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莉
追问是课堂提问的一种方式,是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促进学生发展。它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时机适时追问,有助于引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使学生受到写作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凡卡》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深入文本,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是教学的重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效果是教学的难点。教师的追问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在追问中有所思索,有所发现,主动建构起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从而感悟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下面我以《凡卡》的教学为例,聚焦三个教学片段,谈谈如何运用有效追问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在反复处追问
言为心声,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达到强调的目的,起到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对于这种重复使用同一语句的特殊语言现象,学生经过对比,比较容易发现。但对于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的语用意图却比较难体会。此时,需要教师适时追问、有效引领,学生才能进入课文情境,自发体会到“反复”这种言语表达形式的意图与效果,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片段一:
教学中,学生能找到凡卡哀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五句话: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带我离开这吧,要不,我就要死了!……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亲爱的爷爷,来吧!出示了这些语句后,教师展开了以下教学活动: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在凡卡哀求的语句中,“亲爱的爷爷”重复出现了四次。
生2:“带我离开这儿”重复出现了三次。
师:这只是单纯的重复?
生1: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表达了凡卡希望爷爷带他回乡下的迫切愿望。生2:凡卡的哀求还表达了凡卡希望摆脱痛苦的学徒生活的迫切心情。
师:是啊,这不是单纯的重复,这样反复哀求,表达了凡卡想早日摆脱这种连狗都不如的生活的强烈愿望。反复,这种表达方法把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和苦苦哀求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达到了最强音——“亲爱的爷爷,来吧!”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善于捕捉文本表达上的特点,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浮于表层,对凡卡哀求爷爷的几句话思考比较粗浅时,教师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体会凡卡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所弥漫着的苦痛哀愁的同时,领悟了作者的独特表达方式。这样的追问,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更深入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以此提升思维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二、在矛盾处追问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教师的追问尤为重要。有些课文的作者常常运用矛盾的描写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特点。如果教师能敏锐捕捉课文的矛盾处进行追问,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点和兴奋点,学生就能在思考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和提高思维品质。
教学片段二:
师: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心情是如此急切,那凡卡如此期待回到的乡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生:十分快乐。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1:凡卡和爷爷一起守夜的时候是快乐的,爷爷总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
生2:凡卡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时候是快乐的,忽然跳出来的野兔都使爷爷惊叫起来。
师:还有哪些文字能让我们体会到凡卡乡村生活的快乐?
生1: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
生2:乡村雪夜,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
师:同学们,凡卡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向爷爷诉说自己悲惨的生活,可为什么中间要用如此欢快的笔调描写快活的乡村生活呢? (下转第59页)
(上接第57页)生:作者是把快活的乡村生活与悲惨的城市学徒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凡卡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师:是呀,凡卡过去快乐的乡村生活和现在悲惨的城市学徒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穿插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快乐”,目的是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反衬。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追问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凡卡欢快与悲惨的生活场景在学生心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落差。那作者为什么要把欢快和悲惨这两种矛盾的生活场景放在一起描写呢?教师的追问,把矛盾的冲突推向了前台,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感悟到反衬这一表达方法的妙处,领会作者的巧妙构思。这样的追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启发了学生深入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演绎了精彩的课堂。
三、在难点处追问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课文的结尾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揣摩品味,但学生又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在课文结尾处着力,采用追问的方式,顺势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究,揣摩结尾意味,这样便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学片段三:
师:凡卡回到乡村的心愿是否能实现?
生1:我认为不能实现,因为他不仅没写清楚地址,还没贴邮票。
生2:爷爷自身的生活十分艰难,根本没有能力带走凡卡。
生3:家里没有活路了,爷爷才把凡卡送去当学徒,为了能生存下去,爷爷是不会接走凡卡的。
师:既然凡卡的心愿无法实现,那么文章为什么用凡卡“甜蜜的梦”做结尾呢?
生1:文章以梦结尾,是想告诉我们凡卡想回到爷爷身边的愿望只是一个美好的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生2:这个梦虽然甜蜜,但依然让我感受到凡卡的遭遇十分悲惨,令人同情。
师:同学们,凡卡美好的希望如同文章的结尾一样,只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梦。在当时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即使心中有希望,也会梦醒破碎。以梦为结尾暗示了凡卡的希望落空,也指出了本文的主旨。暗示,这是这篇课文的又一表达方式。
本环节,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心中仍牢记教学目标,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揣摩“暗示”这种表达方式设置了坡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凡卡心中的希望如同文章的结尾一样,只不过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梦而已。这样的追问,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使学生更深入地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表达方式和文本主旨的深度理解。
有效追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凡卡》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追问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在课文反复处、矛盾处和难点处追问,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达到了探求新知、体会情感与提升思维的目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表达方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