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味”本是人的一种生理感受,指饮食的滋味,但是钟嵘却将其用于了文学之中,他提出的“滋味说”不仅对“味”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改造和创新,而且使其具有了美学意味,从而使“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滋味说;内涵;意义
作者简介:牟娟(1990-),女,四川南部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
一、内涵
曾有日本学者说过:“中国人最原初的美意识或美观念是始于味觉美”[1]。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味”这一概念了。此时的“味”与美有莫大的关系,但它还不是纯粹的审美意识范畴,只是指食物的特质以及给人带来的愉悦。两汉时,“味”被零零散散地用来品评文学和言辞之美。“味”真正成为美学范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钟嵘提出的“滋味说”不仅“奠定了中国诗味论的基础和中国诗学的基础,而且使之成为了中国诗学、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2]。
自钟嵘提出“滋味说”以来,历朝历代对其的研究和探讨就未曾停止过。按照钟嵘在《诗品序》中的见解,“滋味”指作品内容深厚充实且要有表现力,同时还要富于情性,注重自然天成。简言之,“滋味说”包含了如下内涵:
第一,必须具有表现力。钟嵘在开篇便指出:“五言居文词之要……最为详切者耶?”[3]可见,钟嵘标举五言诗,因为五言诗能够“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即能够准确刻画事物的形貌,并通过对事物具体形貌的描写来抒发深刻的思想感情。此外,五言诗“最为详切”,即五言诗在状物述情时能够做到细致深刻。无论是精准深刻地刻画事物,还是通过刻画事物表现情感,这都是诗歌的表现力,而这种表现力仅有五言诗能够做到,这也是钟嵘极力推崇五言诗的原因之一,在他看来,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的五言之作,才是有滋味的。
第二,必须体现赋、比、兴的要义。钟嵘指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寓言写物,赋也。”[3]通过比较,能够发现钟嵘把传统的“赋、比、兴”变换了顺序,他把“兴”放在了首位,突出了“兴”的地位,并意识到“兴”能够使“文已尽而意有余”,同时突出了“比”与“赋”也应在形象中蕴含情感意绪的要求。在钟嵘看来,三者不可单用,只有结合运用,才符合诗歌的创作规律,才是有滋味的。
第三,主张诗歌创作“风力”与“丹彩”并重。钟嵘通过大量的五言诗的研究,概括出了具有“滋味”的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的特点:“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3]。显而易见,“风力”指作品内容,“丹彩”则是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钟嵘不偏不倚,对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注重,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使欣赏的人感到诗味无穷,听到的人受到感动,从而达到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第四,必须体现出情性。钟嵘继承了《诗大序》对诗缘起的基本看法,同时,又合于六朝文化语境,对“诗咏情性”赋予了与《毛诗序》迥然不同的涵义。他所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3]“若乃春风春鸟……四候之感诸诗者也”[3]“凡斯种种……非长歌何以骋其情”[3]“至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3]等,都指出了诗歌吟咏性情的本质和特征。而钟嵘认为,创作情性的萌动,则依赖于“气”和“物”的感召。可见,钟嵘摒弃了“诗言志”的传统理论,而认为诗是吟咏性情的,他更加突出了诗歌的情性。
第五,必须追求直寻和自然之美。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多由直寻。”【3】“直寻”,即忠于诗人内心,从诗人内心直接引出。他又说:“自然英旨,罕值其人。”【3】“自然”就是浑然天成,即不加任何修饰、雕琢,显然,这里钟嵘更看重感情的自然流露,注重情真意切和自然实用,反对“空谈”。钟嵘认为,真正的自然之美,仅仅依靠华丽的藻饰是不行的,而是需要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把自我个性和真实性情融入其中,用简明、自然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赋予诗歌一个灵魂,这样才有滋味。
二、滋味说的意义
钟嵘的“滋味说”以其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确立了它在中国古代诗论史上的重要地位,此范畴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功能。“滋味说”不但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批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在今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理论范畴。钟嵘之后,历代许多文艺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在文论、画论、乐论、书法理论中都用“味”这个概念来论述有关文艺创作和欣赏问题。虽然后来也出现了不少关于“味”的论说和见解,但都未超出钟嵘“滋味说”的范畴。由此看来,“滋味说”正是那种不排斥感观审美反应而又不局限于感官的深入心理以至精神的审美认知理论,是对人的审美认识规律的揭示。
三、品评“滋味说”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钟嵘的“滋味说”不仅单纯地属于艺术技巧、情味或激动人心的美感力量,而是集三者为一体的文学批评理论。钟嵘的滋味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把五言诗过分抬高而贬低四言诗的论述,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四言诗并非“文繁而意少”,如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等,这些四言诗不仅意蕴丰富,而且被世人广泛传诵,并非不如五言诗。可见,钟嵘所说的“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是站不住脚的。与此同时,滋味说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与抹灭的。
参考文献:
[1](日)笠原仲二著,魏常海译. 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6
[2]王蔚.滋味说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C].钟嵘.诗品序[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