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 陈玉录
摘要:斗鸡在马尔克斯笔下是一种代表永不言败的意志,从上校儿子、上校妻子,再到上校的坚持,都是为了生存与证明,从而赋予斗鸡一种人性化的寓意。
关键词:斗鸡;上校;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1
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充满了魔幻与现实的交织色彩,但大多数都以人物的情感脉络为作品暗线,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以阿里萨对费尔米娜的情感追求贯穿全书,《百年孤独》中以每个人的孤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诅咒之网……然而,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自始至终却存在着一种动物——鸡,而且是一只斗鸡。
一、上校与斗鸡
上校听别人说这只鸡是镇子上最棒的斗鸡,能够值将近五十比索,所以他打算在一月份的斗鸡比赛时将这只鸡卖个好价钱,以贴补家用,而在此之前必须努力养活它。文中写到“这可是他儿子九个月前因为在一场斗鸡比赛时散发传单而被乱枪打死后留下的遗产”,所以这只斗鸡在上校的心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儿子因为这只斗鸡才被人打死,留着它能够经常想起儿子在它赢了比赛时跑回来向他报告消息时的兴奋模样。这只鸡寄托着一位白发人对亡去黑发人的念想,他希望这只鸡能够继续儿子活着时的辉煌,永不失败的战绩;另一方面,作为全镇最具战斗力的一只斗鸡,它的价值不言而喻。上校老两口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能买、能当的东西所剩无几,家中唯一有价值的只有斗鸡,这是老两口唯一的指望。因此上校可以选择卖掉它,即可获得一大笔钱,也可以选择继续养着它,等待斗鸡大赛胜利。斗鸡就是上校的精神支柱,证明他每一天都真实存在,他的清晨总在鸡鸣声中开始。
二、上校妻子与斗鸡
上校的妻子对斗鸡表现出了明显的厌恶。在她眼里,斗鸡毁了她儿子,是杀人凶手。这位母亲一看到斗鸡,就会想到儿子满心欢喜想要用斗鸡大赚一笔时那雄心勃勃的样子,再联系到儿子已经不在人世的现实与家徒四壁的情景,更使她无法接受斗鸡整天出现在她视线中。她几乎时刻都在说服自己的丈夫卖掉这只鸡或者送给儿子的伙伴们,以便减少自家开支。她形容它为“丑八怪”、“是个怪物”、“不过是只畜生”,然而,在她用孩子们带给鸡吃的玉米做玉米粥的时候,用了“鸡决定分给我们点儿”这样一句话, 在这时,她似乎默认了斗鸡在家中的地位。因为斗鸡,他们才有了玉米粥,并且在孩子们打算用斗鸡给母鸡配种时将他们赶了出去。实际上,她将斗鸡视为自己家的私有财产,“我跟他们说,只要我活着,他们就休想把鸡带出这屋子。”她一心认为斗鸡可以卖个好价钱,然后自己就有钱治病,也不用再忍饥挨饿。斗鸡于她而言,更像是一种为了生存而卖钱的工具。
三、上校儿子与斗鸡
蒲松龄在《促织》中写道:“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说的是一位叫成名的人的儿子变成了蟋蟀,只为了让父亲完成官府的任务。而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有这样两个片段:其一,“那只公鸡此刻正精神地站在空罐子面前,看见上校就仰起脖子,咯地叫了一声,真像是人在说话”。这一片段的背景是上校夫妇在考虑养鸡还是养自己的问题。上校内心十分纠结,他认为斗鸡听懂了夫妻俩的谈话,所以像是遇到知己一样对斗鸡说日子已经很不好过了。其二,“这时,鸡咯地叫了起来,传进过道里,仿佛是人在低声说话一样”。这一片段的背景是夫妻俩由孩子们为斗鸡配种想到以前镇上人们送姑娘给奥雷里亚诺上校的事情。斗鸡的两次反应说明其寄托着一种意志。上校与妻子在饥饿与斗鸡的买卖问题上发生着永不停息的争执,但斗鸡却一直存在。这如同父母对子女的宽容无私的爱,即使儿子没有了,他留下的唯一遗产也会得到很好的照顾。上校妻子的抱怨更多是因为儿子的死与斗鸡相关,但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为斗鸡买玉米。而上校更是精心呵护这只斗鸡,为它检查身体、称体重、准备吃食等。决心参加斗鸡大赛并获得胜利,这是一位父亲能够为逝去的儿子所做的唯一事情。
四、信与斗鸡
“十五年的等待让他的直觉越来越敏锐,就像那只鸡让他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一样”。上校盼望着一封邮件,装有退伍金且能结束食不果腹的日子。而同样的,斗鸡在斗鸡大赛上取得胜利,他们就有钱买食物,还清欠款,而不至使邻居发现自家无米可食的尴尬局面。上校是个爱面子的人,这能从他参加葬礼的装扮上看得出,他郑重其事地整理衣服,收拾仪容。因此,这封信也代表他的身份被国家认可,他耗费大半辈子等待一封能够领到退伍金的信,更是为了证实他退伍军人身份。小镇居民们对他的帮助与同情,妻子对他的抱怨与控诉,使他更迫切想要得到退伍金来证实自己。而上校认为儿子的梦想就是利用斗鸡来转变家里贫穷的状况,这和他等待退伍金的目的之一相同。斗鸡在一次训练中,由最初的胆怯转为打败对手、志气昂扬,使上校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活力,使他重新焕发了生机。可以说信与斗鸡都是证明上校存在意义的信物,信证明了上校的过去,而斗鸡证明了上校的未来。
故事以一种自嘲而幽默的方式结尾,上校对于信件和斗鸡都彻底释然,对于妻子执着的询问,他在一瞬间醒悟,其实他追求的一直都是幻影——信件永远也等不到了,而自己或许也看不到斗鸡胜利的那一天。斗鸡的存在方式是家庭的一员,但是如书中所说,斗鸡是属于整个镇子的,而不是哪一个人。
参考文献:
[1][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陶玉萍译.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M].南海出版公司,2013.
[2]秦志红.浅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