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蓉光 聂红菊 袁淑玲
摘要:作为九十年代重要的都市文学作家,邱华栋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感受力为我们记录了当代城市生活的种种面向,并为九十年代都市小说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作者将对近十年来关于邱华栋都市小说的评论进行粗线条的梳理,阐述其鲜明的特色及由此带来的局限和不足。
关键词:邱华栋;都市小说
作者简介:霍蓉光(1980-),女,河北武安人,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文教育;聂红菊(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文教育;袁淑玲(1976-),女,陕西商洛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2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都市开始了真正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九十年代,都市已经逐渐取代乡村而成为代表中国社会现实的中心舞台。在都市文学的潮流中,邱华栋的都市小说创作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他一直保持着对都市生活的敏感和旺盛的创作热情,发表了多部城市题材的中短篇小说集如《把我捆住》,《都市新人类》、《摇滚北京》《出了问题》另外还有长篇小说《城市战车》,《花儿花》并获得过“山花”“上海文学”的文学奖项,陈晓明曾把邱华栋和王朔并举,称他们是中国当代城市小说领域“真正具有城市感觉”的两位作家。
(一)、都市意识与都市意象
都市在邱华栋独具表现力的笔下不仅具有物质化现代化的外在景观,还有自己冷酷的金属一样的品格。在邱华栋的小说中“巨型假面舞会”“沙盘城市”“老虎机”“轮盘城市”都成为当代都市的同义词。可以说,邱华栋都市小说之所以能在熙攘的都市文学潮流中独树一帜和他笔下独具个性的都市意象有着莫大的关联。陈晓明指出把邱华栋和王朔进行比较,指出邱华栋在他的都市小说中使用了比王朔小说中还要多的都市意象。那些豪华宾馆、高档写字楼、高大的立交桥、庞大的体育场还有城市中各式各样的人群,构成了邱华栋小说独特的审美意象和叙事的重要环节。
研究者并没有拘囿于邱华栋都市意象的分析,而是沿着这条思路探索这种独具特色的都市意象出现的原因,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研究者对邱华栋都市意识的评说。平慧源首先界定了邱华栋都市意识的内涵:他认为,对都市的审视,对都市年轻文化人情感的表达,对都市心的把握构成邱华栋小说‘都市意识的核心内容。他还把原因归结为90年代初,中国城市的迅猛发展,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不同于平慧源的外部原因探究,陈晓明对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心理特质进行了考察,指出都市异乡人的身份和对都市既喜爱又恐惧的矛盾心态有力地促动了邱华栋都市意识的彰显。
(二)、人物形象塑造。
在邱华栋的小说中,人与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写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他更关注人们在城市中生活的精神状况。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中活跃着形形色色的都市人,大体又可分为“大都市边缘群体”即都市闯入者,“都市新人类”即都市空心人系列和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目前,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前两个人物系列而对于他笔下新出现的“城市中产阶层”关注不够。
都市闯入者系列一般被认为是邱华栋写得最精彩的人物形象系列,李国平认为邱华栋写出了这些城市寻梦者的本质特征,既写出了他们的寻梦与渴望,又写出了他们的自卑与焦虑。
写出了他们对于城市的既迷恋又憎恨的复杂心情。有的评论者还注意到邱华栋擅于在欲望故事的叙述中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命运。现代都市的环境加剧了人欲望的膨胀,疯狂的欲望追逐则让一些人弃精神与理想于不顾,邱华栋就是通过表现欲望与人性在都市的错位来完成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在解析邱华栋笔下的都市新人类形象系列时,研究者注意到借助于对直销人,公关人等都市新职业从事人员的悲剧命运的书写,邱华栋思考的是都市对人性的异化命题。吕周聚通过分析邱华栋的小说《时装人》,《公关人》,《直销人》等指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市里的新人类时时刻刻的那种被异化的感觉,在邱华栋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2年,邱华栋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出了问题》和长篇小说《花儿花》这些作品反映出作家关注的都市群体由原来的“都市闯入者”“都市新人类”转向了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目前,评论者对邱华栋这一系列的作品关注不是很多,其中张颐武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邱华栋的这部分小说是在表现中国都市新中产阶层的文化经验,包括这种生活带给这个阶层的矛盾与困惑。
(三)、艺术形式的探索
邱华栋是一个有着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除了对都市人生体验的传达他还在小说中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实验,这也逐渐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
研究者们注意到邱华栋叙事偏爱第一人称,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个人化体验。王杰指出
邱华栋的都市小说有一种强烈的私人化色彩 ,王拥军也认为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不仅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作者所经历的喜悦与痛苦。
研究者们还认为邱华栋的小说是一种写实与虚构的交融,既具有较明显的现实面向又具有寓言性写作的特点。张清华认为“邱华栋的大多数作品都具有寓言色彩”[13]王拥军将邱华栋都市小说划分为现实化文本和隐喻性文本。并指出现实化文本的外在表征是结构的松散,“我”的激情表述,“作品意图”的封闭性和读者接受的被动性,而隐喻性文本则有严整的结构,荡除了生活中的枝叶而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度思索和精细选择。
此外,研究者们还注意到了邱华栋小说叙事当中的神秘氛围和文本的信息化的特征。孟繁华指出“在叙事策略上,邱华栋对神秘的气氛似乎情有独钟。”黄发有认为邱华栋曾经从事的记者工作,让他有了接触大量信息的机会,再加上作者熟悉各类新闻体,也使得他的小说信息量大,想象力丰富,小说在形式上有和新闻结缘的倾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深度广度以及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邱华栋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出了问题》和长篇小说《花儿花》这些作品反映出作家关注的都市群体由原来的“闯入者”“都市新人类”转向了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目前,评论者对邱华栋这一系列的作品关注不是很多,究竟这些作品和邱华栋以前的作品有何内在的区别和联系?评论者也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另外,目前邱华栋都市小说的研究思路还比较单一,虽然有的论者已经尝试着用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和比较文学的评论模式来对邱华栋的都市小说进行解读,但大多数评论者还是沿用了一种社会—历史的批评思路。应该说,邱华栋的都市文学作品研究还存在着广阔的理论空间。客观的态度,科学多元的批评方法和开阔的视角将有益于我们立体透视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世界。
参考文献:
[1]陈晓明. 邱华栋:城市的平面人[M]. 后现代的间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平慧源. 论邱华栋小说的都市意识[J]. 天津师大学报, 1997,(5).
[3]李国平. 阅读邱华栋[J]. 延河,1996,(1).
[4]李倞. 穿行在欲望的沟壑中—邱华栋小说论[J]. 当代文坛, 2002,(2).
[5]吕周聚. 困惑与焦虑[J]当代文坛 , 1991,(1).
[6]王杰. 邱华栋小说批判精神的再认识[J]. 当代文坛, 2001,(5).
[7]王拥军.邱华栋小说的文本建构[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2).
[8]张清华. 精神接力与叙事蜕变[J].小说评论 ,1998,(4).
[9]孟繁华. 物欲都市的迷乱与反抗[J]. 山花1997,(8).
[10]黄发有. 迷茫的奔突—邱华栋及其同时代人的精神困境[J].小说评论,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