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嫘
(济宁学院学生工作部;济宁学院教育系;山东 曲阜 273155)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济宁学院为例
王世嫘
(济宁学院学生工作部;济宁学院教育系;山东 曲阜 273155)
目的了解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新生的心理动态,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2012级4157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大一新生的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等7个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和其他等5个因子上,文科类均显著高于理工科类。不同生源地的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等5个因子的得分上呈显著性差异。在家庭中出生顺序不同的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等5个因子得分呈显著性差异。结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这需要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
新生心理健康SCL—90积极心理学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心理素质重要的塑造期。入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冲击,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自我发展障碍。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约有90%的大学新生入校后,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感。此时能否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正确处理新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对大学新生尤为重要。因此,做好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缩短新生的心理“失衡期”,为其整个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为其一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1]。
(一)对象
选取济宁学院2012级4157名新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157份,有效问卷4146份,有效率99.6%。其中女生2507人(60.5%),男生1639人(39.5%);文科类2187人(52.7%),理工科类1959人(47.3%);独生子女1238人(29.9%),非独生子女2908人(70.1%);城市641人(15.5%),县城321人(7.7%),农村3184人(76.8%)。
(二)方法
1、研究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进行调查,该量表由L.R.Derogatis编制而成,含有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1-5级)。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指导、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功能,适用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在临床上常常作为诊断的参考,也可以用作初级的筛查工具。
按照中国常模,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大于2分,只要符合其中一条就要考虑阳性筛查。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表示有中等程度及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因子分在3分及以上者需特别留意。
2、施测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施测前对各系辅导员进行培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测试。
(三)统计处理采用心海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网络版和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大一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中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为阳性者,共有580人,阳性检出率为13.99%。其中男生231人,阳性检出率14.09%。女生349人,阳性检出率13.92%;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3分者188人,占有效测试总人数的4.53%。其中男生78人,占有效测试总人数的1.88%,女生110人,占有效测试总人数的2.65%;以总分超过160分为可疑阳性,共855人,占有效测试总人数的20.62%,其中男生315人,占有效测试总人数的7.60%,女生540人,占有效测试总人数的13.02%。
(二)大一新生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本研究将大一新生的9个因子得分和全国常模进行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大一新生的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躯体化、抑郁2个因子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而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表1 大一新生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M+SD)
(三)大一新生性别差异的比较
表2显示,性别不同,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等7个因子得分,呈显著性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其它3个因子男女生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2 男女生各因子得分比较
(四)不同学科大一新生各因子比较
表3显示,不同学科类大一新生各因子得分呈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和其他等5个因子上,文科类和理工科类呈显著性差异,文科均显著高于理工科,在其余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学科的大一新生各因子比较
(五)不同生源地大一新生各因子比较
通过大一新生家庭所在地的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不同生源地的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等5个因子的得分上呈显著性差异,其它5个因子没有显著性差异。对其进行事后多重比较,方差齐性用LSD进行事后多重比较,方差不齐的变量用Tamhane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强迫症状方差不齐(p=0.002<0.01),其它因子方差齐性(p>0.05),结果显示,农村的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2个因子方面显著高于城市(p=0.000<0.001,p=0.002<0.01)和县城(p=0.004<0.01,p=0.037<0.05),在抑郁(p=0.002<0.01)、焦虑(p=0.029<0.05)、精神病性(p=0.010<0.01)、其他(p=0.002<0.01)4个因子方面,农村的大一新生均显著高于城市,即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因子分上显著高于城市,并且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方面也显著高于来自县城的新生。
表4 不同生源地大一新生各因子比较
注:*p<0.05,**p<0.01,***p<0.001
(六)在家庭中不同出生顺序的大一新生各因子分比较
表5显示,出生顺序不同,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等5个因子得分呈显著性差异。对其进行事后多重比较,方差齐性用LSD进行事后多重比较,方差不齐的变量用Tamhane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强迫症状、敌对方差不齐(p=0.03<0.05),精神病性方差不齐(p=0.04<0.05),其它因子方差齐性(p>0.05),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敏感(p=0.004<0.01)、抑郁(p=0.002<0.01)、焦虑(p=0.000<0.001)、恐怖(p=0.000<0.001)和其他(p=0.000<0.001)5个因子中大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抑郁(p=0.041<0.05)、恐怖(p=0.005<0.01)2个因子中间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焦虑(p=0.046<0.05)因子得分大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恐怖(p=0.009<0.01)因子得分大子女显著高于最小子女,恐怖(p=0.002<0.01)和其他(p=0.01<0.05)2个因子中最小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表5 不同出生顺序的大一新生各因子分比较
