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长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钧瓷不仅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也是世界陶瓷中蕴藏着很多科技奥秘的奇珍异宝。钧瓷的出现丰富了中国陶瓷博大精深的科学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动人心魄的钧瓷之所以能蜚声瓷林,名扬中外,主要是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震撼力。因而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和喜爱,并为中外陶瓷鉴赏家所推崇,成为“御用珍品”、“国之瑰宝”。有位西方学者见了钧瓷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即使原来对钧瓷毫无兴趣的美术爱好者,看见它也会忽然变成钧瓷痴迷者。”
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美而获得的。严格地说,钧瓷独特的艺术成就——釉的乳光美和窑变美是通过其在科学技术上的高度成就实现的。钧瓷的主要科技成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分相乳光釉的创造,二是铜红釉的创造。这是钧瓷区别于其他窑口的重要特点,例如定窑独到的艺术成就是刻花、划花和印花;磁州窑独到的艺术成就是白地黑花等,都主要是通过人工的绘画、雕刻技术实现的。而钧瓷的美丽乳光和窑变流纹,则是靠严格地控制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的温度、气氛和冷却制度,使釉产生液—液分相现象和形成分相液滴在宏观分布上的不均匀流纹结构而获得的。有关玻璃和硅酸盐熔体的液—液分相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在发达国家只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我们的钧窑工匠,远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甚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即能严格掌握分相乳光釉的配制规律,成功地运用釉的液—液分相现象,创造出钧瓷这样的绝代佳品,实在不能不说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正如《中国陶瓷史》(1982年版)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所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和其他陶瓷艺术一样的是,钧瓷艺术也经历过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受到其它陶瓷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它属北方青瓷系统,我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装饰艺术全靠人工刻、画来实现。到了唐代陶瓷艺术得到高速发展,除手工装饰外,釉色打破了单一的青釉而趋向多样化。除三彩、彩绘、青花、绞胎绞釉外,还有黑釉乳光窑变斑花瓷,山西交城、陕西耀州、河南鲁山段店、郏县黄道、南召县等地都生产这种花瓷。禹州地处中原,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属中华民族文化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而且具有发展陶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禹州先民很早就从事陶器生产。境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曾出土大量古陶器,秦、汉时期的陶器,可以说是遍及全境。出土的隋代青白瓷的器物,不论造型和釉色,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到了唐代陶瓷工艺技术有了更大的突破,除青、白瓷外,黑釉乳光窑变斑花瓷更加绚丽多彩,这种黑釉花瓷已成为当时禹州的主要瓷种之一。辖区内的苌庄、神垕等主要瓷区,都大量烧制。50年代以来,禹州市曾多次出土黑釉花瓷的完整器物,有的还被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这种黑釉花瓷造型古朴,釉色凝重豪放,别具特色。在黑色釉上泼着大块的乳光蓝斑或白斑纹,利用釉的流动,使陶瓷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窑变”这样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装饰方法;黑釉花瓷上的乳光窑变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妙趣横生,变幻莫测,为后来的钧窑窑变开启了先声。神垕镇的下白峪村于1977年发现了唐代花瓷窑址,这处窑址发现虽晚,但其产品的造型和彩斑的艺术风格和其他瓷区的花瓷基本相似,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得到陶瓷界的公认而载入史册(中国陶瓷史)。
