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美育的春天

2014-02-21 17:36王军
中国德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课程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已经成为首都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将美育作为我国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写进党的最高会议的《决定》,这让长期在美育实践探索中的首都学校领导、教师拥有了新的力量源泉,激励我们以美的方式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审美视野下的美丽中国更具文明、高雅、和谐的人文魅力。

一、美育是首都教育的亮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用实际行动落实《决定》精神,实现文化强校、文化强教、文化强国的目标,成为首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在首都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承担了美育的重要任务,其育人功能日益凸显。学校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目标越来越多地蕴涵美的要素、蕴涵教育民主的内容,更多的学科广泛借鉴和结合艺术教育的真、善、美进行教学,使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得到同步提升。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首都学校艺术教育的规模与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校内外、课内外的学生艺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个体的生命动机,平等的交流活动孕育了理解与包容,展演和比赛培育了竞争与合作意识。伴随着社会大课堂的扩大、文化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美育的开展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出现了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并举,艺术小舞台连接起社会大舞台的可喜局面,美育成为了首都教育的亮点之一。

《决定》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要综合改革,拓展教育改革的范畴,这意味着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现行模式的创新转变。虽然,首都学校的美育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学校美育离各方面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在深入学习体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过程中,我们结合首都学校美育的发展,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教育欠缺的实际状况,深入探讨美育对和谐社会发展、对人类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当前学校美育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学校美育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美育并未完全被看作是个体和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校中的美育仍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美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仍是薄弱环节,不能满足新时期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求。从美育的长度、宽度、高度等不同角度看,还不能符合首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一)长度问题:忽视立美习得养成

学校美育的长度,泛指美育的科学发展,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长远影响,对此问题认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有人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实现德育的工具和辅助手段,在强调美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时却忽视了二者的区别和美育的独立性。还有部分人对美育存在狭义理解,认为美育只是艺术教育的范畴,定义其为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从而将美育的功能缩小和降低,没有在塑造新型文化品格和健全人格这一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美育的意义。在落实审美观念的同时忽略了“立美”的存在价值,没有把审美认识的形成与立美实践辩证统一地来看待,造成重视艺术教育的短期收益而忽略长远价值,重视艺术教学的审美认知积淀,而忽视艺术活动的立美习得养成。这些都表明学校美育所存在的长度问题。

(二)宽度问题:艺术教育的丰富性被削弱

学校美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会审美的一代新人,它承担着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普及和提高并重。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并通过具体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机会进入平衡、综合、有序的艺术学习和审美活动之中,可以说这是美育宽度的基本内涵。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美育的宽度受到当前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现状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从课程体系上我们延续了历史上的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缺少艺术课程的丰富性,舞蹈和戏剧等艺术门类没有真正进入课程体系,使得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水平差距拉大,满足不了师生不同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制约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艺术教育中的课内外艺术活动还显得不够丰富多彩,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创新不多,学生参与面不够广阔,还是少数有特长的学生的展示舞台。

(三)高度问题:艺术课缺少美育的要素

这是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华文明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乐教传统,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是美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成于乐”不仅是指艺术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指人格的完善和人类的最高追求,那就是自我实现的满足,这就是“以美储善”的含义。如果仅把艺术活动、比赛获奖看作是美育的追求,片面重视艺术比赛的成绩,就会忽视大多数学生艺术萌芽的播种与发展。片面重视教师的艺术表演和“做课”水平,就会忽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或者把美育看作是纯精神的追求,都会降低美育的水准。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随意性和无序性,危及着教学质量,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会几首歌而没形成真正的音乐素养,学生中音盲、谱盲、乐盲的产生,无形中就降低了音乐学科的教学水准,阻碍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形成与人文品德素养的提高,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正是由此而来。只有把立美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才能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进而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三、学校美育的新起点

学校美育的主体是艺术教育,在开齐开足学校艺术课程的前提下,如果没有完善的艺术课程计划,追求美育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要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学校文化课程三者的互为支撑,形成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全新框架。

(一)完善艺术学科教学

1.强化立美教育。立美和审美是辨证的统一。仅把美展示给学生,而不告知美的原因的行为,不能称之为完全和完善的教学。学生的艺术学习是用一种先会后知的方式进行的,既先立美后审美,先实践后认识,先刺激后反映,先操作后评价,动手与动脑交替作用,循环往复。学校应该探索“先会后知”“操作内化”式的立美艺术教育体系。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与智力发展的相关性,从立美—审美的哲学、心理学角度,探索一种适合未来人才发展的学校艺术教育途径。

