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新闻本质”回归的实践活动

2014-02-18 02:24潘伟华
新闻世界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走转改真实性

潘伟华

【摘 要】自2011年8月,中央五部门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接地气、有人气的新闻报道不断涌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及新闻价值被强化,以新闻为本位的特性在回归。

【关键词】“走转改” 真实性 新闻价值 新闻本位

“以新闻为本位”,是邵飘萍1923年在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提出的对新闻传媒的基本要求。邵飘萍认为: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为本位之原则。从新闻本位考虑,首先强调新闻不是宣传、不是说教式的传播。它是告知性的传播。它只思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新闻价值等要素。然而,我国的新闻节目,特别是时政类新闻节目受报道形式和宣传内容的制约,节目长期停留在政治事实的套路化表达层面,新闻价值的标准被弱化,政治宣传的角色被强化。可喜的是,自2011年8月,中央五部门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以来,我国的新闻节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皮里村蹲点日记》、《回家的礼物》到淮北市广播电视台播出的《美好乡村纪行》、《人物速写系列》等,不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省级、地市级媒体,在全国各级媒体都涌现出一批批深入基层、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新闻报道。

一、“走转改”活动是“新闻本质”回归的实践活动

1、“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延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性,也是新闻核心价值所在。“走转改”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延续。多年来,我国新闻界“客里空”现象愈来愈重,假大空的报道比比皆是。一些新闻工作者很难沉下心到新闻现场细致采访,而是依赖网络或者材料等闭门造车,想当然地撰写新闻。这样采写的新闻没有生命力、缺少事实依据。所以新闻报道曾一度在公众心理缺少信任度。自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沉下心、俯下身,走到最基层与群众感同身受,零距离接触新闻事件,涌现出一批批不仅具有新闻真实性,而且贴近时代脉搏的新闻报道。以淮北市广播电视台的《淮北新闻联播》为例,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以前,除了市领导活动类新闻记者要到现场采访以外,其它的新闻报道很多是来源于报纸上刊发的新闻,然后稍作修改配上画面即可。这样的报道不仅生硬、枯涩,不符合电视新闻传播特点,而且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悖。记者没有亲临现场而是直接采用他人的报道,使得新闻报道缺少事实依据,同时还会因为记者没有到现场拍摄而出现声画不同步的现象。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淮北新闻联播》进行大胆尝试,不仅在领导活动类报道中大量抓拍领导与群众在一起的细节和精彩的现场,而且适时推出“走转改”专栏,让记者走进工矿企业、偏远农村……采制更加真实生动的新闻。比如在《人物速写系列》中,记者凌晨两点跟着蔬菜批发商贩坐车到外省批菜,记录下在颠簸的道路上,商贩熟睡在车上以及批发商贩每天要在天亮前把一千多吨新鲜蔬菜批发给各个零售商贩等片段。这种体验式报道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视性,播出后引起受众的强烈共鸣。

