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报人谈新媒体创业
——《中国记者》对话新媒体产品“竹马实验室”发起人何磊

2014-02-23 09:21翟铮璇
中国记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竹马新生传统媒体

□ 文/本刊记者 翟铮璇

前报人谈新媒体创业
——《中国记者》对话新媒体产品“竹马实验室”发起人何磊

□ 文/本刊记者 翟铮璇

简介:

何磊为竹马校园创新实验室发起人,竹马互联(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经济新闻部副主任、新媒体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期间参与创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并主持开发青梅手机客户端、青云大学生成长平台等互联网项目。2014年6月辞职创业。

受众需求 新媒体产品 纸媒 创业

何磊: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建设或全媒体转型,大多仍着眼于怎样传播自身已有内容,形态基本包括:微信公众账号,微博官方账号,官方网站,手机报,再开发一个纯资讯的新闻客户端。从内部生产组织上,部分媒体尝试全媒体采编,记者采访完毕,传视频,写微博快讯,写网稿,准备第二天的见报稿。报社广告活动经营,也逐步尝试全媒体打包售卖。但这一切仍围绕“内容为中心”开展。

而互联网人做新媒体产品时,是以“用户为中心”开展,即“我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有什么问题(需求)?我的产品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两个“中心”,是两种思维,两种生产方式,两种文化。

牛文文离开《中国企业家》后,手里最大的资源是与柳传志等一批企业家的关系。创办《创业家》杂志时,他希望把创业人群聚拢来。面对创业者,他开始宣讲——来我这里,柳传志等可以指导你,甚至可能投资你。如此,第一批黑马训练营的“黑马”来了。随即,牛文文对那些到处找项目的投资人宣讲——来吧,我这里有大量的“黑马”,来选择你的投资对象。

实际上,牛文文不是在做杂志,而是在做平台,做社群。《创业家》把创业者和投资人对接起来。现在这个平台越做越大,项目越来越多。“黑马”平台也在围绕这些目标人群的需求,不断迭代,步步升级。这时候,《创业家》杂志只是一个符号,其实质是服务一群人,做用户,而不是做内容。近年比较火的36氪、虎嗅等,看似在做内容,同样是在做用户。

反观传统媒体,谁家没有几个诸如“创业”这样的周刊、副刊呢?传统媒体人都没有牛文文聪明吗?他们的影响力不如一本新创办的杂志?应该都不是。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罗辑思维”创始人之一申音认为,有关传统媒体转型,亦可这样看,除非把这艘大船拆解成很多个能独立迎风破浪的小舢板。那么,这些小舢板中间的若干个,可能会到达彼岸。只是,那时候的几个小舢板已不再是原来那艘大船。我理解,申音所说的“能独立迎风破浪的小舢板”,正是要解决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问题。

谁来决策?谁来为它埋单?谁来持续跟进?谁有特别强大的意志力去坚守和坚持?这些东西都是与责、权、利相关。这些又恰恰是新媒体能不断创新、快速迭代的基础。

何磊:产品迭代,就是下一个版本一定比上一个版本好。因为,这种迭代是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创新不断求证不断完善的过程。我负责《中国青年报》新媒体中心工作时,拜访过李开复。他认为,传统媒体大部分具有垄断特征,垄断天然会反创新,而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两方面水火不容。

例如,大学新生入学前会有各种困惑,“要不要带被褥”“父母住哪儿”等等。媒体一般会出一篇文章。而互联网公司的思路是先就大学新生的基本需求做场景还原。比如,发现“新生缺乏安全感”的需求,就此先做一个小产品,甚至就是在微博上抛出几种小场景,观察目标用户的反馈。反馈强烈,就做出一个小功能,让用户试用,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不断迭代。反之,如果用户反馈不强烈,就放弃这个点,去关注大学新生的其他需求。实际上,这是跟用户一起做产品。当年的QQ是用调制解调器上网,那时QQ要解决的是不掉线。再看今天的腾讯,这不是哪个天才人物想出来的,而是腾讯跟用户一起,不断迭代出来的。

传统媒体也会提“读者为中心”, 但不做互联网就不太容易理解这句话。比如微博“打拐”一事,不是总编辑认为事情重大,兵分八路去做大这个事情。而是有人在网上做了这个事情,被发现,被转发,更多网民、机构参与进来,是“集体众包”做大。我们的团队也是做了两年之后才真正理解。

