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ZHANG Kang 李雅谦LI Yaqian
1.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250300(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250300Jinan)
2.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济南 250100(Shandong Modern Vocational,250100 Jinan)
艺术高校通识教育问题研究*
——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通识教育为例
张康1ZHANG Kang 李雅谦2LI Yaqian
1.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250300(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250300Jinan)
2.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济南 250100(Shandong Modern Vocational,250100 Jinan)
面对现今艺术高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探讨了通识教育的本质,强调了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针对艺术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从追求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尝试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其内容体系进行规划和建构,希望能够对艺术高校的通识教育具有相应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艺术高校;通识教育;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言的。现今,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虽然只有12个字,但实施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句中的“厚基础”、“宽口径”与“高素质”就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任务。通识教育任重道远,然而却难以与人们对它的希望值形成正比。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追溯其历史并紧密联系现实而对通识教育进行一些梳理和介绍,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而形成一种齐一的共识和有效的行动。
一般而言,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要求学生通过一年级、二年级两个学年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并且不能囿于狭隘的专业范畴,要开阔视野,养成广纳博取的学习习惯。通过四年的多方位的学习,逐步养成儒雅的人文气质和较高的专业素质。故此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中那些对实验设备的认知和体验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努力鼓励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操作。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似乎是一对难以调解的矛盾。自从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在意大利诞生之日起,其确定的医学、神学等专业也就决定了大学是实施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机构,似乎与通识教育的关联性不太大。多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催生出了不少新的学科(专业),教育部也与时俱进,截至2012年9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四次大的修改及调整。形势在变化,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毋庸置疑,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能否适应社会,则另当别论。因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依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却不可小视。如所周知,人不但要生存,而且还要有更高一级的追求,即有意义地生活。其生活不仅包括工作,还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多彩的闲暇生活以及具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公民道德。人,首先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然后才是工业、农业、服务业、学校等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让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其所具有的养成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通识教育的含义
“通识教育”概念的问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中国,1941年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通识教育下了如此的定义:“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强调了通识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是一种必需的、基础性的教育。通识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使受教育者自身受益,而且还是与人交流的根本。1945年,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做了这样的阐释:“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1]。这就不难看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正常健全的“人”,以及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中国学者王定华认为,通识教育是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为某个专业服务的人所需要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2]。1999年,李曼丽对通识教育进行了论述: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与哈佛大学的定义基本相同,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以完善人格为中心,通过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独立思考、能辨别是非、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人。
2.通识教育的价值
新中国建国后,和苏联的关系进入蜜月期,方方面面都在向苏联学习,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像苏联一样,“专业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辩证地看,专业教育为当时孱弱的中国培养了急需的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人才工具性价值得到了彰显,但是视野狭隘、综合素质不强,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于是,从1961年起,国家逐步纠正过于专业化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期,人们抛弃了大学毕业就能成为权威专家的理念,逐渐意识到大学教育只能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成为专家的基础和素质,要想成为专家还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才真正重视通识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2012年10月29日起到2013年4月10日止,被调查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4]。这35%的本科毕业生中有多少人从事了和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目前权威机构还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走上工作岗位的这35%的本科毕业生,绝对不会100%的从事和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工作。
随着当代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价值。2000年之后,高等学校的精英教育逐渐通过“本硕博连读”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发展。但是,人们却能发自内心地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高精尖人才毕竟只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毕业之后从事的可能都是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所以,没有必要按照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全部的学生。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毕业生就业所进入的行业和原来所学专业也许有着很大的不同,艺术类毕业生更是如此。这一点就使得通识教育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多维的视角、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素质,在就业面试时就可以稳坐钓鱼船,“东方不亮西方亮”,从容不迫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单位。
再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2000年之前,在汽车和电脑还未像今天这样普及的时候,有识之士便预测未来几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可能离不开“驾驶、外语、计算机”这三种能力。目前,年轻人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生活和工作几乎都不能离开了。驾驶技术的普及率虽然没有计算机那样的高,但这却也是年轻人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不能因为这不是应该学的专业而加以排斥。再比如,在大学期间,逐渐养成了一项比较喜欢甚至特别热衷的体育项目,那么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锻炼身体,调节心情。这种锻炼,在大学期间暂时看不出效果,但等到工作之后便会慢慢见到作用。
1.国家对通识教育的要求
根据以前的施工经验可以看出,在混凝土结构的运输过程中,需要对其结构进行控制,避免进行二次搅拌,不能出现分层或者离析的情况。运输中要保证搅拌设备的正常使用,不能停止工作,只有保证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才可以减少离析现象的发生。
目前,艺术高校的通识教育一般由公共必修课、综合实践课、任意选修课和讲座四个部分组成,总学时和总学分与专业课的总学时和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文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综合实践课和任意选修课共计77个学分,占总学分(160)的48%左右;理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综合实践课和任意选修课共计89个学分,占总学分(200)的44.5%左右。公共必修课是由国家明确规定的思想政治课和公共文化课组成的。综合实践课中有军事课、社会实践课和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是近几年来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产物。任意选修课和讲座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而能自由选择的课程(见表1)。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但是却没有像1998年那样及时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司〔1998〕2号)。因此,为研究方便,笔者就暂且用1998年的《原则意见》来解释国家规定所有学校必须开设的相关课程。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开设公共文化课的目的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开设体育课和军事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5]