2、“走转改”是“三贴近”原则的延伸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新闻宣传和新闻改革要坚持和落实“三贴近”原则, “走转改”与“三贴近”原则一脉相承,是“三贴近”原则的延伸。它们都要求新闻工作者立足于基层和群众,采写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明白的报道;编发老百姓关注、新闻价值高的新闻。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把新闻视角对准基层群众、普通百姓,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喜怒哀乐。在《淮北新闻联播》栏目,百米井下的安检员、偏远农村的义渡工、煤矿里的选煤工……一个个普通群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在新闻报道中,采编人员以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大量运用跟拍镜头、现场实况等,增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和互动性。一大批具有平民视角、平实文风、凸显新闻价值的报道呈现出来。比如淮北市广播电视台“走转改”报道——《义渡工的坚守》。记者在采访时多次深入到淮北市最南端的村庄渡口,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天气,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与摆渡工张四海一起迎着刺骨的寒风,一边击碎河面的薄冰,一边接送过河的乘客。这个渡口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渡口。因为这一片是塌陷区,周边三四个村的村民出行和学生上下学都要从这里通过。如果当地群众出行选择公路的话,需要绕行十多里的路程,非常不方便。当记者第一次去采访张四海的时候,他只是默默地摆渡,嘴里反复重复一句话:“没什么大事,都是举手之劳”,并不愿意面对摄像镜头接受采访。记者没有继续采访,而是登上船与他一起接送乘客、帮助乘客拎重物,俨然把自己当做一名义务摆渡工。几天之后,记者再次来到渡口时,张四海已经放松了很多。记者与他一起义务摆渡,一起聊生活,真正融入到摆渡工的生活,为此采出了很多感人的同期声,也记录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镜头。寒冬里破冰的画面、静寂村庄里的船桨声、不求回报只为方便父老乡亲的同期声……许许多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细节,使得整个报道更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为此这篇报道荣获2011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3、“走转改”令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凸显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价值也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新闻价值就越大。长期以来,我国的时政新闻报道多关注一些重要性、显著性题材,比如国家领导人出访活动、重要会议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等。新闻报道只有宏大叙事而缺乏具体个体,多典型人物罕见普通百姓。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不管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闻报道都逐渐将报道焦点对准普通百姓生活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新闻价值越来越凸显。比如雾霾天气、物价上涨、凡人善举等都成了新闻媒体报道的主题。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以前,淮北市广播电视台《淮北新闻联播》栏目中当天采访当天播出的新闻只占到40%左右,而现在70%左右的新闻实现了当天采访当天播出。甚至对于某些重要新闻,如果来不及在栏目首播时间播出,淮北广电台会及时制作在栏目重播版播出,新闻的时效性更为凸显。同时《淮北新闻联播》栏目的报道内容也从以前单一关注市领导活动议程性报道,转变为关注市领导活动中与百姓生活相关内容的报道。比如在领导会议报道中,记者了解到该市即将出台一项新政。记者不仅会在当天发稿中突出报道,还会在随后的新闻中跟进相关政策解读等,让受众第一时间详细深入地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作为一档18分钟的日播时政新闻节目,《淮北新闻联播》在“走转改”活动后,还加大了民生新闻、深度新闻报道的力度。比如2012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了2.5%,创下7个月以来的新高。《淮北新闻联播》派出多路记者采制《起起落落看物价 记者观察菜价波动“新”变化》连续报道,从菜价、肉价发生哪些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政府部门如何积极应对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深入采访,不仅让受众及时了解到菜价的变化,而且为受众解读菜价上涨的原因和分析下一步菜价变化趋势等。播出后观众纷纷拨打栏目热线,反映现在的节目越来越关注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看了。

正是因为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新闻报道以新闻为本位的特性在回归,所以新聞节目越来越好看。笔者认为:“走转改”精神要贯穿新闻始终;“走转改”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应该成为一项常态化活动。

二、如何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活动

1、加强“走转改”专栏策划

虽然“走转改”活动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全国不少地方台仍存在着流于形式、缺少精品力作的现象。很多新闻采编人员走基层的时候匆匆来匆匆去,只是象征性地问几个问题,或者是按照既定的采访思路选择合适的人、事去对号入座。这样采写出来的新闻很难有亮点,往往是泛泛而谈。笔者认为地方台应该借鉴中央电视台等的成功做法,加强“走转改”专栏的策划,根据不同时期和社会上不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推出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走转改”专栏。在地市级媒体,采编人员大多为非科班出身,在新闻采编中经常会出现采访不到位、新闻平淡无亮点的现象。如果由资深编辑提前做好“走转改”专栏策划文案,从筛选具有新闻价值的选题到新闻报道的整体模式,都做一个详细的策划的话,那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强化“走转改”报道的新闻价值

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很多媒体,特别是地方台还存在报道缺少感染力、新闻价值被弱化的现象。有些新闻工作者采编的新闻报道只是流水账式的记录,没有主题、没有重点、没有细节。这就要求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在把握政策理论、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在走基层的时候不仅要用心、用情去采写,还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国情、掌握民意,把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采写出的新闻报道才能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反映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另一方面,地方媒体可建立培训新闻从业者的长效机制,通过优秀作品展播、定期业务学习讨论、专业院校学习等方式,从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上提高采编人员的能力,让他们有能力有热情去深入基层,采制有价值、有亮点的新闻报道。□

(作者:淮北市广播电视台首席记者)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走转改真实性
广告的真实性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故事细节语言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