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缺陷日益凸显,缺乏“师范性”特点,不适应中小学教育的需求,使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出现了"瓶颈"。因此,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应回归学科本位,突出“师范”特点、优化课程结构、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人才培养 高师院校 音乐专业 改革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日渐深入,许多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缺陷日益凸显,不具有“师范性”特点,长期照搬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使高师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越来越不适应当下中小学的需求,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现行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刻不容缓。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对于普及音乐教育、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师音乐专业还承担着发现和输送音乐人才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培养音乐师资还是选拔音乐人才,都必须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为音乐教育战线输送更多的合格师资。
一、 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校盲目扩招,使高师音乐专业生源质量下滑,许多学生专业和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有的学生由于文化成绩较差,临考前才决定报考艺术类院校”,突击学唱一首歌,弹一首简单的钢琴曲,根本未经过正规培训。还有少数学生根本就不具备学习音乐的先天素质,但为了考大学就不惜一切手段在招生考试中找关系、采取舞弊行为而被录取,导致入校后由于基础太差,在学习中基本的歌唱音准、节奏都无法判断。甚至有的学生声带还有严重病变也进了大学,导致进校后跟不上学习进度,致使有的学生厌学、逃课、想退学等等。这些都给高师院校管理和音乐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多元文化的发展对高师音乐专业的冲击
当代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对音乐审美标准的提高,更是整个社会观念的大转变。在多元文化这个结构复杂的动态系统中,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这个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这是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发展对造就新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所决定的。随着文化事业的大发展,给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顺应时代,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是必然结果。
(三)课程结构
1.我国现行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单一的课程设置使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受到局限。许多高师音教专业不管学科的实用性,青一色的“三大块”即公共课:(英语、政治思想理论、计算机、体育),专业基础课大课,专业小课构成了三足鼎立,各自为政的课程体系。缺少实践和探究性课程,各科之间也不能有机地整合、横向联系,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点,不注重课程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不太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式大于内容,比例严重失调。导致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瓶颈”,供和求的关系发生错位,偏离了培养目标。
2.“由于我国高师院校长期根据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设置,所以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偏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没有突出“师范性”特点。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既没有特别深的专业水平,也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造成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资源浪费。因此,为了适应并促进我国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必须控制招生规模,把住生源质量,优化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理念、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以学生为本、回归高师院校本位的音乐师资培养模式。
二、音乐专业考试标准和形式的改革
(一)设置合理的入校专业考试标准
由于我国音乐类招生多年来采用一种模式考试,给许多考生创造了钻漏洞的机会。为了确保音乐类生源质量,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方法,每次考试应更换评委,每年应进行多次考试。专业上重视学生的音乐素质,在文化成绩上必须加强。如果学生专业基础和文化成绩太差、不具备学习音乐的先天条件,就会阻碍学生日后的发展,浪费高师院校资源。对于报考音乐类院校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尽量提高音乐类(音乐教育)学生文化和专业成绩。
(二)专业面试要有公平合理的制度
招生部门和学校要把握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具佳、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学生。三是要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行严格考查与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必须进行声带检查,对声带有疾病的就不能报考高师音乐专业,否则高师院校音乐人才的培养就会陷入十分被动状态。
三、建设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教师队伍建设
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就是硬件和软件。其中软件就是指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和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的质量,对于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强不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积极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十分必要。学校可采用内培外引的政策,校内采取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式,校外定期选派教师到国际、国内音乐教育发达的地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最新进展,适当引进优秀的海外留学生给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在结构上既要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要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还要有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endprint
(二)招收艺术尖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拘一格吸纳人才,在这方面高校在招生时可特招一批艺术水平较高的艺术尖子生。包括声乐、钢琴、舞蹈以及其他乐器等特长生,并将这些艺术特长生分散在各个班(组),可发挥其专业优势,对其他同学学习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把这些特长生组织起来,成立社团组织,一方面发挥其特长作用,另一方面可经常举办一些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或文艺交流活动,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1.学生成绩的评价不能以期末一次考试作为学期成绩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单元成绩、月考成绩以及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艺术实践活动的成绩都应计入期末总成绩,公平合理的评价学生的整体水平。
2.对于教师也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来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一是要激励每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精通所教课程,如何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教出好的成绩,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二是鼓励每位教师要不断寻求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获取所教学科知识的最新前沿,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知识技能,更新音乐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水平。三是定期检查教师是否履行了应尽的工作职责,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做出奖惩判断,为音乐专业师资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结构形式与内容探索
(一)课程标准
高师音乐专业主要借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艺书课程标准》,设置高师音乐专业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多一些实际演练的课程。比如即兴弹唱、合唱队的指挥排练、小型乐队编排、化妆课、舞蹈队训练等实践课。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大课与专业小课有机的整合。以会唱、会弹、会讲、会舞、会组织音乐活动等为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师范音乐特点。2001年11月教育部办法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课程方案》中提出:“要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操作性、选择性,即课程改革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拓展性、探究性几大类设置才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规律,才有利于音乐人才的培养。”
(二)转变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
陈旧传统的办学理念扼制着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要打破自以为是、自恃清高的观念。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多学习国际、国内优秀的音乐教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成果,根据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标准和民族习惯进行改革创新。“符合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会唱、会弹、会讲、会舞、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全面综合能力的前提,也是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高师院校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而不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才为主,音乐的基本理念要突出“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以中小学师资为目标,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音乐人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高师培养音乐师资必不可少的一环。加强实践、实习,多给学生创造实际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多到中小学去见习、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到社区参加一些文娱活动,让他们多站讲台、多登舞台、多组织一些音乐活动等,使他们的专业技能、技巧得以锻炼和运用,同时,各种表演才能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高。
(三)教材的选用
长期以来,许多高师院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都采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而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专门的独唱或者独奏演员为目标,所以在教材的使用上更多的追求艺术性、专业性,注重“高、精、深”的专才培养,不太注意普通型人才的培养,不顾实用性。这种模式不太适合高师院校音乐人才的培养,有的教材已经沿袭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使高师院校教材的选用偏离了目标,没有自己的师范特点,久而久之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和中小学教学的要求。由此,高师院校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准确定位,结合实际,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发展多元文化、多渠道、多种形式选订教材,选择艺术性较强、经典、全面的、符合我国大众审美标准、符合中小学教师特点的教材。也可以由本校教师编写一些本地区、本民族、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作为高师教材。还可以到中小学校实地调研,为他们量身打造,根据学校和社会需要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等。通过编写、研究高师院校音乐教材,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当然,之前也有许多音乐专家、学者对高师音教专业培养模式做过一些研究,但在一些地方性高师院校仍然沿袭着多年的音乐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要彻底改革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的改革中去实践、探索、逐渐建立起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具有高师特点的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广大音乐工作者继续研究探索,为推动高师音乐课程的改革及创新、加快国民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龙飞.音乐研究与教学探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李聪.关于高师开设表演专业的思考[J].人民音乐,2011.
[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
[4]杨立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1]王晓霞: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