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震后80小时

2014-02-20 18:48史敏
中国广播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央台记者站玉树

史敏

中国之声十岁,我由记者站来京十年,头七年与大家同在这支钢铁般的队伍里摸爬滚打,所学所感所见识所经历,在我三十余年职业生涯中最为厚重和珍贵。流自心底一联,虽浅白却道是真朴——一块想、一块干,齐心奋进的日子好难忘;一块苦、一块乐,并肩担当的情分永记怀!是以佐证,提交这篇2010年玉树地震后的随记在此,亦为中国之声十周年庆生掬一瓣心香。

应急报道启动

2010年4月14日上午8点刚过,正在办公室听着中国之声节目,一条插播消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今天上午7点49分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30千米。啊,出大事了!我快步进入指挥中心。值守的策划部编辑们已忙乎开来,联系国家地震台网专家,联系时政采访部跑口记者,联系中央台青海记者站……

不一会,中央台青海记者站站长凌晨连线插播:“……玉树县大部分房屋倒塌,已有人员死亡……”

玉树在哪儿?抓紧派记者。刘钦迅速搜索出玉树地图呈现在大屏幕上。好偏的地方,驻地记者站驾轻就熟,应该最先到达。有人告知:青海站葛修远正在北京培训,地点正好在首都机场附近。我拨通了记者中心主任杨志东的电话,他当即表示让小葛迅速出发。

我与值班总监中国之声副总监王凯商定着中国之声人选。特报部白杰戈、陈俊杰。时政采访部的记者们都与自己联系的部委接上了头。杨超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出发,公安消防总局、交通部、卫生部首批救援队伍也都分别允诺给中国之声一位随从记者名额。

军事中心孙健主任来电:军事中心记者陈欣、王亮、李寒及中央台空军记者站、武警部队记者站、第二炮兵记者站、兰州军区记者站的军事记者们已经向玉树进发。

中央台各相关部门和频率相继进入了应急报道状态。中国之声休假全部取消,所有人员上岗,全天节目改变策划、调整播出内容、千方百计寻找前方当事人连线、约请相关专家进直播间……

一个“汶川地震”式的应急报道阵势拉开了。

请缨出发上前方

赴灾区的记者已经出发,谁去前方带队?中国之声总监蔡小林负责上海世博会报道无法分身;副总监李涛、王凯主动请缨,我知道他们俩都血压高,不能让他们去高原冒险;专职副书记魏漫伦是女同志,首战还轮不到她;副总监侯东合发来短信:“汶川地震时我在国际台去过前方,有些经验,让我去吧。”

我拟写了条给王晓晖副台长的短信,请求批准我即刻去玉树。一会儿,我电话响了,是王求台长的声音:“你到高原能行吗?”我说“没问题。”“那你去吧。前方就你负责指挥。去两天就回来,再去人换。”此刻才发现我那条短信阴差阳错越级误发给了王求台长。

我开始准备东西,总监办主任李伟立刻上来张罗:“给,红景天,对付高原反应的;给,中国电信手机卡,在那儿比中国移动好用,再带台海事卫星电话吧。”说时,技术主管杨华已拿来这在地震初期最管用的通信器材,教我如何使用。

孙健主任可能得到王求台长指令,来电告诉我:已与空军联系好,你坐他们的包机去,他们正在协调飞机,尚无具体时间,你随时做好出发准备吧。

我让李伟与空军领导保持联系。李伟建议我再带一人,我们各自分头回家准备行装。等到傍晚,还没消息,心急如焚,我也给空军联系人打了数个电话。不但一直没有确切时间,还告知我带不了其他人了,只能保证我一人先走。

晚上10点多,时间终于确定了:15日早上7点半前赶到南苑机场。

搭乘空军大型运输机到玉树

飞机硕大的货舱中间堆满了救灾物资,机尾那头20多名身穿中国地震救援队服装的队员还在紧张地装货,他们应该是震后第二批出发的国家救援队员。

苏制大型军用运输机,隆隆地轰鸣爬升,给人感觉就似出征上战场。我们这些记者、军人和救援队员们,局促地挤在机头和机舱两边勉强能打开的折叠座位上。一位救援队员从我面前一个纸箱里,抽出几件羽绒大衣,其中一件递给我说:你穿的这身不保暖,飞机上等下会很冷的,穿上吧,落地后再放回箱里。

