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媛
(陕西省信息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6)
一是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满足。近年来,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成功率和满意度还不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切实存在。根据一项调查显示,72.4%的中小企业反映资金有缺口,融资有困难。
二是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数额较少,资金供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失衡。由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失信问题比较突出,难以满足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等原因,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不高,用于贷款的资金数额有限,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存在一定的资金短缺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偏少的问题。
三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往往依赖于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成本高。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企业直接融资的情况并不理想,银行信贷资金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要渠道。调查数据表明,将银行信贷资金作为首要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占比达21.9%,其次为自有资金,占比为6.4%。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银行信贷融资渠道不畅。由于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存在着较大困难,中小企业进而转向于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等非正规渠道,而民间借贷利率普遍偏高,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利率风险和融资成本。
四是现有信贷业务种类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虽然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信贷业务品种仍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的制度安排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不相匹配。另外,银行系统的信贷统计体系在不同程度上滞后于信贷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各自独立经营,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统一统计科目,制约了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监测分析。
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融资难的客观存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和初创期,基本都具有经营机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低,资产规模小,缺乏担保物,信用程度偏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发展的不确定性比较大等普遍特点。大多缺少金融机构需要以书面形式呈现的相关信息,如担保证明,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突出。而且由于中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缺乏足够的合格抵押资产等原因也进一步加深了融资的复杂性和成本代价,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小企业即使能够得到贷款,也以短期贷款为主,因为银行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出于对信贷资金风险控制的角度,对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往往更加谨慎,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是信用缺失给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设置了障碍。企业信用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身份证”。但部分中小企业的运营管理目标存在着偏差,企业经营存在投机性,信用缺失现象突出存在。具体表现为常常出现不履行合约、不按要求提供产品或服务、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逃废或不及时偿还银行借款、逃税骗税、财务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有的中小企业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严重违法经营,极大损害了自身信用,直接制约了企业的融资来源。而财务造假、两套账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形成了银企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行为导致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得不惜贷,加重了融资困难。
三是征信体系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低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和整体信用环境比较差。破解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多方面的社会信息来综合支撑。而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社会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各项信用制度还不健全,尚未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联合征信系统。现阶段,各部门、各行业征集披露的数据仅仅是局部的、碎片化的,尤其是对评估中小企业信用至关重要的社会征信体系,仍旧是区域割裂、透明度低。同时,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和独立的监管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和评价,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和退出等制度安排中,还没有形成社会联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信用对企业经营的约束作用。
四是国家政策倾斜和金融体系不健全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第一,政府长期以来“抓大放小”的经济政策导致针对大中小企业的区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第二,缺少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同质性问题比较突出,银行在放贷过程中,从评级标准、风险分类、抵押条件、收费标准等方面均较少考虑中小企业的经营和融资特点。第三,金融市场不健全,中小企业缺少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途径。中小企业受到上市门槛高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难取得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第四,信贷经营机制上的抵押担保问题突出。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往往遇到资产规模小,抵押品不足的问题。
一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培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信用文化,依靠规范的信用制度安排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断完善支持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已经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管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职责、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通过立法推动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同时,加快社会联动的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将建立惩罚机制作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依法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市场监督,对守信企业在各方面要进行激励,对失信企业要形成社会联合惩治,增加其失信成本,震慑不守信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从整体上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为中小企业创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大力整合信用信息资源。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是要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全面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做好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和开放共享。信息的征集整合一方面要从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入手,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等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系统,加强金融部门内部的协调和合作,依法采集企业金融信贷信息,逐步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部门企业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和整合。各部门在日常监管过程中,要全面建立企业市场诚信记录和企业信用档案,形成较为完备的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同时,要在企业信贷信息和公共信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把分散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形成完备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企业基本信息、金融信贷信息以及社会公共信息的全面整合。做好企业信用信息的开放共享就是要依法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将公共数据作为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降低社会各界获取信息的成本,充分发挥信用信息的潜在价值。同时,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切实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约束作用,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三是建立健全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改变原有那种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的单一方式,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专业、客观的基础上,由信用中介机构运用合适的信用分析、评估方法,采取能反映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特点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估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资信、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等整体信用状况,为金融机构业务决策提供支持和保障。并鼓励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多样化的企业信用评价,将企业信用市场化,开发成产品和商品,使企业的信用等级直接成为影响企业在银行贷款融资、企业间商务合作的重要依据。
四是积极构建与中小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融资体系。进一步鼓励信息消费,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形成“大数据+应用+金融”的新型模式,利用海量信息和信用评级,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新模式。政府应率先在社会事务管理各领域内使用企业信用信息和评级结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比如青岛启动了“政府采购贷”业务,面向广大中小微企业,通过政府搭台、银企唱主角的形式,大大解决了政府采购供应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引导建立适应中小企业业务需求的新型融资机构,比如专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等,同时鼓励国有大型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鼓励那些适应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上市交易,一方面通过直接融资降低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规则促进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实现规范发展,推动科技和资本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五是引导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模式,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在传统的关系贷款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和信息高速通道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降低业务成本。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评级结果,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大力开展信用担保融资、股权质押、票据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供应链融资、商品质押融资等不同形式的新型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同时,引入全新担保机制,鼓励保险公司、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为信用贷款提供保险,尝试土地使用权质押、品牌抵押、企业互保等多种担保模式,形成由更多市场主体分担风险,银保企联手发展的新模式。
六是引导中小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中小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还是要着力加强内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信用状况,提升信用等级,优化融资条件,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同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在银企合作过程中,增强信息透明度以促进建立畅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1]胡娟、程树武.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0,(23).
[2]曾梅芳.中小企业信用缺失与信贷融资障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
[3]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N].金融时报,2013-10-29.
[4]张荣智、张维、李慧林.探索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新模式[EB/OL].http://www.zgjrw.com/News/20111121/ruraleconomics/255655458200.shtml,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