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摘要:《紫颜色》是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14岁的黑人女主人公西丽亚从一个天真顺从,备受压迫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经济独立,思想成熟的黑人女性的心路历程。本文将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位黑人女性独立人格的成长。
关键词:西丽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独立人格;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2
一、引言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即欧美国家第二次妇女运动后,美国文坛上最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1982年是艾丽斯·沃克事业的巅峰期,她发表了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此书一发表便轰动美国文坛,接连获得了美国文学的三个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艾丽斯•沃克也因此成为获得普利策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
《紫颜色》这部小说通过黑人女子西丽亚给上帝及妹妹,以及妹妹给西丽亚的92封信,叙述了西丽亚从一个天真顺从,备受压迫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经济独立,思想成熟的黑人女性的心路历程。本文将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位黑人女性独立人格的成长。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本我的构成是被称为“力比多”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其主要部分是性的本能,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的原则”行动。超我则与本我相对立,是道德化的自我,它遵循所谓的“良心原则”,用社会伦理、道德、法律观念等控制自身的思想与行为。自我是居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中间地带,是本我与超我矛盾斗争所达成的妥协。它按照“现实原则”,根据现实条件的许可和环境的需要,调整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这三部分在人格构成中各自代表了一种心理需求,各自遵循一种运作原则,因而往往相互冲撞、矛盾、对抗。因此,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一个人能达到本我与超我既对立又统一于自我的平衡状态,他的人格也就会达到一种健康状态,从而获得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三、西丽亚独立人格的成长
1.超我与本我的不平衡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小乡村里,黑人女孩西丽亚过着极其惨痛而悲伤的生活。在她14岁时,一个还不谙世事的年纪就被她的继父强暴了,生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小小年纪的她不敢向任何人吐露实情,因为她的继父威胁她“你最好什么人都不告诉,只告诉上帝。否则,会害了你的妈妈。”① 所以,面对继父的欺凌,西丽亚只能保持沉默,通过给上帝写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祈求上帝的救助。因为在她心中,甚至在当时很多黑人女性的心中,上帝是万能的,是创造万物的神,只要全心地信仰他,上帝就会带她们摆脱压迫,逃离苦难。所以,面对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对西丽亚来说,信仰上帝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成为了一种道德的约束,而这种思想也就构成了西丽亚人格中的超我。她被这种超我意识强烈地控制着,所以,后来当她被继父抛弃嫁给某某先生,一个只把她当做干活的牲口和泄欲的工具这样的男人时,她也只是一味地保持沉默。面对继父和某某先生的欺凌,她认为,“只要我能写‘上帝两个字,我总还是有个人陪着我。”②在她心里,上帝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她控制着西丽亚的思想,让她去接受被奴役的现状。在这种精神的束缚与控制下,她已经失去了自我的意识与思想,她认为自己是一块木头,“不是一颗活的树,而是一张桌子,一口五斗橱。” ③ 她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麻木。饱受欺凌与压迫的她无法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为这样安分守己地活着就够了,她已经失去对生活的憧憬。从西丽亚的生活可以看出,此时,超我在她的思想中已占据了全部位置,而本我却受到了无意识的压抑,因此这种超我与本我的不平衡使西丽亚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每天都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2.人格的完善
西丽亚的生活充满着痛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就像一块木头一样活着。直到索菲亚和莎格的出现,她的意识才开始觉醒并开始追寻自我价值。
索菲亚是哈波的妻子,她是一个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的女子。她可以直接向哈波表达她的想法,做她想做的事,她从不认为身为女人就应该听男人的指挥,那不是她的义务,她有自己的自由,所以当哈波接受西丽亚的建议去管教她时,她能够站起来反抗哈波。然而,起初西丽亚认为索菲亚的行为是不对的,所以他告诉哈波去管教她,但索菲亚的行为却让她看到了另外一种女性的存在。通过和索菲亚的谈话,西丽亚也认识到自己对某某先生的不满,只是她觉得自己对这种现状无能为力,不过在她的心里,她开始为索菲亚敢于反抗的行为感到开心。“我现在像新生娃娃一样,睡得香极了。”④西丽亚获得了新生,她的本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后来,莎格出现在西丽亚的生活中,在她的启蒙和引导下,西丽亚真正开始了她的思想转变。莎格是艾伯特的情人,美丽,热情,勇敢,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女性。她让西丽亚第一次认清了自己的身体,自己是美丽的,同时,莎格唤醒了西丽亚对“性”的认识,她开始明白自己和某某先生之间根本不存在爱情,反而她发现当她和莎格在一起时,她觉得自己像在天堂一样。这种性的本能正是西丽亚本我意识的存在,它一直被生活的痛苦所压抑着。现在随着莎格的到来,西丽亚的本我意识逐渐被唤醒,她十分享受和莎格在一起的时光,她们一起跳舞,她感到从未有的快乐。与此同时,她的超我意识也发生了变化。莎格鼓励西丽亚不要到教堂或《圣经》中寻找上帝,她告诉西丽亚,“上帝在你心里,也在大家的心里,你跟上帝一起来到人间,但是只有在心里寻找它的人才能找到它。”⑤所以,西丽亚开始不再给上帝写信,她认识到自己对上帝的信仰紧紧地控制着她的思想,使她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主动去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斗争。这种超我的改变及本我意识的增强使西丽亚在树林中发现了生命力,她开始不再渴望上帝的救助,而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她悲惨的命运。此时,丽亚开始认识到她不能过度的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她有追求快乐的权利与能力。因此,她的自我也在这种本我与超我的慢慢平衡中发展起来,人格也在不断地完善。
3.人格的平衡
人格逐渐完善的西丽亚在发现某某先生把妹妹耐蒂的信件都藏匿的事时感到十分愤怒,她决定离开某某先生,和莎格一起去孟菲斯。当她的想法遭受某某先生的反对时,她敢于进行反抗,“我现在该离开你去创造新世界了。你死了我最高兴。”⑥坚定的话语表明了西丽亚对自我的承认与肯定,反映了西丽亚人格的成长,她可以明确自己的本我,不受传统超我思想的束缚而勇敢地做出自己的决定,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当她跟随莎格来到孟菲斯后,她开创了自己的新事业,开了一家裤子公司,经济的独立使西丽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更加快乐地生活着。但当她发现莎格爱上了其他的男人时,她的情绪变得低落起来,她的本我不再满足,而基于超我的控制,她不能像莎格表达她的想法,不过此时的西丽亚已经能够有效地调节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一方面,她看到了某某先生对她的关心,另一方面,她明白,“莎格有生活的权利,她有权跟她要好的人一起周游世界。我爱她并不等于我能剥夺她的权利。”⑦此时,西丽亚已经不再依附于他人,她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她的自我可以有效地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使她的人格发展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所以,最终她原谅了反省的艾伯特,建立起了男女两性的相互宽容和理解。
四、结语
在《紫颜色》中,艾丽斯·沃克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黑人女性形象西丽亚,她从懦弱麻木到逐渐觉醒,通过抗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达到了本我与超我的平衡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我,获得幸福。实际上,通过这场西丽亚人格的成长之旅,作者想要激励其他有着同样经历,遭受着同样压迫的美国黑人女性们站起来,冲破传统社会的精神枷锁,确立自我意识,追求经济上的独立,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人格上的尊严,重新构建黑人女性身份,从而最终完成自身的人格成长。
参考文献:
[1]-[7]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8]Sigmund Freud. On Meta psychology,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M].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40 West 23rd Street, USA. 1985.
[9]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10]左金梅,申富英.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