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科学、文化、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更新,要求陶瓷产品更加精美,因而过去古拙厚重的作品逐渐被典雅秀丽的风格所代替。禹州市在北宋时期青釉瓷生产已相当发达,瓷窑遍地,烟云遮天,其造型、釉色和艺术风格较之唐代技高一筹。下白峪村唐代花釉瓷窑址附近刘庄青釉瓷的技艺高超,在禹州的民窑中可谓首屈一指。这时对乳浊釉的应用和还原焰的烧成规律早已能够掌握,和鲁山、宝丰、临汝、郏县瓷区相距不远,技术上可相互交流,再加之附近生产陶瓷的原料非常丰富。陶瓷匠师在唐代花瓷技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把含铜元素的原材料加入釉内经高温还原烧制,钧瓷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我们用烧制唐代黑釉的釉料等,在还原气氛下,烧制出与宋元时期相同的天青、月白等钧窑乳光釉。这进一步证实,钧瓷是继唐代黑釉花瓷出现的,唐代花瓷和钧瓷乃一脉相承。为了更加令人信服,我们把出土的唐代花瓷和试烧的钧瓷标本寄往山东,请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总工程师刘凯民先生亲自作了测试和分析,两者均为分相釉。又送北京故宫,请古陶瓷专家鉴定,认为“这是奇迹”。所有这些都为钧瓷和唐代花瓷的关系,以及钧瓷的起始年代找到了科学的依据,破解了陶瓷界长期争议的悬疑。
有关钧瓷釉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当时钧瓷标本匮乏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早期的研究和发表的胎釉化学分析结果数据很少,彼此又缺乏共同点,不能使人们对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发表了很多有关钧釉研究的文章,为科学分析总结提供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数据,揭示了钧釉的化学组成的特点和显微结构特征,提出了钧釉乳光蓝色和窑变现象形成机理的新见解。
一般都认为,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独特艺术美感的两个关键的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那种象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这是所有钧窑系釉都具备的共同的特征。乳光状态不仅能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它们一种玉石般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了釉面玻化而带来的浮光;窑变现象是指钧釉的乳浊度和色彩发生复杂交错的流动变化而形成的自然现象。铜的引入丰富了钧窑乳光蓝釉的色彩变化,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美的感受。钧釉乳光和窑变现象赋予钧瓷特殊的艺术美感是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严格的烧成工艺密不可分的。钧釉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是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高。尤其重要的是钧釉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磷、钛、铜、锡四种。钧釉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对于形成钧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化学组成上提供了保证。从釉的液—液分相理论看,分相与否首先决定于釉的化学组成和烧成冷却制度,也就是钧釉的液—液分相所引起的乳光蓝色是由钧釉化学组成上的特点和特定的烧制冷却制度决定的。釉中较低的三氧化二铝和一定数量的五氧化二磷的存在是引起钧釉分相的内因。五氧化二磷/三氧化二铝比值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比值是控制钧釉分相发生的两个最敏感的化学因素,也是控制钧釉乳光效果和窑变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五氧化二磷含量和三氧化二铝含量的微小变化,或者其他成分的一定数量的变化,都可能使釉完全丧失其美丽的乳光效果和窑变效果。钧釉特定外观效果对其化学组成变化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五氧化二磷含量和三氧化二铝含量变化的极度敏感性,使钧釉的配制极难掌握。钧瓷窑变成色的关键还在于烧成难度大,不少人称钧瓷是“火神”、“火艺之冠”、“火的艺术”,因为钧瓷是在1270℃——1280℃强还原气氛下烧成,其烧成过程中要经过氧化气氛、还原气氛的转化,才能形成钧瓷的色彩。钧瓷烧成温度上升和冷却较为缓慢,这一方面对于冷却过程中液—液分相现象的进行无疑是有利的,一方面是产品烧成时间长,增加了烧成控制的难度。这是因为钧釉的主要着色剂的呈色对窑炉内气氛变化特别敏感。窑炉的结构、还原时间、气氛的浓度和纯度、燃料的选用、窑工的操作、季节乃至天气的变化等都会对钧釉的成色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禹州陶瓷界曾流传着“要想穷,烧钧红”、“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这些都说明钧瓷烧成难度是相当大的。
