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如何“接地气”

2014-02-20 13:17
声屏世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接地气时政会议

郑 芳

如何发掘时政信息资源,做老百姓爱看的时政新闻,是摆在每一位记者编辑面前的一道难题。

挖掘新闻内涵 传递有效信息

不少记者写时政新闻就好比记流水账,平淡乏味。其实,大多数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性往往不在于会议本身,观众不会在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个领导开了什么会议,做了什么调研。他们在乎的是,会议中有什么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关,让他们感兴趣,新闻稿中只要突出这项内容即可。

笔者认为,面对各类会议,记者要开动脑筋,梳理出会议的核心内容,跳出会议报会议,力求务实。笔者在编辑过程中,曾编到过类似这样的稿件:“县政协七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督办会召开”,也是按部就班地写某时某地某人开了某会,但实际上这次会议的议题很明确,是关于“加快城区医化企业搬迁”,记者就应明确突出这个新闻信息,向观众传递出更有价值的内容。还有像“全县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动员会召开”,这原本是一个程序化的会议新闻,记者也就格式化地写了个会议议程。但这次会议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部署明年油菜花的种植任务。我县每年召开的油菜花节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比较受关注,记者就应对此进行提炼,体现出会议内在的新闻性,直接告诉观众此次会议的要旨和精华。作为一线记者和编辑,我们要加强学习和判断能力,要学会将有效的信息从文山会海中剥离,进行着重展现,这是使时政新闻“三贴近”的一条重要途径。

留意细节拓宽视野 增强捕捉新闻的敏锐性

业界很多同行认为,会议类时政新闻既难写,又最好写。好写是指容易应付,把时间、地点、人物一点,再把相关材料摘抄一些便可交差。难写是指会议报道难以写活,难以写透,难以写好。因此,记者在浏览会议材料和采访领导时,需要凭借新闻敏感抓住自己需要的线索,然后在会议间隙或利用其他时间进行采访,以获取进一步的信息,说不定可以挖出一条大新闻,至少也可以保证将会议报道得血肉丰满,让人眼前一亮。

对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从多个角度发现问题。记者不要拿了会议材料就走,最好坚持把会开完,因为有些领导在讲话时会离开讲稿,发表一些比较精彩的讲话,或者在活动结束之后,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事件。因此记者要做个有心人,有时领导一句不经意的话,挖掘一下其实就是一条好新闻。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台州市委书记蔡奇在脱稿讲话时,提及自己在仙居某个村考察时,发现这个村的公告栏上张贴着一份告示,告示内容是接待上级时花费的烟酒明细。蔡奇在会上要求,各乡镇部门在下村时要做到,不拿村里一包烟一瓶酒,不吃一顿饭,切实为新农村建设减负。一位有心的记者在报道经济工作之外,深入采访,以“一张村民告示 引出三不规定”为题,报道了此事。一条鲜活的新闻因记者的有心出炉了。

运用电视媒体优势 创新报道形式

电视新闻传播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充分运用各种电视手段表现主题。记者要善于运用画面语言,辅之以技术手段,使会议新闻更为观众理解和接受。比如在两会报道中,我们可以运用代表委员在审议报告时的同期声,力求增加新闻的鲜活生动性,突破会议报道的老框框。还要根据不同会议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报道形式。如根据会议内容,可适当地用记者出镜、现场解说、现场采访、穿插背景介绍等手法,让会议报道活起来。

在领导日常的调研活动中,要尽量捕捉感人的同期声,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视性。如在进村入企活动中,县长林虹去某个乡镇调研,在一个村子的溪边发现了一堆垃圾,与周边优美的环境格格不入,她主动要求记者把“声音录进去”。在这段同期声里,观众们听到了看到了主要领导工作作风的务实,同时也使这条时政新闻更具可看性。事实证明,运用好人物的同期声、活动的背景声,以及周围群众的反映,能为时政新闻增色不少。

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也不要只局限于消息,可以写成现场新闻、通讯,笔调可以轻松活泼一点,让枯燥的时政新闻“活”起来。有记者赴安岭乡采访一个演讲会,记者发现虽然这是一场普通的演讲会,但期间穿插了当地群众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记者以此为题材,以新闻特写的形式,报道了乡村的文化活动,配有大量的同期音,整条新闻顿时活了起来,非常清新活跃。

猜你喜欢
接地气时政会议
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