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2014-02-20 07:38朱卓刚
艺术评鉴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中音乐德育教学

朱卓刚

摘要: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虽然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同属于文化精神层次的培养,且二者有共同之处。为了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渗透、背景渗透和环境构建。

关键词:高中音乐 教学 德育

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同属于文化精神层次的培养,且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当前,两种教育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已成为比较热门的话题。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基本都统一于“如何渗透”的问题上。本文也尝试着以此为话题,来探索出一条二者的“渗透之道”。

一、高中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平台”

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笔者看来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德育为对象,将音乐教育主动的与德育相结合;二是以音乐教育为对象,积极构建德育平台。基于高中课程的安排,我们认为后一种方式更为适宜。

构建德育平台的首要条件在于寻找到高中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现行的高中音乐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高一阶段的《音乐鉴赏》是必修改课,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则属于选修课。《音乐鉴赏》中的德育因素较多,并且有相应的课时做保证,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部分选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能渗透进德育教育。

而反观德育的内容则非常的分散,具体来说应进行以下教育:爱国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劳动实践、人道主义、公序良俗、纪律遵守、民主法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再结音乐教材的内容就可以构建如下平台:

注:以上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并不是绝对的,可能还包括其他方面,但我们以“主要内容”为准。

二、德育教育渗透的基本策略

(一)知识渗透

知识渗透,主要是立足于音乐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以音乐元素来渗透德育教育。这种方式的前提是对音乐歌曲本身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谱曲、歌词、节奏、力度、音色、曲调、速度、和声中感悟音乐的生命力。我们以“以爱国主义”为题来分析一下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音乐情感。《音乐鉴赏》选取了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该音乐是一部典型的交响乐,并经过诗人光未然的作词后以“合唱”的形式展现。全曲由《黄可船夫曲》、《黄水谣》、《保卫黄河》等八个乐章组成,音乐语言简单明快、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再配以交响乐队,全曲气势磅礴、荡气回肠,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引导学生学习该曲时,应落脚于交响乐在展现宏大场面时的独特魅力。

(二)背景渗透

德育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又高于实践生活,充分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并以此为平台,融入德育内容,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背景知识的采集,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搜集。搜集的信息须结合当下的时代思潮,并有明确的思想指导性。例如以“理想主义”为题来探讨“学生自杀”现象。首先搜集近期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引导学生分析“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会自杀”,分析出的原因可能会有:家庭贫困、失败受挫、生活问题、情感问题、长相问题等。然后向学生提出“当音乐家遇到类似问题时,他们会怎么办?”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音乐背景上来。我们以贝多芬为例,讲述他少年家庭贫困、缺少父爱;青年听力下降,直到耳聋;老年重病辞世的坎坷经历。尤其是在1796至1800年的4年间,在耳鸣日夜作响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了《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音乐。究其原因,“对于音乐梦想的执着追求”是支撑贝多芬不懈创作的动力源泉。最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将理想教育落到实处。

(三)环境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环境与德育教育具有正相关关系,它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这是由于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们具有从众与易受感染心理,主题环境的构建,能够让学生耳融目染、身体力行,用实际的行动将德育内容内化到心里。在这里,笔者建议环境构建应包括以下层面:首先是学校层面的环境构建。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要求,学校应在教室建设、设备设施、文化氛围等建设上投入资金,完备软硬件设施的齐整度。力争达到使学生一进校园或一进教室就有清新爽朗的感觉,随着周围的环境陷入到人生哲理的思考;其次是教师层面的环境构建。作为教育者,教师应在秩序维护、引导启发、实践操作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民主法制、集体主义、劳动实践的教育;再次是学生层面的环境构建。以学生为核心,让其在自发的行动中感受德育内容。划分小组、分工协作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此方法也可以用在德育上。例如在资料搜集、话题讨论、思相交流等活动中,学生会自觉地融入集体,摒弃个人主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集体尽一份力。

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在内容划分上相互独立,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关键在于要找到“渗透”、“融合”的方法,并能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合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高中音乐德育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析
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育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