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调研组组织的座谈,现将调研内容及静心思考整理如下,以供方家指正。
调研内容大致为:1.总体评价;2.目标与价值取向;3.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4.内容的适量度;5.内容的难易度;6.内容的衔接性;7.课标的落实情况;8.课标文本的可读性与指导性。
与会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就当前课标实施过程中的利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阵地上,静心思量,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究竟需要怎样的课程标准来作为我们的风向标,如何解决课标与高考两张皮的问题,课标又怎样能真正地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老师说:这次课标(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也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我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么多年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高中语文教育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实际问题呢?笔者略举几例。
一.课标仅仅是课标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都得讲究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材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课标是要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了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能量,对不良倾向起到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诚然,课标是教育课程的枢纽,发挥其一定的规范性、指导性、约束性、评价性。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感觉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中学语文老师渐行渐远,客观地说,课标对中学语文老师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但实际操作性不强。座谈中有老师开玩笑说,我备课从来不拿课标,只是到高三复习的时候我会找出《高考考试说明》,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老师们都渐渐淡却了课标的理想化内容。如: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表述,无疑体现了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但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践行,缺乏实践层面上的可操作性。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驾驭的特质很多,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具体认知过程,老师也需要阶段性的层层推进。
日本学者臼井嘉一教授与钟启泉教授在交流中谈到,教养之基础是语文素养,有教养的人界定为这样一种人:立足于语言感悟,能够深入地思考、准确地判断和行动自立的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运用的正误、优劣的一种直觉或者说就是对一种语言现象流行通用程度的感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具体准确地对语文素养界定,即语感;语感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语言运用能否正确,语言表达的优劣,语言现象的流行通用程度。当了解到这一层面之后,教学路径就有很好的切入点,教学评价也就有了一定的基准。
二.学习方式绝对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刻意追逐,出现了许多假自主的局面。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是自主,没有自主谈不上合作探究,要建立在自主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和价值。另外,有意义的话题才需要合作探究,因此无需成为所有课堂的常态,而现在的课堂是一片合作探究的繁荣昌盛。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余文森教授也认为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绝对化问题。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课堂上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学生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绝对化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似乎新课程的实施就只有这三种方式了。于是乎,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而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
因此,课程标准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在倡导某一种学习方式的时候,应强调多种方式并举,毕竟学习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学生对于知识能否最大程度的接受,最终也决定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方式应是多重性的,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诸多方面。
三.评价与教学不对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但在现行的高考实施情况中,高考试卷主观题答案的设置是否鼓励学生做个性化解读。王栋生老师在《那个自由的马车夫》中曾经提及一篇高考作文模拟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晏子是齐国的国相。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看,见她的丈夫头顶着巨大的车伞,鞭打着四匹马,十分得意。车夫回到家,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齐国的国相,扬名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虑深沉,面无喜色。而你身高八尺,给人做车夫,却趾高气扬,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离去。”从那以后,她的丈夫一改故态。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照实回答,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王老师困惑的是评卷时认为文章立意“要符合主流价值观”。他说最怕的就是不明不白的或指鹿为马的“主流”。作文考试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考生能有自由思想和创造精神,表达合情合理,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就很好;但如有定规或不为人知的“潜规”,对善于思考的学生而言,就有麻烦。比如想到那些有个人意志与趣味、不愿为官的学生,很可能视这个材料为平庸的“励志故事”,对鄙薄车夫职业、希望丈夫控制表情的车夫之妻的“荣辱观”嗤之以鼻;他很可能未必认同“为人要低调”、“为人要谦虚谨慎”、“要从善如流,知过能改”的“习惯性立意”,而想表达一点个人见解。这其实正是语文教育所期望的。这类学生思虑深刻,如果再能严谨地表达,应当获得较高的评价。而在统一阅卷的过程中,为保险起见,不敢倡导“自圆其说”,如写成“做一个自由愉快的马车夫”,很难及格,至多38分。
……
由此看来,我们提倡的个性究竟是怎样的,是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还是倡导“自我认识”,是众生“人云亦云”,还是“各抒己见”。考试很复杂,高考卷子固然出得很好,但阅卷搞不好就把事情弄砸了,老师弄糊了,学生弄晕了,大家都“不知所云”。究其缘由,机械操作在试卷中扼杀了学生的灵动性。敢说的学生封闭起自己的独特思想,一个再怎么敢于表达自由思想的人可不敢拿自己的主观与高考分数相抗衡。
香港教育学院教育专家李子建曾提到一种“倒流效应”,这种“倒流效应”是指高风险的大规模考试对课堂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其实从理论层面上看,评价及评估作为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本应和课程与教学相呼应,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对评估进行设计和选择。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及评价决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此,温儒敏教授也指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正视高考。如果课程改革与高考脱节,就一定会产生较大问题,高中课程实施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课程改革和高考要求之间的关系,这在课程标准中应有一定的体现。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个性化、独立阅读这样的字眼其实距离我们的学生还很遥远。
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体现出现实的功效,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期盼着……
梅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