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社会行为的缘起及分析

2014-02-25 02:49李燕珠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3期

李燕珠

摘 要 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为了他人或社会利益而自发作出的一种意志性行为,如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幼儿的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社会行为是幼儿获得社会承认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角色游戏 社会行为 缘起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127-02

一、缘起

在区教研室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加强了“角色游戏”的指导,围绕着“家庭小管家”“合作小伙伴”这样的游戏理念,我们在有限的教室里巧妙利用教室的空间,合理布局,创设出了以“小社会”为主题的角色游戏。目的在于通过幼儿自主参与具体、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导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使其道德水平能真实提高并积极变化,做一名有着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小公民。

二、案例描述

(一)“建筑工地”中本能的合作与自我中心

今天是第一次玩角色游戏,“建筑工地”建构区提供的材料是彩色泡沫积木,形状矩正,颜色鲜艳,但是比较轻巧,稳固性差。王子瑞、张扬、谢羽杰参加了建构区,三个孩子第一次玩这种积木,特别兴奋,把积木拿起来直扔,根本不知道这是可以进行建构的。在老师进行了干预示范后,三个人很快找到了兴趣,张扬是单独一个人玩,而王子瑞与谢羽杰很自然地进行了合作游戏,合作的两个人很快就把大部分的积木搭到了自己的建构中,而独自一人玩的张扬能拿到的积木越来越少,但是他依然在投入地搭着。很快所有积木都被他们三个人搭完了,王子瑞走到张扬这边,先是看了几眼,然后提起右脚一踢,张扬的建构全倒了。

(二)“娃娃家”中的不会收归现象

崔熙萌和田镕祯来到“娃娃家”卧室,他们的角色分别是爸爸和妈妈。明确分工后,两人开始了游戏,妈妈在照顾宝宝,爸爸在冲牛奶。可过了一会儿,当我再次来到“娃娃家”时,宝宝被扔在了地上,妈妈却代替了宝宝睡在了小床上。爸爸则在一边拿着毛绒玩具自顾自地玩。不一会,韩廷浩也加入了“娃娃家”,这时两个男孩子彼此就像找到知己了一样,开始拿着“娃娃家”里的毛绒玩具乱抛。到游戏结束时,“娃娃家”的玩具被扔得一地,娃娃横七竖八地躺在床上,也没有人收拾。

(三)“美食屋”中的分享行为

左雨婷特别喜欢“美食屋”厨房里的厨师工作,这次她是拉着好朋友茗茗一起来的,两个人戴上厨师帽后,立刻像模像样地工作了起来。左雨婷拿来了一次性的饭盒,把切开的水果一片一片摆在了饭盒里,一会儿,所有的饭盒里都摆满了水果。这时,她拿了其中一个装着西瓜的饭盒走到正在炉子上煮水饺的茗茗旁边说“茗茗,我请你吃西瓜吧。”茗茗回头看了一眼,对着雨婷手里的饭盒假装“啊呜、啊呜”地吃了两口,又继续煮水饺了。看到我正在一边看着她,小姑娘立刻走到我这边,请我吃西瓜,我吃了两口后,立刻竖起大拇指“雨婷切的西瓜真甜,愿意去送给更多的好朋友分享吗?”左雨婷开心地点着头,拿着一盆西瓜又请“涂丫丫”动手区里的朋友品尝了。

(四)游戏讲评中的互帮互助

一次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在黄黄家,爸爸楠楠突然说“娃娃生病了!娃娃生病了!”抱着娃娃坐在小床上嘀咕,旁边的小朋友没有听到,没人理睬他,而他一直很苦恼的皱着眉头。就这样他得一个创意就这样停止了,在游戏结束后,把这现象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了一下,“娃娃生病了,爸爸该做什么呢?”“去医院!”小朋友们都大声这样说,“可是我们没有医院呀!”妍妍轻声的冒出这样一句话,“那可怎么办呢,宝宝会越来越严重的。”“那就买点药给宝宝吃。”平时能言善道的婷婷说,“去哪买药呢?”“医院”小朋友齐声这样回答,问题又回到了医院上,“除了医院能买到要,还有哪里也可以买到药呢?”……想了很久,小朋友们都说不出来,正当老师想要说的时候,突然小杰大声喊“药店”,“我们也没有药店呀!”老师继续提出疑问,“超市里!”“我们的超市有药卖么?”“没有!”“那怎么办?”“从家里带来!” “小朋友们可以把平时的药瓶子、盒子带来幼儿园放在超市里卖,开设一个药品专柜。”于是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然后继续提出问题,“你们生病的时候,爸爸除了要带宝宝去医院看病,买药,在家里要怎么照顾你们呢?”“叫我多多喝水!”“头上放毛巾。”“小朋友们真棒,帮助楠楠把问题解决了。”

三、简析

案例(一)中王子瑞是个聪明但也很调皮的孩子。在和小朋友的游戏中,本能的与同伴产生了合作的关系,玩得比较投入并且从中感受到了这个积木的乐趣,但是他也喜欢耍点小聪明,在发现自己的积木不够了的时候,非常蛮横地推了别人的积木来求得自己的目的。小班幼儿自制力差,易冲动,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加上家庭教育的因素,在行为上都比较自私,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行为。

案例(二)说明小班幼儿还缺乏角色意识,他们的兴趣还停留在玩的过程中,只满足自己摆弄道具,自言自语地独自玩耍。而不知道娃娃家的角色应担负的职责,缺少一定的游戏经验。特别对小班孩子来说,对于物品的正确使用、归类摆放是有一定困难的。这种游戏规则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

案例(三)说明当幼儿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老师应及时采取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四、反思与措施

通过上述案例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小班的幼儿正处在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对结交朋友、参加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的阶段,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现代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至关重要并意义深远的。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在角色游戏中的挖掘培养小公民意识的教育价值呢?

(一)合理布局,创设游戏,满足交往与实践

小班幼儿刚入园,对集体生活比较陌生表现出自私、不守规则,而角色游戏是幼儿适应环境的最好方法。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我们在教室里创设了的“娃娃家”“糖果屋”“建筑工地”“游乐园”“小书吧”等一系列以“小社会”为主题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从最初的自顾自游戏到分角色游戏,再到能协商角色分工这样的不同游戏阶段慢慢学会考虑同伴的感受,维系与同伴的关系,缓解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满足幼儿交往与实践的需求。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二)通过游戏评价分享经验,转化外在行为

游戏的讲评是指导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讲评,可以使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游戏情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游戏经验,并不断更新游戏主题,增加游戏中的材料,产生新的规则,激发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的愿望。《纲要》的教育评价部分指出:“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他们愉快、成功的经历成了老师可以利用的评价资源,同时将这些好办法进行迁移。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游戏中出现的各种正面和负面的行为,融入到游戏评价中,如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孩子之间关爱、分享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而每一次的矛盾冲突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又使幼儿积累了交往的经验,从而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在各种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感受中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戴雪芳.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例谈[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6.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