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小学相对于初中和高中,时间较为充足。在小学阶段,通过大量的经典阅读活动,在学生心中植根经典文本的种子,为学生树立言辞行文可效仿的典范,是遵循语文教学的习得之道,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融入学生生命历程的黄金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来自阅读实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农村小学早读的策略。
一、朗读与朗诵相结合
语文的丰盈与优雅与对语言的感受和体悟息息相关。这样的一种功底是语文的一种慢工式的熏陶而终至“物我一体,人器合一”的境界。语文需要这样的境界,朗读和朗诵恰是最佳的一种方式。“读”是语言的习得,“诵”是语言的积累。无论是“习得”还是“积累”都需要有完整的文本信息,语言的感受和体悟都要有读作铺垫。如《小露珠》一文中,在对课文的朗读中,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蹦”“爬”“落”三种动物不同的活动方式,产生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
二、素读与背诵互补
素读起源于我国古代私塾,是以记忆为中心,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含义的阅读方法。背诵是建构在诵读基础上的选择性记忆方法,它是读书的基本功之一。素读与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
基于经典文化的润泽生命、儒雅人生的根基作用,我们把陈琴教师的“素读经典”校本化,以国学教材为模本,实施素读有效策略。如一、二年级素读《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借助网络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视频为素读范本;中高年级则以文化长廊为阵地素读《论语》、《大学》、《庄子》等,结合节日展示素读过程,如重阳节展示《弟子规》中的尊老爱幼内容等。
三、默读与静思共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对高段默读的具体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在品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静思默读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应该尊重默读文本的多样性。在默读的基础上静思,在静思中表达。如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学生体悟到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还要可怕一万倍;在《论语·述而》中感受到学习不仅要以善者为师,更要以不善者为师的道理。静下心来,边读边思,自我建构,沉浸在文本中,“宁静”才能“致远”。
四、对话与演绎齐争鸣
阅读是方法,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层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话与演绎借鉴了相声和小品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学生畅所欲言。
早读中以“读书”为主题的对话活动记录:
生1: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生2:非也,非也,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追名逐利,非读书之根本。
生1:哼!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生2:呵呵,吾辈愚钝。莫非,汝有鸿鹄之志?
生1: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生2:是,是,吾非鱼,焉能知鱼之乐?然,世间之书浩如烟海,汝能读否?
生1:博览群书,温故而知新。
生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尔知否?
生1:知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谓“实践出真知”啊!
生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汝知否?
生1:知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对话是一种思辨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大量的言语知识储备,在言语储备中提炼自己的语言,升华早读的浸润作用。
五、网络阅读与文本诵读相融通
网络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质阅读的新型阅读方式,是早读的重要补充,赋予了早读多样性的特点。网络资源信息量巨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早读获取,弥补传统阅读的不足。利用早读时间开辟网络教室,以“书香江苏,全民阅读网”为媒介,让学生“网络冲浪”,快速获得信息。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功能了解其他阅读内容的来龙去脉,丰富早读的内涵,扩充早读的外延。
农村小学的早读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否打好学生人生的底色,是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将一如既往探索和实施农村小学“早读”的新途径、新策略,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