三个多小时后,飞机顺利降落在玉树机场一个远离候机楼的停机坪上。一下飞机就感觉到头沉脚重,平均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反应的确不一般。我拿出海事卫星电话,对准位置,在大风里,伴着飞机的轰鸣声,拨通了中国之声指挥中心的电话。

一辆军用通信车将我们拉到了候机楼。这是一个2009年通航的民用候机楼,地震中并未严重受损,空军已有一支小部队过来保障。候机大厅里不断有被救出的伤员抬进来,从这里运送到西宁、成都等地。

地震后这个机场还能使用,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有了它,救援人力和物资可进,伤员可出,此乃玉树最重要的生命线!当空军方面希望我给他派位中国之声的记者值守在这里时,我丝毫没犹豫。事后证明,这里的报道的确很多、很重要。

机场外,一辆由青海记者站葛修远联系的青海消防总队的车接上了我们。小葛前一天从北京飞西宁,通过凌晨站长的协调,没出机场就搭上了省政府的包机,几乎没怎么耽搁,成为中央台最早到达灾区的记者。

前方指挥部,一顶不易得到的帐篷

机场距离地震中心的结古镇26千米。我们驶过的几座桥梁都有多处裂缝。越靠近结古镇,越多倒塌的房屋、越多各种救援的车辆和人员。

救灾总指挥部设在玉树州军分区的大院里。这里几乎所有的空地都搭上了帐篷。军事中心的陈欣引导我和温国华主任来到我们的帐篷。里面空间约有10平方米,仅有两个茶几、两把椅子。就把这儿当作中央台前方指挥部吧。想写几个字贴上,可没纸墨,更别说有地方打印了。

赶紧联络记者、了解情况、分派任务。这时,汇集在玉树的已有葛修远、杨超、陈欣、王亮、李寒,加我和老温七人。白杰戈和陈俊杰坐着青海站的越野车14号夜里由西宁出发,800千米日夜兼程,还有最后几十千米。帐篷里,我们简单分了工:陈欣、王亮、杨超仍盯现场救援,多做过程式连线直播;葛修远与我盯指挥部,随时报道救援整体方面的最新进展;温主任设法再搞顶帐篷;白杰戈到了后去盯受灾群众安置和伤员救治,陈俊杰去机场盯救援物资投送和重伤员转移。

总理来了,“混进”总指挥部大帐篷听会

15日下午,一条重大消息在灾区传开:温总理来了。我从台里也得到这一消息,并知道有时政采访部的记者侯艳随行报道。总理一到灾区直接就去救援现场视察,天都渐渐黑了,还没到总指挥部。

军分区大院的球场上有一顶院子里最大的帐篷,里面正中是一排桌子,两边各有四五排座椅。一队值勤武警走来,四周布开了岗。一会儿总理肯定要在这里开会做重要讲话。我想此会重要,内容会很多,单靠侯艳一人不够,应该“混进去”协助做好详尽报道。

快到晚上8点了,一些各级官员模样的人陆续走进帐篷,我见为他们掀开门帘的武警并没有查看什么证件,我忙对一旁的小葛说:咱们也趁早进去。开始我们坐在一侧的最后一排,我突然意识到这里多被认为是记者席,等下若清场肯定不保险。我拉小葛大胆地前进了两排,与官员们混坐在一起。果然,不久有人来清场,查看后排人的证件,劝出了一些人。

总理到了,帐篷里顿时坐得满满的。难以想象的是:他这样年岁的人,到高原后又一刻没歇,这会儿晚饭还没吃,却依然不知疲倦、精力充沛。他讲话后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做了汇报,省长骆惠宁又做了补充发言,总理有时插问几句。

我们的记者侯艳随总理进来后一直在后面边录音边记录,小葛这边也悄悄在扩音器前放了录音机。我感到会议信息量很大,明早《新闻和报纸摘要》和《新闻纵横》可分作多条播出,就先溜了出来给早间部值班主任打电话通告情况。再回头时会还没完,听见里面像是总理在作总结讲话。不好再进帐篷了,只好在外面等着。

