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策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107-01
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和谐课堂的构建是和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课堂文化。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数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生成的。
一、营造和谐课堂,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响亮喊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发展也成为广大教育者热切关注的焦点。和谐课堂是校园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主张在教学中进行和谐教育。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先用生动的语言把他们带入多彩的童话情趣中:“小猫咪咪开了一个水果店,今天小鹦鹉来买苹果。”接着出示主题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起图上的内容。教师继续启发:“我们来看一看,小猫咪咪有几个苹果?”“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将问题分解开,逐步提出,化难为易,学生容易回答。接下来,再让学生把这几句话连接起来,让会表达的学生作示范,其他学生从说到逐步会说,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最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理由就表扬。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的减,13-9=4”,有的说:“我是从10里减去9得1,再把1加上3得4”,有的说:“我是先用13减3得10,10再减6得4”,还有的说:“因为9+4=13,所以13-9=4”……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挖掘教材人文因素,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情感是后天接受教育的产物,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的形成往往是以教师应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能激发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应该认真去挖掘,并用其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一章“位置与方向”时,我在课前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教学楼东、西、南、北几个方位的场景。在上课时先出示给学生,学生面对熟悉的环境,思维空前活跃,我在旁推波助澜:“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和东南西北有关?”这时,学生的手举得高高的,心急地站了起来。有的摆动身体,有的晃动手臂,试图引起老师的注意,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发言的机会。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当然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北方有北斗星,凌晨东方有启明星”……学生越说越深入,从奇妙的自然界认识方向,从奧妙无穷宇宙中认识方向,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而富有朝气,学生认识了方向,也体会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妥善引导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別强烈。”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不少值得继承的东西,但也有陈腐封闭的内容,以之育人,只能是唯书、唯上,缺乏自立意识,缺乏创造精神。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要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不是简单地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一册“利息”,在教学利息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老师有1000元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银行家,帮老师将这笔钱存入银行,并算出到期后可拿到本金和利息共多少钱?以四人为单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有的组是存一年的,有的组是存两年的,当有的组存三年或五年时,有的组提出:“存的时间太长了,老师可能要用怎么办?没有到期拿出来要按活期计算,这样不划算。”“我们组存三年或五年,是考虑老师钱不急用,存的时间越长,利息就越高。当然,存款的时间长短要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而定。”……同学们相互启发、倾听、吸收、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构建了和谐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我们要更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和谐教学做更深层次的探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