注:*p<0.05,**p<0.01,***p<0.00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157名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13.99%的大一新生有可疑中等程度及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4.53%的新生需要特别留意。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这一比例相对较低。这说明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与全国常模比较,我校大一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成人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可能原因是:一是样本构成比例不同;二和常模的时效性有关,常模修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2];三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和同龄人相比,面临更多的压力。在性别上,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其他等7个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这和吴枝兵等[3]、王艳[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和男生女生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有关。女生面临着比男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并且宣泄压力的方式比较单一。同时,女生一般比男生情感细腻,心胸不如男生宽广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在学科类别上,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恐怖和其他等5个因子上,文科类均显著高于理工科类。这可能有这些原因:首先,文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于理工科的学生,从整体上理工科学生相对文科类学生好就业。其次,在专业课学习方面,通常认为文科类的专业课难度相比理工科的数理化和实习显得不太具有挑战性,学习内容考核的指标很难客观化,外加专业操作性弱使得学生总感觉很迷茫,不知道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对将来有什么用,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产生“无所事事”的感觉[5]。
在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因子分上显著高于城市,并且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方面也显著高于来自县城的新生。表明农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来自城市和县城的大学生。可能原因有:农村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压力,同时对于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来说,其家庭经济状况是不如城市大学生的,容易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
在出生顺序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和其他等5个因子的得分上中大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抑郁、恐怖2个因子中间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子女焦虑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恐怖因子上大子女显著高于最小子女,恐怖和其他2个因子最小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原因可能是:大子女作为家庭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总是占一些优势,比如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注意力以及感情上的滋养等,希望获得别人的敬仰和尊重,这导致大子女对自己的地位容易焦虑,情绪容易紧张;中间子女是受出生顺序影响最大的孩子,当作为家中最小成员的位置被取代,这种冲击让他们一直努力寻找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角色;最小子女习惯逃避责任,更看重自己的快乐,常指望得到别人主动的帮助,也常常看来比较无助;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一个人自在的独处,同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多,较重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独立意识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是良好的。通过心理约谈发现,检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虽然他们的问题各种各样,但这些问题大多是新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这和别的高校普查的结果是相似的。统计结果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等情况,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人的潜能和优势,而不是只关注心理问题。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大学生,从而激发其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大学生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一定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证明,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1] 邹海贵,罗成翼,李华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 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2010(4)
[3] 吴枝兵,詹春燕,王妹,朱韩兵.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与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2(4)
[4] 王艳,赵守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8)
[5] 赵晓妮.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疏导途径[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
(责任编辑:李传银)
Analysisand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University FreshmenTake Jining university as Example
Liu xiaoling Wan shilei
(Jining uni versity xue Gong zaixian,QuFu,273155,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freshman, and provide evidence to help freshmen toget used to university life。Methods 4157 freshmen of class 2012 in Jining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SCL—90. Results Each factors of SCL - 90 were different markedly comparing with national norm. Scores of girls are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in somatization, force symptom,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terrorand other。Scores of liberal ar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somatization, depression,hostility, terror and other。Freshmen of different origin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s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depression, terror, psychoticism and other. Freshmen of birth order a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in scores of interpersonal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terror and other. Conclusion Most of the new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ingood conditions. It needs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curriculum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theory.
Freshman ;Psychological health; SCL—90; Positive psychology
B844.2
A
1004—1877(2014)02—0060—06
2013-12-18
刘小玲,(1979--),女,山东鱼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济宁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ZZX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