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明
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审美教育联动链,创新渗透型美育课程群;以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造就传播并传承高雅文化的公民群体。总而言之,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开设独特的校本课程,孕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培养独特的创新潜能,从而塑造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发展学校,打造最具中国人文情怀的学校。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
1.学校层面。创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将南菁高中建成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展示基地、鉴赏基地、研讨基地和创新基地,建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成才、师资培训的实践基地。
2.学生层面。为学生创造亲历美、感悟美、表达美、交流美、创新美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学生——以审美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通培养高校专门人才的直通车。
3.课程层面。分三个阶段进行课程研究: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以此构建三类课程:一是了解和鉴赏型的课程,如,在“书画鉴赏”课中享受艺术美,在“南菁建筑环境的文化烙印”课中领悟自然美;二是实践和活动型课程,如,在“古陶瓷欣赏和陶艺制作”“欹器的探究与复制”课中学会追寻;三是特长和发展型课程,如通过“考古”“工艺设计”课的学习,直接与高校对接。
我们通过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支撑“美育”的学科群,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拓展审美现有途径,健全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群,进行文物的考证与鉴别,达到“求真”(知识价值);探究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神,达到“求善”(道德价值);体验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求美”(审美价值)。
4.教师层面。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教师构筑了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的平台。通过理论导航、专家引领、案例反思、沙龙交流、论文提升、课题历练等方式,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构建自主式的“实践反思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创建教师自主发展、能动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推进机制。
三、课程建设在推进
课程实施以来,一方面,因课程需要,添置了一批新的设施设备,如,可供临摹书画作品的电脑触摸屏、书画装裱工作室、艺术品布置工作室、陶艺吧等物质载体,直观、动态地显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以学生喜欢为第一要素,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育,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1)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审美能力的建设,转移到学生的未来的幸福生活——由真落善,由善引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2)教学手段。高效、便捷、互动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操作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
(3)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分考生,而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奠基人文,人文导向科学。
在美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中,我校立足学校的自然资源开发应用课程;立足学校的历史资源丰富文化课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拓展综合课程。我校开设了如下门类的美育课程群。
同时,开发高质量的审美课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美育课程基地的开发过程就是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等方面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化学金牌教练从学校的文化氛围里走出,凭着智慧与热情,大胆开设了陶艺课,从泥土里嗅到了“厚德载物”的特有气息,从专业的理解走进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带着爱,传播美。就这样,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提升着自己,从而为学校打造出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此外,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新的发展特色。学校将借助融审美思想与审美内容于一身的美育课程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师生人格的形成,逐步彰显我校“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审美见长”的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审美教育联动链,创新渗透型美育课程群;以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造就传播并传承高雅文化的公民群体。总而言之,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开设独特的校本课程,孕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培养独特的创新潜能,从而塑造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发展学校,打造最具中国人文情怀的学校。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
1.学校层面。创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将南菁高中建成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展示基地、鉴赏基地、研讨基地和创新基地,建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成才、师资培训的实践基地。
2.学生层面。为学生创造亲历美、感悟美、表达美、交流美、创新美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学生——以审美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通培养高校专门人才的直通车。
3.课程层面。分三个阶段进行课程研究: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以此构建三类课程:一是了解和鉴赏型的课程,如,在“书画鉴赏”课中享受艺术美,在“南菁建筑环境的文化烙印”课中领悟自然美;二是实践和活动型课程,如,在“古陶瓷欣赏和陶艺制作”“欹器的探究与复制”课中学会追寻;三是特长和发展型课程,如通过“考古”“工艺设计”课的学习,直接与高校对接。
我们通过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支撑“美育”的学科群,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拓展审美现有途径,健全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群,进行文物的考证与鉴别,达到“求真”(知识价值);探究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神,达到“求善”(道德价值);体验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求美”(审美价值)。
4.教师层面。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教师构筑了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的平台。通过理论导航、专家引领、案例反思、沙龙交流、论文提升、课题历练等方式,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构建自主式的“实践反思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创建教师自主发展、能动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推进机制。
三、课程建设在推进