又过了些时间,侯艳到帐篷外,给夜间节目做连线,第一时间报道了总理讲话的主要内容。

在玉树头痛的第一夜

葛修远、杨超、陈欣、王亮、李寒到达玉树的第一夜,没有帐篷、没有被褥,只能在军分区一座还未倒塌的危房里,边发稿边打盹,期间3次余震,他们跑出来又跑进去。今天青海记者站运来8件棉大衣,陈欣又搞来5床棉被,早已疲惫不堪的他和王亮,穿着衣服、裹着大衣、合盖一床被子睡下了。杨超在白天采访的第四军医大医疗队的帐篷里找到了床位。陈俊杰到了机场与空军宣传干部们同住在楼道里。半夜12点多了,随卫生部和交通部救援队赶到灾区的刘玉蕾、王誉颖走进了帐篷,帐篷里实在挤不下了,青海站的司机小谢说去车上吧,可开着暖气。4人在车上凑合了一夜。

16日,中央台将有19人到达灾区,而帐篷仍无着落,真比身体上的头痛还“头痛”。无论如何今晚要让大家都有帐篷住下。

化整为零,所有人员终于全都睡进帐篷

原先一直指望在总指挥部这个大院里再给增加两顶帐篷,希望这里负责的兰州军区能支持一把,军区宣传部门的领导答应了,然而却迟迟落实不了。的确,这里各大单位多、重要人员多,僧多粥少,他们也难。

我们只能舍近求远、化整为零,求各路神仙了。温国华主任与武警部队和第二炮兵部队负责宣传的领导联系,他们当即答应,武警安置10人,二炮安置12人。在台里的时政采访部主任王化强协调公安消防总局,青海消防总队安排10人。中央台到前方的所有人员终于可以全部睡进帐篷了。尽管散在各处,相隔近的二三千米,远的五六千米,因交通不便,彼此见面不容易,通信也因信号不稳定,增加了指挥难度。但贴近着各自的采访对象,行动其实更为方便,后勤也有了依托。

生活用品当天也有了保障。凌晨站长在西宁租了三辆车,其中一辆面包车拆了后面座位,装满了他采购的大量物资,大到立式氧气瓶,小到手纸、纸杯。吃的喝的有几十样,而且数量充足,保障一到两周绝没问题。

我真切体会到打仗为何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发现调频102.0,灾区响起中国之声

15日上午到达玉树时,我就打开收音机寻找中国之声,可调频、中波、短波搜了个遍,就是没有中国之声。

16日上午我再次打开收音机,在短波2波段上细细搜索,终于找到了中国之声,但信号漂浮不稳定。我回到调频波段再搜索,忽然发现有个102.0频率的转播台,声音相对清晰多了,但转播的内容不是中国之声。按广电总局的规定,重大灾害应急时应该转播中央台节目。广电总局和中央台这回已紧急采购了数千台收音机,正在运送来的路上。如果听不到或听不清中国之声那怎么行。

我立即将情况用短信上报了台领导。王求台长和王晓晖副台长很快回复,让我进一步通过青海记者站和当地广电部门了解情况。我与在西宁的凌晨站长通了电话,他表示立刻向省广电局领导反映。我走出帐篷来到大街上,试图打听找到当地州广电局,可人们告诉我广电局的楼房都塌了,人不知在哪了。

不久,凌晨站长来电:“史总,现在你调到102.0听听。”哈!中国之声有了!前后不到半小时就搞定了,真没得说!

灾区广播仍有缺憾,本应大有可为

17日早上,我和二炮宣传处的陈寿福处长几乎同时打开收音机听《新闻和报纸摘要》,陈处长感慨这时要有大喇叭多好。他也是中央台二炮记者站的站长,身上有二三台不同大小的录音机,是自己掏钱买的。他肯定是把大喇叭播中国之声节目的事放在心上了。

就在我回到北京写这篇东西时,他打来电话,很是兴奋地告诉我:“今天(注:4月19日)我们二炮的文化车,停在安置受灾群众和救治伤员的大广场上,转播着中国之声,节目里有很多你们前方记者报道我们救援行动的现场连线,指战员们听得可兴奋了。”

尽管如此,我觉得广播在应急时的作用还是没被充分重视,玉树地震最初这些天,灾区根本看不到电视和报纸,而广播是可以伴随收听的。如果当地有个功率大、覆盖广的调频转播台,如果这个台能在应急时不惜投入并千方百计开足功率,如果能在第一时间转播中央台、听到党和国家的声音,如果当地干部群众手里都有应急收音机或灾后有人迅速提供或在安置地迅速布置大喇叭,如果各级干部善于运用广播发布信息、指导救援救治、引导交通流向、告诉物资如何发放,告诉亲人如何寻找,给伤痛的人以心灵抚慰,如果,如果……广播该是可以在灾害面前发挥多大的作用啊。