2.重视艺术启蒙和兴趣培养。在艺术教育发展中,启蒙和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持续自主的艺术学习至关重要。应该说,这是学生进入艺术学习的关键。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课上根据“关键期”的理论逐渐扫除音盲、谱盲、乐盲的现象,小学无学习基础,中学就面临无米之炊境况。无播种就没有成长,无启蒙就没有养正,学生只有通过操作的完成方能走进艺术、亲近艺术、学习艺术。因此,必须加强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强调课堂上有序的双基教学内容,以此增进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跨进艺术学习的门槛。我们应该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传承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启蒙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社团活动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工作,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艺术学科课堂内容。

(二)完善活动课程

有活动而无活动课程的现象制约影响美育教学的效果。为使艺术教育成为终身有意义的学习,我们应该科学有序地开设美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校园文化课程,由此构成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1.创设活动课程。当前,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还仅限于课堂教学部分,课外、校外的艺术活动还没有真正进入课程视野。活动课程是以学生活动的动机兴趣为中心的课程类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开阔视野,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更通过选择性学习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自信心得到增强,为一生的幸福发展奠基。如首都部分学校以金帆艺术团为依托形成的金帆文化,所开设的活动课程就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推进课内外一体化艺术教学。艺术课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被称为第一课堂。教师授课时不能忽视学生的课外艺术学习经验,要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艺术双基能力的有序性发展。学校的艺术社团活动被称为第二课堂,在活动中评价学生艺术水准的同时,要注重训练和表演中的人文体验与社会性发展。中华民族一向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传统,推崇实践性学习与知识性学习并重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做学习的主人。第二课堂有利于补充课程设置的不足,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才符合艺术教育的完整性。

(三)拓展学校文化资源

艺术教育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血脉,它构建着学校师生的精神家园,而不是学校的门面和标签。学校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学校的校歌、校徽、校训、校服、文化宣传、校风等都是课程的内容,大都与美育相关,它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软实力,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资源,发展学校文化课程,是学校美育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同时,学校文化应与社会各类文化系统相交融,形成互相依存、相互助推之势,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多年来,首都学校艺术教育已经积淀为一种崇尚的美学精神,为学校和社会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但还需要不断充实其内涵,拓展其资源,真正形成丰富而充盈的美育之势。

(四)创新美育评价机制

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创新艺术教育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学生艺术素养评价制度、学校艺术教育评价公示制度和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制度等。

1.建立学生艺术发展评价常模。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学生艺术学习能力档案,教师授课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更难以将艺术基础学习提高到文化自觉的高度。课堂教学完成的是教材内容,课外训练完成的是比赛曲目,这都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差距。所以,要尽快实施评价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完整的课内外艺术学习能力档案,教师凭此来备课授课,开展问诊式教学,学校凭此档案来检查学生审美和人文素美的提升幅度,评价艺术学科教师的工作业绩。

积极探索建立动态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机制。新的评价机制要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下,动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避免以往的艺术考评制度主要是以测验为核心的静态评价。同时,新的评价机制还要促进艺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和融合,让美的追求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和动力之源。

2.完善艺术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目前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学科教师已逐渐成为教学主体,他们不乏学识却缺少艺术教育实践经验,缺乏教师文化的视野与教师文化的自觉建构意识。当前,要采取各种办法促进艺术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他们在个性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职业态度和行为上发生变化,能够准确地把握艺术教育的功能、特点和规律,避免出现艺术社团常以竞赛水平为标准、艺术课堂教学审美和人文体验不全、学校开展活动而无活动课程的行为,因为这些问题都将阻碍学校美育和学生艺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与道德品位的养成。要积极推行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民主观,把教师、学生及家长列为课程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共同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学校文化。

如今,美育越来越成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带给师生们快乐和丰富的体验,更带给美育工作者深邃的想象空间和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使我们对美育充满理想和希望。美的教育将造福社会,提升民族精神品位,美育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关注文明的进程,增强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这中间,美育工作者承载着责无旁贷的历史之责任,可以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引下,美育的春天来到了。

【王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处,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李书华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课程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