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商品拜物教的体现及其应对措施

2014-02-25 08:47于跃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

摘要: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对于指导我们在经济生活中针对拜物教现象采取必要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拜物教的主要内涵,描述了商品拜物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体现以及对此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 物质消费 应对措施

拜物教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把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神秘化并加以顶礼膜拜的信仰形式。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从商品价值形成和实体的研究中发现了隐藏在商品中的这种神秘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中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①马克思用宗教世界的语言把它形象的比作商品拜物教理论。

一、商品拜物教的主要内涵

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商品是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产物。“从商品本身来看,它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但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作为私人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纯粹是生产者私人的事。但是,作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须适合社会的需要,否则就难以实现其价值,从而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破产或亏损的威胁。这样,商品变成了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东西,市场运转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商品生产者,由此产生了商品拜物教。”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中对拜物教做出定义:“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③。

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人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人难以认识清楚。第二,“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生产产品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这就使人迷惑不解。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生产者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神秘性由此产生。因此,商品的神秘性只在于,人们在商品形式面前,把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看成为物的自然属性,把人的关系看成是物的关系。这种对商品的崇拜,类似于对宗教的迷信崇拜。因此,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二、商品拜物教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一)钻石的克拉等于幸福

相信作为80后的我们,从小就从电视上听到过这样一句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从那时起,钻石就成为了幸福的象征物。记得在金融危机期间,钻石和黄金一样,价格曾飞速上涨,但是,有着“钻石王国”之称的南非总统却打破了人们在钻石和黄金之间划上的等号,说道:“钻石跟黄金不一样,钻石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如今,这种商品拜物教的现象已经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蔓延开来,甚至模糊了人们的理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而不去思考这些消费品的背后。大部分消费者都陷入了“面子”消费时代,被卷入市场“大忽悠”之中,有多少小伙子为了给女朋友买一枚心仪的钻戒,省吃俭用数月甚至数年,又有多少年轻姑娘把“克拉”当成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之一,仿佛没有克拉就没有幸福一样。

(二)iPhone在中国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中国的市场。 中国不仅是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而且在全世界的加工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以风靡全球的苹果产品为例,苹果系列产品,iMac、iPod、iPhone、iPad 在国内市场上都是以“加州设计、中国组装”的面目呈现,而且往往供不应求。苹果系列产品吸引人眼球,固然有其高科技且人性化的特性,但苹果迷们更认为拥有苹果产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种识别和认同苹果身份的标记。苹果手机到了中国消费者这里反映的是作为主体地位的人对物的疯狂迷恋,拜物情节由此可见一斑。人在人类创造出来的商品面前是多么的卑微,人迷失了自己,陷入了拜物教的意识之中,不能自拔。

在消费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人”被悄悄地改造成了“消费人”。社会的存在就是依靠商品的不断生产和消费。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确立了“自我”这一概念,那么消费社会则以“我消费故我在”来确证自我存在。人们的消费水平是他们的身份、价值高低的标志。这样一来,消费社会就把人的本质特征变成了不断追求物质欲望,把物质欲望作为自己最基本的需求,这是消费社会强加于人的“虚假的需求”,即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

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一)商品拜物教存在的原因

“拜物教”有它的存在原因,它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所以也必然在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历史中能够消亡。马克思在著作中对这一原因进行了具体的举例分析,他提出“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其中的“其他的生产形式”,就包括:生活在荒岛上的鲁滨逊的“生产形式”、欧洲中世纪封建的“生产形式”、农村家长制生产中的“生产形式”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形式”。所以,我们可以提炼出,“拜物教”存在的原因正是商品生产及其相关活动的存在。这也正对应了马克思在第四节开头中说到的另外一句话:“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④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由于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因此,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⑤而当他们通过交换来表现自己劳动的社会性质时,就不再是表现为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支配着人与人的关系,人手的产物反过来支配着人。

由此可见,商品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货币关系。在商品交换中,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就会给生产者带来捉摸不定的命运,由此人们便产生了对商品货币关系的盲目崇拜。

(二)应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商品拜物教的措施

马克思关于如何破除商品拜物教的观点为我们采取措施加快消除商品拜物教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在现阶段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为商品拜物教的彻底铲除创造先决条件。

第一,积极引导人们认清商品拜物教的本质以及它的危害。商品拜物教作为物的形式颠倒人的关系的反映,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因此,必须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以认清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和危害,防止其不断扩大对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的侵蚀。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思想。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仅仅为了物质满足而生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生价值不是仅仅依靠物质条件就能实现的。

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关于拜物教理论的阐述背后,涵盖着“‘拜物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彻底消除,否则将死灰复燃”这样一个观点。因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发达,物质以及精神生活丰富,商品退出了历史舞台,“拜物教”才会彻底地“烟消云散”。所以,在当代中国深刻理解并把握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相关内容,无论是对我们深化理论认识,还是对于我们全面开展实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

②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S].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1:877

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

④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89—93

⑤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10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88—101

[2]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S].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877

[3]唐思航. 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2):5—10.

[4]李萍,王海民.《资本论》中的“拜物教”含义论析[J].天中学刊,2012(6):36—37

(于跃,1989年生,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