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中外文学家都对此做过专门的研究和调查。其中对于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论述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对于文学作品的定义和界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经典有着不同的表述。对于“经典”的讨论,最早起于上个世纪的西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经典”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本文主要以外国小说《包法利夫人》来简单的论述外国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经典化;《包法利夫人》
作者简介:马青(1985.2-),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古今中国诞生了无数的文学作品,其中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流传下来的也不计其数,只有这些经过时间的考验,仍然受人们欢迎和尊崇的文学作品,才被称为“经典”。对于“经典”的定义,并不统一,古今中外热爱文学的各大学者对文学作品“经典化”的研究一直不断,并且不断深入,对“经典”的界定也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对文学作品“经典”的争论一直在持续。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包法利夫人》来论述外国文学作品的经典化。
一、《包法利夫人》基本情况分析
《包法利夫人》是西方作者福楼拜写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小说,主要叙述的是在法国七月王朝时期,一个浪漫女人艾玛的悲剧爱情。此小说一问世就掀起了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此小说中,充斥着对性爱的暴露,在当时来看引起了舆论界的一片哗然,更让那些追求道德至上的学者感到尴尬,更对小说的女主人艾玛因不满现实生活而与人通奸的行为无法接受。但是作为新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应受到时代背景的约束,要深刻认识到它所表现的审美和艺术价值,这在当时来说具有开先河的作用。在作品诞生之后,受到了左拉等人的赞美和仰慕,这代表着文学作品发展的创新和新希望。对于《包法利夫人》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前期人们主要停留在批判道德和伦理的层面,后期则表现在从不同角度出发,发觉的作品创作的新手法和创作思路等新观点,正是在这种全新的视角下,才发现了这部小说的真正价值,逐渐成为流传于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也是每一步经典文学作品的必经之路。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思想都能表现出来,为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发挥了开先河之作用。
二、《包法利夫人》经典化的内在因素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最重要的是要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价值,只有真正解读了作者所表达的精神价值和意义,才能成为经典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价值则要通过文本中,对人物、事件、矛盾等刻画来实现。正是通过这样的描述,才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描述需要具备很多要素,体现作品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经受时间的考验、赢得广大的受众群体等。
针对外国著名文学作品《包法利夫人》来分析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经典作品的内在原因。首先,在小说的创作模式上,并没有采用当时比较盛行的现实主义,对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想象的广阔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小说的解读空间。小说中她本是一个传统的人物形象,爱幻想,生活封闭而又孤独,对婚姻生活的不满而最终选择与人通奸,小说中对艾玛心理活动的刻画和描述,都体现了现实与内心之间的矛盾。
三、《包法利夫人》经典化的外在因素
文学作品成为经典,除了内在因素之外,还要具备成熟的外在因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不断变化,并且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为人们的审美和欣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对于文学作品经典化的外在因素首先取决于刻画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形象。在《包法利夫人》文学作品中,深刻描写并刻画了一个鲜明的女主人人物形象。艾玛本是一个底层社会的人,并且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不满足现实生活的状况,渴望得到与上层社会女性同样的待遇。因此,为了追求她想要的爱情,而不惜牺牲自己和触动当时社会人们的道德和伦理底线。就是通过刻画了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才使整个文学作品跌宕起伏,女主人的内心活动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小说塑造的艾玛形象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也为《包法利夫人》成为经典之作,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对于文学作品经典化外在因素,都发生在文学作品诞生之后,人们对其评价和接受阶段,该小说在我国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接受阶段,并最终将它定义为,法国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小说。
结语: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作品的经典化研究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对文学作品不断剖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新发展。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对文学作品进行经典化分析和研究,为以后文学作品向经典化方向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香玉.外国文学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课堂实践探索——以《包法利夫人》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刘萍.从怨偶悲剧透视交际智慧——以《包法利夫人》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04)
[3]李嘉懿.从《包法利夫人》看李劼人的文学接受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4]黄诗雨.试论《包法利夫人》中非言语行为文学描述的呈现特征[J].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07)
[5]蒋林.一个浪漫女人的悲剧——《包法利夫人》评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