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庆,男,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书记、校长,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他在课堂教学、阅读策略、写作指导及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曾获苏州市高中语文评优课一等奖,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教育散文《青春的书签》,诗集《11点17分的阳光》,主编、参编教育教学用书十余部。2006年,被教育部选派驻香港担任中国语文教学指导组组长。
2010年11月中旬,《江苏教育》编辑部在张家港举办“苏派名师课堂展示暨苏派名师论坛”活动,特邀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主持。我上了一堂课,开了一个讲座,并作为论坛嘉宾参加了现场访谈。自我介绍之后,成先生问我:“回顾你的成长之路,你最想说的体会是什么?”我脱口而出:“糊里糊涂。”
“糊里糊涂”,是自我状态的直觉描摹,也是自然心态的真实写照。27年的教育生涯,我感觉自己像浪尖上的一叶扁舟,浪奔浪涌,顺流而东,不知不觉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份随意,一份闲适,一份兴趣,一份享受,随之而至的,是不经意的春华秋实。
无意栽柳,
回首是一片葳蕤成荫的风景
拿破仑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真没想过成为什么,甚至当初就没想过成为一名教师。1985年,我从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分到了后塍中学任教。当时的我还沉迷在青春的诗人梦里。写诗,成了我业余的最大兴趣和爱好。说我跟语文教师有缘,不如说我跟文学有缘。在学校里,我办了个诗社,有青年教师,也有我的学生。写诗,编印诗集,组织诗会,在市里也有不小的影响。那时,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诗人。
因为喜欢文字,我曾经想去报社做编辑,无奈,当时教师的编制卡得很死,出不去。
1988年,我第一年带高三,班上有70多名学生,一半是复读的,我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因为年龄相仿,我整天跟学生“泡”在一起,上课也很随意,更多的是把文学的热情带进了语文,把语文当成了文学。随意甚至有些散漫,一份热情偶尔还有点率性。学生居然也喜欢我的课,喜欢我的语文。班上有不少学生,后来读了中文系,成了我的同行。
若干年后,一位已经成为我的同行的学生对我说:“曹老师,你当初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哪一句?”他说:“你上第一堂课就对我们说‘教书是你的职业,写作才是你的事业。”我有些愕然,自己居然讲过这样的话?有些好笑。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年,我已经很安心地教着我的语文了。教书已不知不觉地成了我喜爱的事业,而写作依然是我的业余爱好。
爱看书,就爱上了语文;爱上了语文,就渐渐爱上了写作,然后又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教书。刚工作没几年,我参加市里的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当时的语文教研员蒋清和先生是张家港的第一位特级教师,他在会上鼓励教师要写作,出乎意料地表扬了我。原来,我并不算不务正业,写作跟教书是没有必要划分开来的。我想起吕叔湘先生对“语文”的解释,“语”,是言语,口头语;“文”,是文字,书面语。“语文”就是“读”与“写”。现在想来,因为自己喜欢写,也就带动了学生去写。而要写好就离不开读,于是,自然地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许,我剑走偏锋,但这也许走的是一条教学的正道呢。
因为学生的喜欢,学生的成长,我渐渐享受到为人师的乐趣。2008年高考,我带学生走进考场时,有个学生走到我身边,说:“曹老师,让我握握你的手吧,我心里会踏实。”于是,一个热烈的场面出现在备考休息室,48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走向我,围拥着我,纷纷向我伸过手来。高考回来的车厢里,后座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曹老爸!”我站起身,将信将疑地问:“什么,你们喊我什么?”车厢里顿时爆发出一阵整齐的喊声:“曹老爸!曹老爸!”扑面而来的波涛瞬间将我幸福地吞没了。
教师人生的幸福场景,在我的人生旅途上,似乎是无意栽柳而葳蕤成荫的一片风景。
一种轻盈的姿态,
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我从没有感觉到教书是多么的疲惫不堪,因为我乘着智慧的翅膀,在轻盈地飞翔。
上世纪90年代,我聆听过魏书生的演讲。魏书生四处讲学,缺了那么多课,学生居然也能把功课学得很好。一直跟着感觉走并且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我,开始第一次静下心来思考,该怎么教学生才是最好。学生主体,自主学习,这些词语开始在我脑海里起起落落。我去读叶圣陶,他说:“教是为了不教。”他还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历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可以帮助,指导,督促,鼓励,但不能越俎代庖。就像是学车,只有让徒弟自己开车,才能学会,而不是师傅去开车示范。
那年,我新接手高一的一个班级,便开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讲,互评互补。我让学生去查参考书,让学生自己对练习册答案,而我则指导一篇课文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学习,需要学什么。然后学生轮流讲课文,讲自己学到了什么。教师只是进行补充和评价。最后,还是请学生梳理归纳一堂课学到的内容。一个学期下来,班里的学生都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了自己去查资料,分析课文,学过的东西还记得特别牢。比原先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得许多。教师动脑,学生动手,这才是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学生怕写作文。为什么怕?我不能蛮干,我得想明白。大作文,学生有恐惧感,挤牙膏一样还是字数不够,那么就化整为零,化大为小。作文评讲,教师讲,学生听,很难针对学生个体,学生听过也不往心里去,那么就自评互改,让学生动起来。作文随意性强,学生一次一个样,样样都不熟练,那么,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譬如写景,我把写景的训练点分解,一次1-2个点,写300字左右的片段。只要达到目标,就是高分。第二次,再增加1-2个训练点,第三次再增加……逐层推进。分解训练完成了,再训练整篇结构,立意。完成一篇完整的大作文。每次写作后,教师指导如何评价,列出评价的标准和角度,让学生逐条对照,先互相评点,再自我评点。写得短了,学生自然就不怕写了。写作能得高分了,学生自然有兴趣写了。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体验和反思中,效果自然要好。
