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别集编撰考

2014-02-25 02:26徐媛
出版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元代

徐媛

[摘 要] 本文以《四库全书》编录的一百六十九部元人别集为基础,从别集编者与成书时间、作品选择与别集删定、别集编排三个视角,全方位审视元人别集之编撰特性。通过一系列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元人别集的发展演变特点。

[关键词] 元代 别集 编撰特性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1-0102-03

探究一部别集的编撰始末,大概不脱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编者为谁;其次,编撰过程;最后,编撰特性。因而,本文以《四库全书》编录的一百六十九部元人别集为基础,从别集编者与成书、作品选择与别集删定、别集编排三个视角,全方位审视元人别集编撰。

1 别集的编者与成书时间

元人别集,除少数由官方编定之外,绝大多数由私人编定。在《四库全书》著录的一百六十九部个人别集中,官方参与编纂或刊行的个人别集仅有郝经《陵川集》、刘因《静修集》、程钜夫《雪楼集》,其中郝经因其“生平大节炳耀古今”[1],于延祐五年(1318)由官方编纂并刊板;刘因《静修集》由门人编定,官为刊板;程钜夫《雪楼集》为门人揭傒斯初编,曾孙溍所重编,在明代官为刊行。元代文人别集成书,绝大多数是集主身后由子孙、门人等亲属故旧编定。如元初杨公远的《野趣有声画》,直至明嘉靖时,汪元锡从其族人手中得其集,才传抄得以流传[2]。戴表元的《剡源集》,也是明初才呈于史馆,由宋濂作序并主持刊刻。版帙散佚后,又由嘉靖年间,四明文士周仪得其旧目,并由表元后裔洵刊行之[3]。张伯淳的《养蒙集》因为张氏殁后无成稿,其子和长孙“访求遗逸,厘为十卷”[4]。当然,也不乏一些别集由集主自行编定,如胡助的《纯白斋类稿》乃是其自编,只是年久散佚,入明后才由其六世孙淮“掇拾散佚,重编此本”[5]。元代名臣张养浩的诗文集《归田类稿》亦是养浩将其所得诗、文、乐府九百余首,厘为四十卷,手编而成[6]。

由于自编和他编的区别,元人别集的编定时间有的是在作家的生前,而大多数则在作家的身后。一般说来,著名作家的作品,生前就已结集,如元代方回的《桐江续集》就是其元时罢官后所编,现存版本亦是元时旧刻[7]。胡袛遹《紫山大全集》为其子太常博士编于元代[8]。吴澄《吴文正集》因其孙吴当编于元世,故其绝大多数诗文著述得以保留。然而,绝大多数的元人别集,因由其子孙或门人故友结集,其集多在身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后才得以纂定刊行。如杨奂的《还山遗稿》就为明嘉靖初,南阳宋廷佐所编辑残卷而成,故名之为“遗稿”[9]。许衡的《鲁斋遗书》的编纂过程,亦是经历一番曲折,先是其七世婿郝亚卿编辑其遗文而未果,由河内教谕宰廷俊继成之,最后至嘉靖年间,此别集才得以刊行[10]。由于易代战乱或人事变迁,即使许多编于元世的别集也有诸多散佚,得以流传至今的多为后人编集而成。如早在宋末就以诗作闻名的仇远早年裒辑旧作,命名为《金渊集》,后散佚不见原稿,清人项梦昶采集诸书所载,补辑为《山村遗集》一卷,而所谓《金渊集》则不可复见[11]。元末明初的张昱经历元末战乱后,其集《可闲老人集》散佚,正统年间杨士奇偶得残帙,授于梁县丞时昌刊刻之[12]。

2 作品的选择与别集的删定

元人生前自编别集,一般要经过选择,并非有作必录,旨在求精。如元人柳贯早年不自存稿,四十余岁后始集其稿,有《西雍稿》《容台稿》《钟陵稿》《静俭斋稿》《西游稿》《蜀山稿》,为数众多。柳贯嘱托其门人余阙、宋濂、戴良等编次其稿,得诗五百六十七首,文二百九十四篇,勒为二十卷,命名为《待制集》。该集所录诗文,“以数计之,诗仅存十之四,文仅存十之六,宜其简择之精矣”[13]。又如元人何中别集《知非堂稿》,“是编佳制具存,而芜词较少,可谓刊糟粕而存菁华”[14]。甘复的《山窗余稿》,虽为零篇断简,所剩无多,但是“诗格文章一一高洁,疑复当日自择其最得意者手录此帙,故篇篇率有可观”[15]。作家自编文集时,哪些作品收录,哪些作品删汰,各有标准。如宋元之际的王义山在其别集《稼村类稿》自序中坦言其自选集中,既有“私拟凡百篇”[16]的宏词丽句,亦有平日读书之心得,涉猎颇广。郭豫亨在其诗集《梅花字字香前后集》中亦称,因爱梅花而“凡见古今诗人梅花杰作必随手钞录而歌咏之”,“积以岁月遂成巨编”[17]。有些文人,在编别集之前,对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干脆焚毁,以绝“后患”。如元人李存“少博涉典籍,喜为文章,后从上饶陈立太传陆九渊之学,遂尽焚所著书”[18],后其子集其诗文编为《俟安集》。元人丁复平生所作不下数千篇,但脱稿即弃去,因而多有散佚,其女婿和门人各据所得,才搜辑成帙[19]。