不惧艰辛、奋勇向前的央广人

玉树地震报道条件恶劣:平均四千米的海拔,氧气稀薄,高寒,由于交通不便,最初的后勤依托非常有限。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高原反应。轻的头沉脚重,重的头晕、头痛、呼吸不畅、面色红涨、嘴唇发紫,甚至呕吐,如果感冒发烧了,引起心肺疾病还会有生命危险。

记者们不少是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上前方的,即使被指派的也二话没说。他们一个念头就是往前冲!青海记者站的葛修远不但接到任务后行动迅速,第一个赶到灾区,每天在总指挥部和救援现场来来回回采访,不断连线发稿,还因他的“地主”身份,帮助大家做了许多后勤方面的事;陈欣、王亮、李寒是军事中心的记者,见他们就像是在战场上打红了眼的战士,不论白天黑夜,不断地冲锋出击,报道的速度、数量、质量都令人刮目;中国之声的杨超,名如其人,就是“超人”,不论是在废墟的瓦砾上报道如何救人,还是在医疗队的帐篷里报道如何治伤,她的那股勇敢劲不输男儿,而她那天随行采访转移一位危险产妇到西宁最终婴儿呱呱落地的直播式报道,不知打动了多少听众的心;白杰戈,中国之声“特种部队”特报部的成员,他个头不大但耐力很强,本考虑第二批人上来后就撤换他,可他硬是不肯;陈俊杰,也是特报部的年轻记者,他主动热情、眼里有活,值守在机场报道才几天,竟让空军宣传部的徐副部长夸得哽咽起来,对我说:“他若是我空军的人,这次非给他记三等功不可”;时政采访部的侯艳、刘玉蕾、王誉颖三位女将,也是巾帼不让须眉,17号本也想让已有高原反应的玉蕾和誉颖撤离,她俩硬是不愿意,都要留下。还有16号第二批增援上来的中国之声的高岩、陆敏、刘黎黎、汪群均、费磊、徐杰峰,他们三男三女,一到灾区顾不上休息一下以缓解高原反应,就各自奔赴不同的救援现场,连续不断地采访报道。

青海记者站的站长凌晨坐镇西宁,但连线省上消息、接送转走记者、为前方筹集应急物资、协调灾区调频转播中国之声,他可谓是大功臣;司机谢庆安,送记者日夜兼程800多千米,出发时也没告诉正在照顾姥姥的妻子,到玉树后才知道老人家去世了。

我们撤回成都后,两次乘坐出租车,司机都在锁定听中国之声,直讲:报道好及时、好感人。

这就是改革洗礼后的中国之声节目、中国之声人!

台领导和同事们无比关爱、无奈交接撤离

我们前方人员自出发后,中央台多位台领导打电话或发短信叮嘱我们注意安全。王求台长亲自布置为我们紧急采购和运送物资,当质优、量大的补给运到时,媒体的同行们都相当羡慕。知道我们高原反应大,台里提前增派人员前来撤换。

这次上高原第一天我就反应强烈,头一夜头痛得基本没睡,第二夜,又感冒了,呼吸困难。本想在侯东合副总监来接替时,与他一起再待上一二天,后想别有大麻烦,那样反而连累大家、影响报道。

17日中午,中国之声的第三批人员:侯东合、张磊、梁兴旺、杨均天、李欣到达玉树机场,我与侯东合交接了工作,即乘他们由成都来的这架运输机返回成都。

这时手表指向15点20分,算一下从玉树地震到现在差不多就是80个小时。

后续

就要写完这篇随记了,得知19日第四批派出的徐冰、张小艳、王磊、肖湘20日上午终于飞抵玉树了。天气更加寒冷,祈盼我们的前方记者平安无事!

(本文选自《难忘中国之声·我的成长》一书,有删节。)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中央台记者站玉树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回顾中央台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
玉树留芳
中央台城镇精细化预报在通辽市的检验
2014年哈尔滨市中央台精细化指导预报检验报告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玉树依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