何磊:过去,因为人们需要信息,所以我们办一份媒体;现在,有社区,有社交,有人群之后,自然就有了媒体。想想看,微信朋友圈算是一个什么媒体?可是人聚多了,它就自然地拥有媒体属性。

传统媒体的生命在于公信力,可是现在微信里朋友分享过来的东西我或许更信任。所以传统媒体公司现在到底变成什么?再加工信息吗?这个问题,我很疑惑。

有人寄望于自媒体发展。若仅专注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我并不看好。首先,自媒体与当年的博客没有本质区别;其次,自媒体需要公信力,但它打造公信力的成本太高,而且被商业、权力收买的成本很低。

我更看好一些面向垂直人群,以服务为主的自媒体。比如原《南方周末》记者赵凌和同事的创业项目博雅小学堂——中国第一家儿童人文故事电台,其目标用户聚焦在小学生的高知妈妈。

大量证据证明,网络正在以人为中心,重新构建。第一个阶段,网络是把文档连接在一起。于是出现了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第二阶段,通过文档,人们有了与其他人互动的机会,如门户网站开通的评论。我们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网络围绕人来重新搭建,社交行为成为网络的重要特征。

何磊:“竹马”一词,来源于“郎骑竹马来”。我们要做一种大学小伙伴的感觉。

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大学校园人群,从线下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到线上互联网产品,都做了不少尝试。但因体制原因,大部分都很快碰到天花板。于是,才自己创业,更自由地去尝试自己的小梦想。

我这样理解校园:平均每个大学两万人。毕业时,你认识的人一般不超过150个。但人在大学阶段,处于高速成长期,和不同的人建立圈子。另外,大学生关注点多变,还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自然会不断尝试。有人认为大学生“三分钟热度”,而我却认为这是人成长的必经阶段——探寻自己的人生坐标。

做竹马,也因应了目标用户的这一成长需求——大学里,和不同的小伙伴,尝试各种可能的事物。年轻人需要同行者,若局限在同班、同宿舍中,大家节奏很难一致。但是,互联网能让你快速地从本校20000人中找到同行者。

何磊:朋友问我,竹马到底是什么?是个手机App?是个线下的社团联盟?是个校园媒体?或者是一个强大的微信微博官号矩阵?我想,大概是吧。但移动互联网并不等于App,关键看目标用户需要什么。微博可承载的就用微博,微博承载不了的用微信,微信承载不了且其他产品也无法满足的,才会开发一个自己的客户端。

其实,我们的目标是帮助用户快速地找到校内同行者,但如何去找?需要和用户一起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在30所高校开通竹马App,支持每所学校的学生团队创建了竹马校园创新实验室。App也从1.0版本,以每月一个新版本的速度,迭代到1.3版本。目前,团队加班加点准备1.5版本的产品方案。与以往不同,产品的新方案并不是创意和文案,而是找目标用户一起验证方案假设的过程。前些天,我们和30个学校的竹马实验室同学,在贴吧、微博、微信上同时创意“新生季”,例如“爸妈陪我上大学”“处女座入学必备”等等。粗略计算,目前有30所学校的100多名老生与2000多名还未报到的新生建立互动关系。竹马App的新版本方案,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

何磊:我认为,每个产品在早期一定小而美,只满足用户一种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足够刚性。竹马也是满足用户多种需求中的一种——为大学生的小想法找到校内的共同爱好者。竹马的独特模式在于,每个学校都有一支独立的学生团队。他们大都有创意,喜欢折腾,拥抱互联网,本校同学是他们不断验证互联网思维的最佳目标用户。比如,他们发现每届新生入学后都会有很多遗憾,而这些又是校方没法解决的。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熟悉的互联网方式发起新生季活动。重要的是,他们尝试着把活动当产品,以用户为中心,不断试错,快速迭代。同时,我的团队会给各学校的竹马实验室输入各种能量,包括培训、组织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沟通分享。

猜你喜欢
竹马新生传统媒体
狠狠代入了!300封假情书救回绝境“竹马”
重获新生 庇佑
郎骑竹马何处来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竹马舞的社会文化功能探微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NO.5竹马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