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彦 孙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此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应是“语”字当头,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具有“语文性”,上出“语文味”,而小学语文更应该姓“小”,适应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发展需要,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们为适应新课改辛苦探索与创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在优秀课、示范课、调研课的课堂上,语文课所呈现的热闹非凡也不禁让人深思。其一,教师展现高超的多媒体制作技术,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代替课堂本身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辅助手段已成为课堂本身,试问如果在简陋的条件下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其二,如今的课堂上不仅越来越注意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而且凡是情境、对话必定让学生合作研究表演一下,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活灵活现的表演课。其三,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的理念下,合作研究的小组讨论成为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选择,但在学生热闹的讨论过程中,全体学生是否真的做到了合作,他们的思维是否真的产生了火花的碰撞?在这种种光环之后的阴影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发现真正的名师上的语文课无一不绽放着朴实清新的光华,他们不使用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语文课依然情趣盎然;他们不使用千奇百怪的道具,那些平凡的小道具也能放射巨大的语文能量;他们没有太多热闹新奇的环节设置,但孩子们却能听话地跟着他们一步步踏入神秘的语文知识殿堂,采撷甜美的知识之花,让语文课发散出隽永迷人的魅力。这时候的语文课是朴实的,也是美丽的,如品茗一般,味道淡雅,却唇齿留香。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强调让学生充分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成为爱学语文、会学语文的高素质人才。众所周知,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学习和被动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兴趣与学习双向有效互动的场所,让语文学习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而是他们快乐的享受过程,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就更是如此。然而,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花样繁多的辅助手段,繁冗复杂的环节设置,这样只会本末倒置,“课堂是热热闹闹的,下课后,学生却一无所有”。那么,如何摒弃浮华热闹的表面式语文教学,而让朴实简单但却内涵丰厚的语文教学回归到课堂,这是语文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的想法有三:
一、巧设情境,优化手段,让课堂教学闪耀朴实之美
语文教材里不仅有识字和一定数量的词汇、句子、篇章知识,而且通常是图文并茂,拥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了解众多艺术形象、体会丰富思想情感的最好办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情境教学模式在李吉林老师的探索与实践下,日趋成熟,也被许多语文老师广泛采用。
然而,情境创设并不是随便的,而应该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创设。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有些老师常常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荷花开放的时候还会有哪些姿态,能不能仿照课文补充几句”并在课件上出示教师事先查找好的风姿绰约、亭亭玉立的荷花图。学生们盯着荷花图猛看,同桌讨论也十分热烈,可是学生练说的时候答案却是大同小异,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教师好意帮助学生创立练说的情境——荷花图,其实正是扼杀学生跳跃思维的罪魁祸首,学生眼前是同一幅荷花图,荷花也不再是千姿百态,练习说话的对象就这么几种,当然学生的回答也就千篇一律了。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孩子们眼中的荷花也是别有一番风情的,用一幅荷花图是不可能代替生活中无比鲜活的荷花的。因此,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生活中见过的荷花有哪些样子,配上舒缓清新的音乐把孩子们带入那个微风轻拂的初夏,想象“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活泼,再配上躁动的知了声和“呱呱”的蛙鸣声让孩子们走进那个炎炎的夏天,或许是在公园的池塘里,或许是在不起眼的小河里,或许是在自家的院子里……那随风摇曳、妩媚无比的荷花就在一颗颗善感的心灵里落下了美的种子。这时候,我想孩子们的回答肯定更加生动活泼了。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我们无法代替的,学习更是如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样获得的知识、能力,远比我们给的多、久与深厚。
朴实的情境、简单的教学辅助手段,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语文教师应该看重的“实”。
二、真实的读与演,让课堂收获朴实之美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角色表演,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目的是通过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和活灵活现的表演,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直观感受和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有所理解领悟之后,经过老师的指点,再通过声音再现课文中精彩片段的一种方式。学生朗读的成功,建立在老师对文章的深入挖掘和恰当的示范表演的基础之上,文章讲得透、讲得生动,老师正确的示范朗读,能帮助学生读好课文,读活人物形象。笔者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直观最朴实的教学表现形式之一,当然也可以根据情境需要配上适当的音乐和简单的动作。
角色表演可以说是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它要求学生与课本直接交流与沟通,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文章体裁是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科学小品时,教师较多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然而,角色表演不是为表演而表演,更不是一个热闹的过场。笔者认为角色表演过后,学生从中收获的应是对课文的深入思考,而不仅单纯是热闹好玩的印象。
三、切实的合作探究,让课堂教学绽放朴实之美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得活,学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为此教师就常常在课堂上设置环节,通过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学会倾听与表达。合作探究的方式的确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样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独霸一方,但是我们的学生从小习惯于老师和课本的安排,突然放手能否达到有效的探究效果,这值得思考。
首先,笔者认为合作探究的对象必须是有一定学习经验与能力、自控力较好的孩子,年龄较长的学生能够让合作探究顺利地进行。低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地开展同桌讨论,为中高年级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在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切实做到分工合作,合作小组内明确主发言员、副发言员、记录员、资料搜集员的人选,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避免学优生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更应该参与其中,询问学生分工、思考、交流的情况,适时指点,真正做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让合作学习有效进行。
最后,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最好多元化一些,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问题设计有难易之分,但梯度不应太大。相对简单的题目,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相对难度较大的题目要鼓励学生尝试挑战,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无论学生回答得怎样,都应以赞扬和鼓励为主。毕竟,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是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课堂应是常态的、真实的,在我们时时倡导求实、求真的价值观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走出浮华的误区,走进积极真实的胜地。?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