北宋时期,禹州的钧窑工匠们在科学测试手段缺乏,设备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在地下挖个土质窑,应用当地原材料,就能有效地控制钧釉的化学组成,巧妙地利用烧窑期间火焰性质的变化,掌握工艺过程中复杂而微妙的影响因素,烧制成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十分诱人的窑变釉。其高超工艺,不仅在我国陶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罕见的。
钧瓷经过烧制,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彩和流纹。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象透熟葡萄,或似怒放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牡丹,或深红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如莹润玛瑙,凝厚深沉。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
钧瓷研究者用仪器观察,发现古钧釉异常复杂,大体上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由于釉层里上浮的气泡对不同色层的搅动作用,从而形成上述这种特殊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有的青如蓝天;有的红似朝霞;有的在青色背景上弥漫各种红色流纹,像雨过天晴泛红霞;有的在紫红色背景上布有蓝白丝的流纹,酷似峡谷飞瀑;有的青、蓝、紫、红诸色交错掩映,宛如多种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有的像大写意的山水画,泼墨而就;有的像海市蜃楼、仙山琼阁;有的像玩猴、俊鸟;有的像人物景观,飘逸虚幻颇具神韵,遐想无穷。真是观之如景,入目销魂,使人百看不厌,鉴赏不俗,余味不尽,陶醉入迷,而爱不释手。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窑变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泪痕纹、兔丝纹等。
蚯蚓走泥纹是钧窑釉的一种最美妙的自然窑变流纹。《饮流斋说瓷》说: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放纹,垂流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纹。《陶雅》和《陶说》对此也有类似的描述。
钧瓷造型,继承了我国古代陶瓷和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并逐步用美学法则和造型艺术规律,反复实践,不断创新,创造出独特设计风格的钧瓷产品。
宋代名窑辈出,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闻名遐尔。钧瓷不但釉色独特而且造型优美。北宋晚期,宋室宫廷在今禹州市“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制钧瓷,不计工本,不惜代价。在艺术上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其造型工艺达到有法皆备,无美不臻地步。这些产品是陶瓷中的杰作与瑰宝,其仪态和风范成为陶瓷界长期追仿的榜样。
钧瓷造型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唐代青瓷浑圆、丰满、气势宏大。宋代钧瓷造型在继承唐代艺术的基础上,着意仿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浑朴古雅,端庄凝重,装饰简练,线条明朗,起伏有致。匠师们工艺考究,在艺术上法古不泥古,古拙高雅,富于时代风格。如出戟尊、敞口尊、鼓钉洗、盂形花盆、菱形花盆和盆奁、鸡心碗、高足碗、带把洗、三足炉以及瓶、罐、盘等质朴敦厚,简洁清新,着意表现一种崇高的民族气派,散发出浓郁的民族工艺之花的芳香。50年代以来,禹州钧瓷匠师的艺术品,造型艺术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总之,钧瓷的艺术美,除釉色的变化外,还体现在造型线条的处理上,追求端庄、肃穆,宏大的气魄,显示出内在含蓄的艺术魅力。
