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科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它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当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合理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科学地设置有效的提问,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之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13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驱使学生回忆、想象、创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它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我们数学教师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它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事半功倍之妙效,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手段。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不太注意提问的方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 只求提问数量,忽视提问质量
大量的提问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是数量过多,没有质量的问题,学生就会忙于应付,根本无法思考,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例如,在一次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课题的研讨活动中,一堂45分钟的研究课,授课教师共提了56个问题,仅围绕单项式的概念,一下子就提了8个问题。大多数问题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如“是不是”、“对不对”,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显然是一种低效、无效的课堂提问。
2. 只顾课堂提问,轻视学生反馈
有的教师课堂上一听到学生回答的思路跟课前预设的不一样,或是马上打断或是轻描淡写地过去,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失去课堂生成的机会。
3. 课堂提问混乱,偏离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的目的应该服从总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课堂提问还应有特定的目的,即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某教师在上专题课时,向学生出示了一个含有二次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的存在性问题。
教师:本题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
学生:是函数问题。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这道题中有函数知识。
教师:这道题目中还涉及方程,为什么它不是方程问题?
(学生无语,因为教师说的有道理)。
教师:这是一个存在性问题。
这样的提问起不到启发学生的作用。为此,提问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计提问。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指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根据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体验活动,并在师生间互动回答中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激励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在生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富有自主性、创造性地学习,并在数学解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均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除了应符合教育教学目标和具有数学因素所必要的形式外,还应当重视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使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而且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以及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学记》中:“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即:高明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也指出了要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使他们自己进行思考,进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展开,课堂提问作为师生对话的一种存在状态,是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和自我构建的过程。
三、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 灵活设问并能引导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若问题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若问题设置太难,学生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桃子摘下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的,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学生的“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2. 把握好最佳提问的时机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这不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更要善于创设或利用最佳时机把握提问时机。一个问题,若提问过早,学生在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会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若提问太迟,提问结果可能会皆大欢喜,但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可以认为,掌握好恰当时机,将问题置于学生的疑惑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和学生思维的“盲区”处,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案例1:《平方差公式》的教学
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教师设计了一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题目:
比一比,看谁计算得最快:
(1)(x+1)(x-1)
(2)(1-2a)(1+2a)
(3)(2m+n)(2m-n)
(4)(3x+4y)(3x-4y)
学生们快速完成上述题目,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能发现这些题目有什么规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都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于是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程中。
3. 把握好所提问题的方向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和能力来设计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指明方向,不要提与内容无关或宽泛无边、让学生不知所云的问题。
案例2: 教师出示右图,并告诉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然后指出问题:请你 “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解答时,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很大的原因是教师给出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和学生还没有养成“回到基本概念去, 从概念的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的习惯.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决定这个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2)旋转后的图形与△ADE有什么关系?(3)要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关键就是要确定哪些点?当然,具体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完成作图后让他们回答“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后再完成作图。
4. 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教师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所以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留有相应的思考时间,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提供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点来表达的机会。
案例3:《垂径定理》的教学
在《垂径定理》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教师问:“你们认为这句话里哪个词最重要?”学生回答:“非直径”,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回答得不错,为什么呢?能给大家举个反例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进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
5. 把握准提问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作答。但难度也不能过大,大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否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案例4: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
为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掌握情况,先后问:“什么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题的学习。
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改为:“在△ABC和△A1B1C1中,(1)已知∠A=∠A1,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 ,使△ABC∽△A1B1C1;(2)已知■=■,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
,使△ABC∽△A1B1C1。”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显然答不出,只有在真正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有深度和广度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6. 把握好所提问题的梯度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提问深浅要有适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 y=2x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有一定的梯度,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
一言以蔽之,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只要我们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借助出色的课堂提问来点燃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认真钻研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艺术,合理优化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2] 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3] 张兴强.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J].中国数学教育,2009(6).