通过援引《原则意见》,不难发现,国家从思想政治、基础知识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规定了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与通识教育的本质是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学生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是全社会共有的而且是必需的思想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人生存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身体素质是人从事各项活动(工作)的载体,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一切活动都将无法展开。这既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也是通识教育的目的。
表1 高校通识课的构成
2.实施通识教育需要克服的困难
大学是人生之中最为宝贵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具可塑性,因此大学教育是关键。目前,我国高校较多采用“前两年学习军事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从三年级开始主要学习专业课”这种教育模式。当然,有些研究型高校发现了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的弊病,于是设立了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在本科生学习阶段的前两年,所有学生统一接受通识教育,从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始按照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实行专业分流。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强调,“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这一《意见》虽然在2012年就已公布,但是,目前究竟有多少高校能够真正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这一规定,却不得而知。思想政治课和公共文化课还能够安排教授上课。像任意选修课和专业课,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尤其是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可能并不多见。实事求是地讲,很多高校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离真正意义的高水平选修课的要求相去甚远。
另外,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中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笔者将此称之为“偏见共识”(其实,艺术高校没有真正意义的科研。在这里暂且先使用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进行表达)。教师们更为关注的是自己可以被量化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由于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缺少科学的检测和评价机制以及分量有限,为了快速晋升职称和提高福利待遇,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教师们重科研轻教学确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像教师一样,学生也是十分功利和现实的,他们最关心的是毕业之后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平时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专业学习,尤其是那些工具性的课程。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知识全面、兴趣广泛和人格完整,但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是很难领会这一涵义深刻的培养目标的。所以,在通识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睡觉、玩手机等现象相当普遍。
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这就是通识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难。
1.普遍重视的原则
大学的主要功能有四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大学存在的核心理由。
在开设的任意选修课中,教务处必须严格把关,提高概论、通论、入门性和休闲性课程的准入门槛。最好是采用经过多年磨合、打造的精品课程以及诸如富有思想性的文学经典原著解析课程等。
通识教育是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是高校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其中的教育,无形之中就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素质知识、学习内容、价值取向和教育经历。这种教育会影响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进而还能影响校风和大学精神。
2.实用性与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相结合的原则
通识教育中的实用性课程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成效。比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和交通主管部门联合开设《驾驶技术》,作为一门通识类课程,所以学生就不用专门抽出时间跑到校外去学习,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毕业之后就拥有了一门随时都能够用得上的本事。设置《驾驶技术》课程并非天方夜谭,在许多综合性大学早已开设。如果暂时没有这一条件,可以结合学生今后求职和工作的需要,在公共必修课中设置《写作文法》,也是具有实用价值的。通过36-40个学时的讲授,将以后能够用到的各种类型文章的写法全部教给学生,并借助虚拟课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角色定位、身临其境地写出符合规范与要求的实用性文章,再加上老师的润色,就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文章的写法。另外,学校团委组织的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等更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形式,笔者认为应该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在毕业之后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大学四年中体育课只安排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共计136个学时。开设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但往往是在二年级体育课结束之后,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就不再进行体育活动了。等参加工作之后,更是无暇锻炼身体了。当感觉到身体越来越差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大学期间喜欢上一个体育项目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可以为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开设球类运动、游泳、体操、体育舞蹈、女子防身术等课程,采用俱乐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在其中。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容易地将热爱多年的体育活动继续下去,终身受益,好处多多。
3.经典名著熏陶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经典名著要和公共文化课中的文学课区别开来。众所周知,经典名著需要耳濡目染方能润物,需要学校的坚持不懈,因为这门课程对于教风和学风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很多高校非常注重经典的阅读和讲解,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和香港的中文大学;艺术高校中则有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史经典名著选读”课等。中国美术学院还开设有“研究生通识课系列讲座”、“校史主题沙龙”等主题型的通识课,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见贤思齐的学习意识、独立思考的治学品格和充满批判精神的价值判断,以便让学生逐步养成健全而又独立的人格。
通识教育是一种不会立竿见影的教育活动,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它能够在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之后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品质。它没有功利性,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自身能力,是专业教育之外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智力的全面养成。从这个角度言,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尤其是艺术类的高等学校,更应该对通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持之以恒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是长久之计。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3.
[2]王定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1997(6):83-85.
[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9-100.
[4]中共中央党校(第60期)厅局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9):75-80.
[5]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教高司[1998]2号.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of Fine Art :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 Design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f ne arts especially in higher education is that faculties and students paying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hile neglecting the signif cance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liberal education is emphasized and essence analyz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tudents, it attempts to design and a course and content system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and improving gene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of f ne arts and further creating realistic value.
college of f ne arts;general education;comprehensive quality
J0-0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4.02.023(0121-06)
2013-12-30
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459)。
张康,讲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李雅谦,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护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