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2014-02-20 13:22方林生
声屏世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主讲人电视栏目栏目

方林生

“画”让栏目更易理解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中的《法律讲堂(文史版)》栏目是一档讲坛式栏目,有一期内容是“明清奇案之三计捕恶贼”,主讲人通过讲历史案件让观众了解历史法律知识,栏目中使用了手绘“画”作为构成元素。此类栏目若只有主讲人从头到尾的“讲”,会使节目显得沉闷,这种上课的方式也不符合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若在关键内容上以“画”来解释说明,既让节目显得生动,又让观众容易理解。对历史案件中涉及的人物外表特征、人物关系等用绘画表达,使观众产生清晰的形象概念,在内容的理解上无疑有了更快的引导,尤其是在人物关系逻辑复杂的案件中,单靠主讲人“口说”,观众有时会感觉“不知所云”,此时“画”的作用力很大。在“明清奇案之三计捕恶贼”这期节目中,案件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主讲人在讲到每个人物时,加入手绘风格的人物形象画,使观者在大脑里强化了人物形象,案件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易于理顺。

历史记录类、专题类栏目亦是如此,当内容提及到一些精彩点时,“画”的作用更显重要。凤凰卫视曾播过的10集电视纪录片《近人曾国藩》,里面的很多故事情节都使用“画”来作为镜头。在第一集《序幕》中叙述到曾国藩如何“戒色”“戒烟”的故事情节时,都用“画”来说明。无论是讲坛式还是专题记录式的电视节目中,在还原历史场景、人物外形时,用绘画参与栏目的制作,能让观众易于理解内容。

“画”让视觉语言变得丰富

一档栏目视觉语言的丰富与否会影响整个栏目的品位,若视觉语言丰富,会提升整个栏目的质量与品位。一般的栏目镜头组接构成都是用摄像机拍摄的画面镜头,而历史题材节目的镜头组接构成若加以“画”的镜头,会给节目增添几分艺术感。“画”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事件中本有的当时就存在的画。在我国封建时期,西画还未传入中国,在画种上中国画占主要地位。无锡广播电视台的《发现》栏目有一集是记录“乾隆一日游”,栏目中出现了《乾隆南巡驻跸无锡线路图》,此画是乾隆三十五年一名叫高晋的人所作,属于单色线描工笔,通过此“画“能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历史上乾隆驻跸无锡时的情况。另一种在栏目中出现的“画”是由栏目制作人员根据栏目提及的内容所描绘出来的。此类”画”在表现形式、画种以及数量上可以根据栏目的需要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求最好的节目视觉效果。在《法律讲堂(文史版)》栏目中的手绘画就属于节目制作人员制作出的画。不管是历史中的“画”还是现在栏目制作时所作之“画”,把画融入栏目中,在视觉语言表达上更显丰富。

“画”的几个因素会影响栏目质量

画的表现形式和水平会影响一档历史电视栏目的质量。历史类电视栏目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形象,若前人没有提供,则都需要人来创作,但每个创作者都会有自己的形象理解。如一栏目若出现“财主”这一形象,历史材料中没有留下“画“,文字中又未用文字过多描写其外貌特征,此时,每个画者所创作出来的形象肯定是不一样的。此“财主”衣着、胖瘦都是由画者自由发挥,而对于一幅画的审美价值如何,观者会各人各看、各持己见。“画”进入栏目中,在电视媒体中播放,一般有几个共性,表现形式上常用写实而不用抽象,因为抽象不直观,抽象画很多观众看不懂;受电视荧屏的影响,“画”的景别以中近景为主,少用全景,中近景易于展示细节;和传统绘画相比,节目中的“画”受播放时间的限制,而观众的习惯是要迅速看清“画”的内容,此时“画”的质量好坏将影响栏目的视觉质量。

“画”种的统一性会影响栏目的艺术品位。有“画”加入,栏目便趋入了艺术性,从提高审美价值角度来看,是讲究风格上的统一性,讲究画风的统一与变化的融合。一档栏目如果前用中国画,后用水彩、素描等等,画种太多,令栏目在审美上就没有统一性。在统一中也应有变化,若从头到尾只有中景的画面,近景全景都不用也不可取,要讲究近、中、全景相结合,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

“画”的数量会影响整个栏目在镜头布局上的主次,电视栏目应以内容为王,“画”只能是用来诠释内容的配角,数量不能过多,不能喧宾夺主。若让观众只留在观“画”上,而未理解到栏目的内容,“画”再多也无用。所以,“画”的数量在历史类栏目中要适度。如《百家讲坛》等“讲坛”栏目,就是以“讲”为主,“画”为辅。

(作者单位:赣州电视台)栏目责编:曾 鸣

参考文献:1.丁朝虹:《变常有道》,《艺术设计》,2012(总第75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讲人电视栏目栏目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浅析色彩在电视栏目包装中的作用
关于栏目的要求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新时期以来戏曲电视栏目述评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