[4] 章建跃.数学教育要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刊),2012(7).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县第二中学 323800)
案例1:《平方差公式》的教学
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教师设计了一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题目:
比一比,看谁计算得最快:
(1)(x+1)(x-1)
(2)(1-2a)(1+2a)
(3)(2m+n)(2m-n)
(4)(3x+4y)(3x-4y)
学生们快速完成上述题目,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能发现这些题目有什么规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都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于是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程中。
3. 把握好所提问题的方向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和能力来设计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指明方向,不要提与内容无关或宽泛无边、让学生不知所云的问题。
案例2: 教师出示右图,并告诉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然后指出问题:请你 “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解答时,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很大的原因是教师给出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和学生还没有养成“回到基本概念去, 从概念的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的习惯.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决定这个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2)旋转后的图形与△ADE有什么关系?(3)要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关键就是要确定哪些点?当然,具体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完成作图后让他们回答“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后再完成作图。
4. 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教师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所以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留有相应的思考时间,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提供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点来表达的机会。
案例3:《垂径定理》的教学
在《垂径定理》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教师问:“你们认为这句话里哪个词最重要?”学生回答:“非直径”,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回答得不错,为什么呢?能给大家举个反例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进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
5. 把握准提问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作答。但难度也不能过大,大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否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案例4: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
为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掌握情况,先后问:“什么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题的学习。
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改为:“在△ABC和△A1B1C1中,(1)已知∠A=∠A1,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 ,使△ABC∽△A1B1C1;(2)已知■=■,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
,使△ABC∽△A1B1C1。”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显然答不出,只有在真正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有深度和广度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6. 把握好所提问题的梯度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提问深浅要有适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 y=2x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有一定的梯度,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
一言以蔽之,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只要我们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借助出色的课堂提问来点燃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认真钻研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艺术,合理优化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2] 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3] 张兴强.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J].中国数学教育,2009(6).
[4] 章建跃.数学教育要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刊),2012(7).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县第二中学 323800)
案例1:《平方差公式》的教学
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教师设计了一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题目:
比一比,看谁计算得最快:
(1)(x+1)(x-1)
(2)(1-2a)(1+2a)
(3)(2m+n)(2m-n)
(4)(3x+4y)(3x-4y)
学生们快速完成上述题目,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能发现这些题目有什么规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都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于是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程中。
3. 把握好所提问题的方向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和能力来设计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指明方向,不要提与内容无关或宽泛无边、让学生不知所云的问题。
案例2: 教师出示右图,并告诉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然后指出问题:请你 “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解答时,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很大的原因是教师给出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和学生还没有养成“回到基本概念去, 从概念的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的习惯.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决定这个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2)旋转后的图形与△ADE有什么关系?(3)要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关键就是要确定哪些点?当然,具体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完成作图后让他们回答“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后再完成作图。
4. 把握好提问的最佳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教师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所以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留有相应的思考时间,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提供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点来表达的机会。
案例3:《垂径定理》的教学
在《垂径定理》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教师问:“你们认为这句话里哪个词最重要?”学生回答:“非直径”,之后教师继续提问:“回答得不错,为什么呢?能给大家举个反例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进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
5. 把握准提问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作答。但难度也不能过大,大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否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案例4: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
为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掌握情况,先后问:“什么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题的学习。
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改为:“在△ABC和△A1B1C1中,(1)已知∠A=∠A1,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 ,使△ABC∽△A1B1C1;(2)已知■=■,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
,使△ABC∽△A1B1C1。”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显然答不出,只有在真正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有深度和广度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6. 把握好所提问题的梯度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提问深浅要有适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例如,对如下问题:提问“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 y=2x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这样的提问,有一定的梯度,学生思维指向层层推进,就便于问题的解决。
一言以蔽之,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只要我们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借助出色的课堂提问来点燃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认真钻研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艺术,合理优化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2] 王德勋.课堂提问时机及提问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3] 张兴强.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J].中国数学教育,2009(6).
[4] 章建跃.数学教育要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刊),2012(7).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县第二中学 3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