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体验”内核的重提

2014-02-25 21:48宁婉璐
考试周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核体验作文

宁婉璐

写作水平是衡量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语文改革浪潮的掀起,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目光聚集的焦点。文章本为表达思想、靠近艺术的途径,语文作文教学面临来自客观和主观上的双重挤压,步履维艰、蹒跚挣扎。是否有一种内核关联语文作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并能触动学生关注、感悟生活,触动他们用喷薄的情感去表达,使作文更加贴近“缘情”、“缘理”、“缘思”的本质?在新课标和大量学术著作的指引下,“体验”这个贯穿写作过程始终的内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对写作教学中“体验”内核的重提,或许能够为语文作文教学开凿出源源活水,也能为学生的写作开创一片新天地。

“体验”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德文Erlebnis,其词干为Leben,为“生活、生命”的含义。它既是我们存在的方式,又是我们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崭新生存意义的方式。“体验”作为一种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中不乏其例。如“比德”,将自我的思想投射在事物上体物写人,同时所感的事物又是触发已有体验的媒介。“养气”则是将自身的情怀气质和体验暗含在字里行间,使所写之文染上“自我”的色彩。明白了体验同创作的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站在川流不息的江水边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的香草美人、众女臭草的讽喻系统,也不难理解为何在以“信”著称的《史记》中时常能感受到司马迁隐现在篇章中的喷薄情感。体验,始终贯穿在文学创作之中,对体验的激发和挖掘,并将体验熔铸于文,是成就传世之作的重要内核之一,也是将写作从“技术”提升到“艺术感悟”的重要因素。

作文教学作为作文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凸显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主导”作用。如何将学生从单纯的技法训练中领出来,让学生在习作中同样能有贴近艺术的“高峰体验”。让他们切身感觉到,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写作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的大量提及,让教育工作者将目光聚焦在它的身上。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纬度,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发掘学生的特质。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努力的目标。语文教育不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阅读交际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驱善、感恩、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语文教育是以生成道德人格为价值归宿的。

“体验”在不忽视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强调对人文性的重视。作文的技法是行文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但是这种技法是可以传授的,是能够通过不断训练和积累达成的。体验是联系外在世界与主体情感的纽带,是一种内指向学生自身经历和情感的发掘,这种发掘带有启发性,而教师所要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领悟通过自身体验能够让自己和外物之间实现一种共通,有了“体验”中情感的交融,每一篇习作就都有了变成“艺术品”的可能。“体验的过程正好内在地温和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接受与内化过程。通过体验来发掘主体的创造性,提高主体的合作意识,注重时间,培养良好的审美态度。”[1]“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提出,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让语文充满了“生命的意蕴和情调”[2],因此,体验是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语文学习主体之间的桥梁,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传承、感悟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的重要方式。

对语文教学中“体验”的发掘,很多学者开始进一步将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细化,具体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作为语文教学中重头戏的作文教学,自然是研究者的焦点。写作教学中“体验”内核的挖掘,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感悟,在文化传统中熏染,有所触动,有所感怀。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动情地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感物伤时,对身边的细微变化有敏锐的体察,于心有所触动,这便是向创作迈出了第一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正是这种因万事万物引发触动的能力,有细微的观察能力才会有细腻的情感,而细腻的情感是形成一切美好品质的基础,悲悯万物,宽以待人,热爱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学生观察外物的过程也是内省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有“物”有“我”心中产生感触,便有了抒发表达的欲望,主动的诉说意味着情感的真挚,可能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还存在很多青涩稚嫩,但是这种欲望,在创作中最难能可贵,是奠基之石。“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情发”,只要生活仍在继续,体验就不会止息,创作就成了一眼清泉,而不是被范文、典型事件、华丽空洞的语言围追堵截的死水。

作文教学中的体验不仅是对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的直接体验,还包括间接体验,而笔者这里所说的“间接体验”指“阅读体验”。每个人的生命和生存空间都是有限的,但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并没有限制住我们体验的产生我们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他时他处的事物,在了解的过程中,自身的已有经历、体验得到触发,引发共鸣,产生新的体验。王一川先生在《意义的瞬间生成》中提出:“原型需要与当下的个体发生此在间的‘相遇,以便生成新的体验。”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品读李白其人其诗后曾作《赞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豪放洒脱,充满盛唐气象。不得不说,是余光中心中激荡的豪放情怀与李白诗作中的大气洒脱相碰撞,才生成了如此耀眼的诗作。这种碰撞是跨越地域、超越时空的,真挚的情感随时都伴随体验散发光芒,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诗意的生活》作者凭借在阅读中获得的丰富体验及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李白虽然仕途坎坷,却有这一种天生的傲气和才气。他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清高给自己的离京之路铺平了心灵的道路,他徜徉于山水之间,用那秀口吐出了半个盛唐,留下了无数惊世之诗篇,成就了‘诗仙的美名。虽无锦绣朝服加身,他的生活却充满了诗意。去诗意的生活,我们要的不是外物的丰厚,而全在乎心灵的状态。”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将前人的句子化为华丽丽堆砌起来的辞藻,而是流畅真挚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所思“诗意的生活”。这是作者在以往的阅读中通过体验产生共鸣,进而引发深入思考凝聚成的佳作。

另外,写作的过程本身也能带给作者独特的体验。写作的过程是由“物”到“意”、由“意”到“言”的转化过程,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与生活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思考的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阻碍,很多困惑,在扫清阻碍解决困惑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体验能力的提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磨炼了学生的意志。这种创作中的体验过程,同样是一种宝贵的体验,继续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有着独特的使命,肩负着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价值观的重任。作文,作为语文能力最综合的表现形式更是如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不断完善和反省自我,传承灿烂文化……热爱意味着认同,传承意味着接受,而热爱和认同的前提是体验。作文的表达是一个“物—意—言”转化的过程,学生对生活之物、文化之物有所认知的基础上,获得了自身体验,再外化成文,这本身就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体验将作文教学引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了语文教育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纬度.中国教育学刊,2001(2).

[2]童庆炳.现代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54.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核体验作文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