课程实施以来,一方面,因课程需要,添置了一批新的设施设备,如,可供临摹书画作品的电脑触摸屏、书画装裱工作室、艺术品布置工作室、陶艺吧等物质载体,直观、动态地显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以学生喜欢为第一要素,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育,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1)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审美能力的建设,转移到学生的未来的幸福生活——由真落善,由善引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2)教学手段。高效、便捷、互动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操作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
(3)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分考生,而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奠基人文,人文导向科学。
在美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中,我校立足学校的自然资源开发应用课程;立足学校的历史资源丰富文化课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拓展综合课程。我校开设了如下门类的美育课程群。
同时,开发高质量的审美课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美育课程基地的开发过程就是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等方面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化学金牌教练从学校的文化氛围里走出,凭着智慧与热情,大胆开设了陶艺课,从泥土里嗅到了“厚德载物”的特有气息,从专业的理解走进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带着爱,传播美。就这样,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提升着自己,从而为学校打造出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此外,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新的发展特色。学校将借助融审美思想与审美内容于一身的美育课程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师生人格的形成,逐步彰显我校“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审美见长”的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作为有130余年校龄的学校,我校一贯倡导让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课程文化建设催生学校的成长力。近年来,我们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纽带,聚合学校文化资源,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赢得了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审美教育联动链,创新渗透型美育课程群;以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造就传播并传承高雅文化的公民群体。总而言之,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开设独特的校本课程,孕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培养独特的创新潜能,从而塑造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发展学校,打造最具中国人文情怀的学校。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
1.学校层面。创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将南菁高中建成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展示基地、鉴赏基地、研讨基地和创新基地,建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成才、师资培训的实践基地。
2.学生层面。为学生创造亲历美、感悟美、表达美、交流美、创新美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学生——以审美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通培养高校专门人才的直通车。
3.课程层面。分三个阶段进行课程研究: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以此构建三类课程:一是了解和鉴赏型的课程,如,在“书画鉴赏”课中享受艺术美,在“南菁建筑环境的文化烙印”课中领悟自然美;二是实践和活动型课程,如,在“古陶瓷欣赏和陶艺制作”“欹器的探究与复制”课中学会追寻;三是特长和发展型课程,如通过“考古”“工艺设计”课的学习,直接与高校对接。
我们通过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支撑“美育”的学科群,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拓展审美现有途径,健全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群,进行文物的考证与鉴别,达到“求真”(知识价值);探究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神,达到“求善”(道德价值);体验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求美”(审美价值)。
4.教师层面。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教师构筑了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的平台。通过理论导航、专家引领、案例反思、沙龙交流、论文提升、课题历练等方式,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构建自主式的“实践反思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创建教师自主发展、能动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推进机制。
三、课程建设在推进
课程实施以来,一方面,因课程需要,添置了一批新的设施设备,如,可供临摹书画作品的电脑触摸屏、书画装裱工作室、艺术品布置工作室、陶艺吧等物质载体,直观、动态地显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以学生喜欢为第一要素,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育,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1)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审美能力的建设,转移到学生的未来的幸福生活——由真落善,由善引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2)教学手段。高效、便捷、互动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操作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
(3)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分考生,而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奠基人文,人文导向科学。
在美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中,我校立足学校的自然资源开发应用课程;立足学校的历史资源丰富文化课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拓展综合课程。我校开设了如下门类的美育课程群。
同时,开发高质量的审美课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美育课程基地的开发过程就是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等方面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化学金牌教练从学校的文化氛围里走出,凭着智慧与热情,大胆开设了陶艺课,从泥土里嗅到了“厚德载物”的特有气息,从专业的理解走进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带着爱,传播美。就这样,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提升着自己,从而为学校打造出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此外,还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校新的发展特色。学校将借助融审美思想与审美内容于一身的美育课程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师生人格的形成,逐步彰显我校“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审美见长”的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