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出“懒招”多惊喜

2014-02-21 02:53尤伟红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正方反方周长

尤伟红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位演讲家准备登台演讲,他问台下听众:“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些什么吗?”听众回答:“不知道。”演讲家淡然一笑:“连我要讲什么大家都不知道,那还有什么必要讲呢?”第二天演讲家又登台演讲了,他再问听众:“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些什么吗?”听众怕演讲家再次罢讲,干脆回答:“知道”。演讲家高兴地说:“既然大家都知道了,那我就不需要讲了!”第三天演讲家再次登台演讲,他还是先问下面听众:“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些什么吗?”这时听众中有人说知道,有人说不知道。演讲家说:“那好,就让你们当中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的人听吧!”

这则笑话无情讽刺了演讲者的滑稽、无知与懒惰。但笑过之后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演讲家的无知并不等于“无智”。这位懒惰的“演讲家”能从关注听众的已知和未知世界,把握住两点起码的教学原则:“零经验的不讲”、“充盈经验的也无需再讲”。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也明确地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因此,我们的教师不妨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懒”教师,巧用“懒招”,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勤导“懒”做善隐身

法国罗曼·罗兰提出: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在倡导新的学生观、教学观的今天,教师要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想一点“懒招”,让学生自己走近数学,尽情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虎事要躬行”的快乐。必要时教师不妨做个隐身人,勤快地导演一番,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在亲身体验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

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为了落实好“我是营业员”这样一个活动环节。课前我就让学生准备好各种商品: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并让他们调查好各类物品的价格,自己制作价格标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再分类摆放,合理布置“模拟超市”。课上让他们选择5、6人扮演售货员,其余同学扮演顾客,学生用纸币模拟交易。一个循环结束后,学生互换角色,再次进行购物活动……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含有百分数的事物。课中就学生收集到的“中国人口增长的百分率,五粮液酒中酒精的百分含量,牛奶中含纯牛奶的量,药品中各种药物的成份……”等这些百分数组织学生成功举办了“信息发布会”。

教师的一份清闲换来了学生课前的忙忙碌碌。在一片忙碌中,学生找出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数学,找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应该说,布置一个小超市,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些对老师而言都是小菜一碟的事,而且老师找的数据可能更具代表性,但老师过多代劳,学生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收获。在这里“购物活动”“信息发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活动,它是帮助学生践行“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获得多方面学习的能力,学会思考”这一思想的有效助推。

二、勤退“懒”诱巧垂帘

陶行知说得好,我们要抬头巧干,不要埋头苦干。新课程标准下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适时地退一退,少一点“牵”,少一点“诱”,把学生解放出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插曲。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总结:“把一个圆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对!”“不对!”一石激起千层浪,双方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服谁。

眼前的场面正如课前备课时我所预料的那样,“咱们来个小小辩论赛好不好?请你用理由说服大家。”“垂帘听政”的欲望让我有些得意。

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在正方与反方之间展开。

只见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形纸片对折后又沿着折痕撕开,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2份?”

反方点头应答:“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

伶牙利齿的正方连珠炮似地攻击反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你们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势头似乎朝正方倒去,此时,反方同学虽然口称“是”,但心里却很不服气。

总算到了该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同学中一个脑筋灵活的男孩子冲到了最前面,他随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角,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其中比较小的一块纸举起来,用挑战的口吻问到:“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的底气明显不那么足了,小声说道:“不是。”

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你们为什么还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

此时,教师再讲解就俨然是画蛇添足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凝固在正反方的辩论中。这里,“懒”老师适时退后一步,巧妙垂帘,“让知道的讲给不知道的听”,我们听到了学生精彩的陈词,领略了学生自信的风采,感受到了孩子们头脑中蕴藏着的无限潜能。

三、勤问“懒”讲敢让位

凡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解决的,教师决不暗示,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的本真追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激发探究欲望,尽可能的提供探究的机会,确保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变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想象、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变喋喋不休的“讲”为“巧问”,真正让位放权,从容走向“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巧设“三问”,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一问:“你能在平面图形上画出它们的周长吗?”课堂上,静静地,只有笔尖触着纸张的沙沙声。同学们兴趣盎然用水彩笔描着、画着物体的周长。endprint

二问:“如果想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想用什么办法来算呢?

前后四位同学看着图上的平面图形,指点着、交流着、争论着。有的拿着尺子比画着,有的对着图形用手势演示着。他们讨论的劲头十足,课堂上探究气氛非常浓厚。

……

生1:“我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只要量一个长和一个宽就够了,然后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

生2:“我知道十字形,只要把四个往里凹的角上的线段往外拉直就成了正方形,算起来非常方便。”

生3:“我知道圆,可以用一把软尺来量一量,然后掐住软尺上接头的地方,就知道周长是多少。”

生4:“我知道如何量树叶的周长,拿着一根线,绕树叶一圈,然后看看线有多少长,就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少。”

生5:“正方形的周长就只要量一条边就够了,因为它四条边相等”

……

三问:“这个长方形上什么也没有标示,你们会求出它的周长吗?自己试一试吧。”

话音刚落,学生们马上拿起了尺,量着、计算着。

生1:我们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6厘米和2厘米。我的办法是“6+6+2+2=16”

生2:我是“6×2+2×2”;

生3:“6+2+6+2”;

生4:我觉着“(6+2)×2”这样更简单些。

……

教师简简单单的三问,问跑了教师的一言堂,问出了学生探究的冲动,问出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徜徉。在温馨和谐的课堂中,学生们一边尽情地说、尽情地议,一边为自己的创想、自己的收获而激动着。案例中,教师什么都没讲,只是在设问中巧妙地将学生引入自主探究,教师的这种“懒”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诠释。

四、勤放“懒”教多留白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同样要讲究“空白”的手法。“水至清则无鱼”。因此,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并不需要教师环环相扣地引,它应该给学生适当地留点空白,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隙和自觉内化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教与学双边活动有机地协调进行。“懒”老师要学会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给学生留足自由思考的余地,留出一片让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新天地。

如:在学习了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后,以前的教材上有这么一句归纳性的话: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学生对于这种方法似乎已经掌握,觉得没有问题了。其实,他们的理解并非全面深刻。此时,我引导学生:“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通常?不用行不行?”学生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明白:分数化百分数,除了先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外,有时还可以先把分母化成100,1000……再化成百分数。这样的“留白”,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对疑问展开思考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某些知识有意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发现。上面案例中关于“通常”的空白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教育家魏书生说他自己懒,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的体现。要懒得有底气、有水平、有创意,是需要智慧的。聪明的“懒”老师,能让自己最大限度地闲下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忙起来。《学记》中所说“师逸而功倍”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方反方周长
有力的反驳
Goos–H¨anchen-like shift related to spin and valley polarization in ferromagnetic silicene∗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寻找缺失的一角
辩论会的启发
减肥秘方
巧算周长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