教师埋头写评语,改作文,脑力体力皆疲惫,学生作文一交,任务就算完成,缺少了真正需要的体验。教书应该是脑力劳动,学习也应该是脑力劳动。智慧,就在于教师能让学生去动脑动手,去体验,去反思,然后获得属于自己的真切感悟。
成尚荣先生给我们学校的教师做过一个讲座,题目是《教师,智慧化地行走》。我很想抓住他讲的每一个词语,因为正中我怀。智慧,是科学的体现,也是高效的呈现。“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状态。相异点就在于有没有教师的智慧。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属于自己的角度,寻找属于我的“这一堂”课,属于我的学生的课堂。《铃兰花》,我选择了“父亲、母亲、我”三个概括的角度,设计了标题的质疑和替换讨论,设计了想象描写“父母亲在门外的对话”。《明湖居听书》,我设计了体现侧面描写特点的“众星捧月”图案式板书。灵感,是智慧的光芒闪耀,它照亮了我的课堂。学生说:“曹老师始终能给我们创造‘兴奋点,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有所收获。”在苏州市高中语文课比赛中我拿了一等奖。特级教师、苏州市语文教研员傅嘉德先生评价我的课是“灵活、开放、智慧、富于创造”。
有人说,教师是重复劳动,年复一年,就教那几本书。而我认为,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创造也必须不断创造的职业。每年接手新的班级,我几乎不会用同样的教法去教同样的内容。而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一次新的飞跃。
博学而参省乎己,
让思想渐渐丰盈而明净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好学和好思,是教学智慧与教学有效的源头和活水。美国学者波斯纳说:“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每一个教师都不缺少教学实践的过程,之所以会出现发展的差异,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是否有反思习惯。我写过一篇回顾自己成长的短文,题目是《做一个三好先生》。三好,即好学,好思,好为人师。除了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专业的成长离不开好学和反思。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不安定的变革的因子,但这些因子并非与生俱来。我阅读教育论著,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参加各类层次的专业研修,并拜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为实践导师,拜郑桂华博士为理论导师。学习,给了我实践的底气;思考,给了我创造的灵感。学习,给生命以动力;思考,给生命以活力。生命的活力让课堂焕发了魅力。
南师大博导杨启亮教授说过:“教育科研也是生产力。”反思,是研究的基本方式。我较早地开展了学科研究性学习渗透的研究,并主持了苏州市课题《语文学科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研究论文、科研成果都获得苏州的一等奖。我与香港同行进行了课题协作研究,推出了“五步阅读法”,得到了香港同行的赞赏。我主持苏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并顺利结题,成果在《江苏教育研究》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中学语文教学》以名师工作室的名义推出了我的语文教学价值宣言。
2008年,我评上特级教师,并建立了市级特级教师工作室。作为领衔人的我,开始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提升。在与工作室成员的切磋交流中,我开始更多地反思学科教学,提出了文本教学“质点—视点—远点”的策略。第一届苏派名师展示,我上了一堂《景泰蓝的制作》,受到听课者的好评;第二届苏派名师展示,工作室两位成员开课,我开设了“质点说”的讲座,魏本亚教授进行了现场点评,对我主张和成员的课堂实践做了详细地剖析,并给予肯定。与会者的认同,让我感觉到思想的光亮要比单纯的技巧更有价值。2009年,我的目光从学科转向课堂,开始寻找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的科学路径。洋思、杜郎口、东庐、静安附小、衡水……国内有知名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我逐一学习,比较琢磨。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学校师生的现状,我归纳总结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互动、教有反馈”的“活动前置式”教学法。我带领全校教师开始课堂教学的改革。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范式,乃至环节中的细节处理,我都认真思考,整理了近2万字的文字,给全体教师讲解。听评课研讨,专题沙龙活动,市内多所学校讲座……实践让我的思想不断完善,课堂改革也有了收获。课改,不仅让自己的思想有了生根开花的土壤,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更多的声音,还带动了周围教师喊出自己的声音。《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陆续刊发了我和同事们的课改文章,苏州市教科院和兄弟学校也陆续前来,开始关注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经验。
尊重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好学和反思,丰富了我的思想,刷新了我的观念,改变了我的行为,让我保持着与这个时代节奏合拍的心跳,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还给了我在教学上的话语权和自信力。
其实,“糊里糊涂”,并非没有方向,对教学的思考我一直没有停止过。糊涂,只是对自身的成功缺少刻意的规划,但却能让我前行的脚步更为轻盈。成为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正在做。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教育保持着自己的清醒。■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