不过,大多数元人别集为身后亲属或门人所编,故有存必录,旨在求全。如“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揭傒斯,其别集《文安集》为其门人锡喇布哈编纂成集。虽锡喇布哈所编“不足尽傒斯之著作,然师弟相传,得诸亲授,终较他本为善”[20]。又如元人虞集平生撰文万余篇,其门人李本编集其遗稿,已有“泰山一豪芒”[21]之叹,编成《道园古学录》五十卷;后来虞集从孙堪又续加搜访,辑缀成编,成《道园遗稿》十六卷,挂漏者已少矣。有些元代著名文人其别集屡经编撰,递贯几个朝代。如一代文魁贡奎所著有《云林小稿》《听雪斋集》《青山漫吟》《倦游集》《豫章集》《上元新录》《男州纪行》,凡一百二十卷。明代永乐年间,其集被征入秘府,遂绝不传,只有《云林小稿》尚存其曾孙兰家。明弘治年间,其裔孙元礼复采集诸书所载贡奎诗歌和遗文,附益成编,才有今本《云林集》[22]。后人所编文集中,亦有不广收求全,而是编集求精的。如元人洪希文的诗集《续轩渠集》初编于元代,收诗五百七十首,而明代嘉靖年间其七世族孙请明人蔡宗兖刊定,宗兖认为其诗清遒激壮,不同于明代堂皇之体,于是删去一百三十五首,存四百三十五首,编为十卷[23]。

3 元人别集的编排

元人别集的编排方式,可以归为两类,其一为分体编排,其二为分类编排。分体编排,大体上依据文体编次,在元人别集中为数最多。如元大德年间编刻的释园至《筠溪牧潜集》,虽然该书不分卷次,但是编排仍是以文体分之,曰:诗、铭、碑记、序、书、杂著、榜疏,凡七类。每类首页,以天干字甲至庚记之[24]。又如戴表元的《剡源戴先生文集》,全书三十卷,卷一至六记;卷七至十四序;卷十五至十六墓志;卷十七墓表、墓碣;卷十八、十九题;卷二十跋、铭、箴、赞、述、碑;卷二十一赋;卷二十二史论;卷二十三杂著、祭文;卷二十四书启、疏、传、札子、说、谕;卷二十五、二十六讲义;卷二十七古诗五言四十五首、排律十六首;卷二十八古诗七言六十四首;卷二十九律诗五言九十九首、律诗七言四十九首;卷三十律诗七言九十九首、绝句五言二首、五杂俎、绝句七言八十八首[25]。类目清晰,文体意识颇强。元人别集编排大体如此。分类编排,主要是按照内容之不同而以类相从,多运用于诗集编撰,如元人侯克中的《艮斋诗集》,其卷目就是按照诗歌内容进行分类。卷一卷二皆咏经史之作,卷八为谐音格[26]。又如戴良的《九灵山房集》,类目命名为《山居稿》《吴游稿》《鄞游稿》《越游稿》,大概是依据作诗情境分之。这种随类相从,以事类确立篇名卷名的编次方法,有利于了解别集主人的平生创作及文学思想。

当然,并不是每一部元人别集都有清晰的类目编排,有些文集或因为编集人随意为之,或由于年代久远,其体例编次并无规律可循。如许谦的《白云集》,是正统年间由金台李伸编次成书,可能是其集非许谦所自定,因而体例驳杂[27]。又如谢应芳的《龟巢集》,其卷目卷一为赋,卷二至五为诗,而卷十六、十七复为诗,大概是诗分前后集,后人合编之[28]。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其集卷八、卷十三、卷十四以书、序、碑、记错杂其中,编次并无体例,怀疑是后世传写者为之。

注 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6][27][28]永瑢,纪昀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1192-1,1193-729,1192-1,1194-429,1214-553,1192-471,1193-219,1192-1,1198-219,1198-173,1198-2,1222-499,1210-17,1205-524,1218-535,1192-1,1205-667,1213-597,1208-335,1208-149,1207-707,1205-595,1205-58,1205-452,1199-529,1218-4

[24]汪桂海.元版元人别集[J].文献季刊,2007(2):24

[25]沈津.元代别集[J].文献,1991(2):1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元代
元安西王历史若干问题研究
浅议庐山元代石刻书体艺术中的隐士情怀
王维山水田园诗元代接受研究
王绎《写像秘诀》中的肖像画技法研究
从民族文化交流视角论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的产生与发展
《雪霁里的故事》
浅析辽、金、元时期的春水玉
元代文化统治的特征及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