“匹”和“马”的隐喻认知搭配理据

2014-02-25 15:28王宇霞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理据颜回量词

摘要:对汉语量词,我们通过词源分析和语义分析,大部分可以解释其和名词的搭配缘由,然而,对于量词“匹”和名词“马”,我们通过传统的分析却很难解释,由此本文通过认知方面,主要是隐喻的认知原理对其进行了解释,寻找其搭配理据。

关键词:“匹”;“马”;隐喻;搭配理据

作者简介:王宇霞(1989-),女,山西忻州市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在《语法讲义》中,朱德熙先生把量词分为了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临时量词、准量词、动量词和专用量词这几类。谈到个体量词时,他指出个体名词都有自己特定的个体量词,例如“书”论“本”,“床”论“张”,“马”论“匹 ”,名词和跟它相配的个体量词之间有时存在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一般说来,什么名词用什么量词是约定俗成的。如“头”,作量词一般用来修饰 “猪”、“牛”等,《说文解字》对“头”字的解释为“首也。从页豆声”“头”是个会意字,上部像人头,头中间是眼睛,头上面有头发,下部是朝左跪着的人,整个“头”字上部很大,本义指人的头部,后来引申指各种动物的头部,特别是头部特征明显的动物。由此可以理解,用“头”来修饰“猪”、“牛”,是因为“猪”、“牛”之类动物的头比较显眼,在视觉上给人印象深刻,部分显著度高于整体,所以用“头”对这类动物进行表量。

由此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的量词大多可以通过语源探析,语义分析,解释量词和名词的搭配理据。然而,相对于上文的“头”修饰“猪”、“牛”来说,量词“匹”和名词“马”之间的搭配理据我们似乎很难找到并解释,可出乎我们的意料,用量词“匹”来修饰名词“马”, “匹”作为“马”的专属量词不仅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在现代作品中还出现了“匹”的泛化现象。那么用“匹”对“马”进行表量有什么意义上的联系呢,是“马”的头不太显眼,因此不用“头”来修饰“马”,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一、研究基础

对以上的疑惑,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如安丰存, 安丰科 对“匹”进行了历时性的考察,通过考察“ 马” 的数量意义表达方式和“车”的数量意义表达方式,认为“匹”就是指单个的离辕待驾的马;此外,他们还对“匹”进行了语义分析,认为“匹”最初是“匹配”和“地位卑微”的意思, 在“马一匹”这样的结构中,“匹”可以指代“马”,“匹”在特定的数量结构中,开始语法化,逐渐失去其作为名词的指称意义,而发展成为了量词,最终成为“马”的专属量词。

二、认知分析

通过对“匹”的历时考察,语义分析,得出量词“匹”和名词“马”的搭配理据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贡献,本文则主要从认知方面寻找其搭配理据,做出一定的解释。

“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一是比得上,相当,相配;二是单独。量词匹的基本情况及其古代在法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一是用于修饰马骡子等,例如一匹马;二是用于修饰整卷的绸或布,例如一匹绸子、 两匹布;此外在个别方言中用于修饰山。

为何把“马匹”作为马的总称,孔子对自己的学生颜回详细解释过。据《韩诗外传》记载,一天,孔子和颜回一起出游,登上鲁国境内的泰山后,师生二人向东南方向眺望。孔子问颜回有没有看到苏州的阊门。颜回远眺了一会,回答道:“看到了!”孔子又问道:“门外有什么东西?”颜回答道:“门外有一匹练,前面有一束生蓝。”孔子听了哈哈大笑:“那不是一匹练,那是一匹白马在吃草呢!”孔子继而问道:“你知道为什么用匹来计量马吗?”颜回自然不知道。于是孔子解释道:“在阳光下,马的影子有一匹那么长,也就是长达四丈,故此称马为马匹。”

除了孔子的解释外,东汉时期还有其他解释。如良马和君子都需要具备慧眼之人“相”过之后才能确定,可见良马可以和君子匹敌,故称“马匹”;再如因马在深夜奔驰,能看到眼前四丈的距离,故称“一匹”;还有死马的价格是一匹帛,所以称“一匹马”。

或许以上的说法不尽其实,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种解释并不牵强,因此我们有理由对它进行分析。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不同域之间的映射,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与转喻不同,隐喻主要是基于相似性的。

隐喻主要可分为显性隐喻与隐形隐喻、根隐喻和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量词“匹” 修饰“马”主要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所谓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就是喻体和话题之间存在着某种方面的相似。布匹与马本来毫无联系,但是把马的影子长与布帛相比、把良马与君子匹敌,根据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渐渐用“匹”来修饰“马”,这样的隐喻还使表达更加生动,信服度更强,最终社会约定俗成,“匹”成为了“马”的专属量词。

在对量词“匹”的语源语义分析、语法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进行了探析,探寻其搭配理据,由此对“匹”和“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解释了“匹”为何修饰“马”。

注释:

[1]安丰存,安丰科:《汉语量词“ 匹” 词源及语法化分析》,《东疆学刊》,201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安丰存,安丰科:《汉语量词“ 匹” 词源及语法化分析》,《东疆学刊》,2011年第3期

[4]唐晋先:《现代文学作品中动物量词匹的泛化现象探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5]骆琳:《汉语量词搭配中隐喻意义的构建》,《修辞学习》2007年4期

猜你喜欢
理据颜回量词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颜回偷食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颜回之乐
量词歌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