纵观钧瓷,器型种类虽多,但基本体型多属圆形,圆形器物具有易制作、易烧制、美观大方、使用方便等特点。其器物形体,主要是对曲线的灵活运用,器体曲线弧度的长短、宽窄、高低、伸缩的变化,直接影响作品形体的实感和窑变艺术的发挥。钧窑的著名作品如虎头瓶、梅瓶、观音瓶等,外轮廓都是采用这种线型。钧窑匠师以精湛和娴熟的技艺,巧妙地运用变化与统一的规律,使形体有骨有肉,雅致挺拔。再配以绚丽多彩的窑变釉面装饰,显得器物神韵非凡。虎头瓶从肩部到足部都用曲线处理,口部则用直线,对比鲜明;肩部曲线向外扩张,显得丰满宏伟;下部内收,使肩部更加突出;足部向外扩张,保持稳健平稳;口部直中寓曲,呈喇叭形,和足部遥相呼应;肩与口部的结合处采用软线角,给人视觉上以柔和、谐调、舒适感,肩部除有一条承上启下的线条外,又吸收古代器物上的“铺首”艺术,改用虎头作耳饰,经过高温烧制,釉汁向下流淌,虎头破釉而出,威严庄重,栩栩如生。整个瓶体造型设计运用变化统一,均衡安定、对比呼应的法则,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成为百看不厌的佳作。1984年,虎头瓶作为钧瓷代表作在北京参加评比,荣获“金杯奖”。梅瓶在造型上富于形式美,瓶体对曲线的运用巧妙灵活,尽量把最大直径向上提,使瓶的个性更加突出。整个形体小口、短颈、丰肩、苗条、修长、亭亭玉立,惹人喜爱。观音瓶的设计者,对曲直线的运用恰到好处,其口、足和梅瓶相反,足部较宽,口部呈喇叭形,肩部柔和优美,器身修短合度,绰约多姿。
钧瓷属厚釉系统,又系窑变成色。因此,器物形体的张、缩和釉色的存、流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器物的造型美与釉色美巧妙地融为一体。
钧瓷的口沿有侈口、折沿等。侈口唇缘尖薄,棱角突出,经过高温烧成,釉汁向下流动,在薄层玻璃的覆盖下,胎骨露出呈紫色,和器身肥厚釉色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神韵古雅。不论古代和现在的钧瓷工匠,在造型设计和加工原料,整修坯胎时,都别具匠心,精心操作,把口缘修得厚薄适当,使釉汁的流存恰如其分,做到口缘美和整体美的有机结合。钧瓷器物除较薄的边缘外,匠师还充分发挥钧瓷的特点,设计出宽厚的平折沿,使口沿装饰得分外娇艳。如鼓钉洗、海棠洗等口沿较宽,经过高温烧制,口沿内釉汁存留平整,胎骨有盖有露,露的部位单一清秀,盖的部分丰富多变,泾渭分明,把钧瓷古朴雅致的格调反映得更加突出。
匠师们根据钧釉的特点,对器物肩部、腹部的设计,是起伏适当,曲线突出。为使釉汁流阻适当,另加承上启下的弦纹,施釉时,根据器物部位的形体不同,分别施厚釉、薄釉,经过高温熔融,烧出器物的釉色有静有动。有的像飞流直下的清泉,有的像风平浪静的湖水。如虎头瓶经过高温,釉汁熔融流动,由口部流淌到肩部,推动肩部急流而下,从而簇拥到底部,使各个部位的釉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呈现出千变万化、艳丽绝伦的美妙色彩。
钧釉釉层厚且流动性强,器物足部设计是内收外撇呈三角形,以承受釉汁的下淌并阻止釉汁粘染足部,不致破坏器物的整体美观。有的靠近足部再加一槽线,以防釉汁的流淌,使釉色的流动恰到好处,再加上肩、腹部五光十色的釉色装饰,使整个器物既对立又统一,既变化又协调,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对钧瓷的附件装饰,匠师们则是别具匠心,发挥了高度的表现才能。对形体的结合、比例的运用、虚实的安排、釉色的配合,都处理得十分恰当。从而丰富了器物的形体,并使器物多变增加美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如双龙瓶,把两条弯曲的龙放在瓶体的上半部,龙嘴衔瓶,龙尾贴肩。由于龙尾安装在瓶体的丰满处,使瓶体显得更加宏伟壮观。上边双龙弧度较大,似腾云驾雾,和较小的足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双龙的构件安装在瓶身互相对称的位置上,使瓶体安定匀称,充满情趣。再配以多变的釉面装饰,使双龙瓶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现代设计人员在造型设计上既仿古又不生搬硬套,如双鹤瓶和孔雀瓶的设计,既沿用古代传统造型的规律,又巧妙地运用现代手法,配合钧釉的特点,设计出的产品古朴新颖、美观大方。鹤在我国被誉为吉祥瑞鸟,象征长寿,用鹤作装饰,使鹤与瓶之间虚实联系,引人遐想。在造型处理上,用连贯的方法,鹤身与瓶身融为一体,既是瓶体,又是鹤身,气韵连贯。在线形上,用线流畅,充分发挥钧瓷窑变的特点,釉色在窑中随着形体上的线条自然流动,妙趣横生。有的正中瓶身鸡血红,两侧玫瑰红、茄皮紫,侧面(鹤身)深蓝,双鹤衔瓶,颈项凸起,眼圈留釉呈红色,显得格外出神。整个器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人以高雅文静之感。孔雀瓶,高42厘米,最大直径18厘米,瓶体高大丰满,比例匀称,两只孔雀仰头收足而夸张肩腹,深厚中体现庄重,挺拔中显示风采。孔雀上身轮廓清晰,巧为瓶耳,尾部下垂贴在瓶体上,作品完整统一。再配上含蓄凝重的钧釉,高贵典雅之气油然而生。钧瓷匠师为美化造型,常在器物上用乳钉作装饰。一般在乳钉下,再加一条弦纹,控制釉汁流动。这样,以釉汁的聚散厚薄,显示出釉色之美,并使乳钉像颗颗珍珠在器物上闪烁。如北宋的鼓钉洗、八钉罐、八钉碗等,鬼斧神工自然天成,其色彩古朴典雅,精美绝伦。
钧瓷绚丽多彩的自然窑变艺术,千变万化,妙不可言,真可谓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诗句难描。这泥与火的艺术,植根于中华大地,以历史人文为背景,以丰富美化生活为要旨,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棵常青艺术之树将穿越时空,绵延不绝。
神垕古窑址出土试片
钧台窑出土试片
神垕古窑址出土试片(苗家钧窑藏品)
神垕古窑址出土试片(苗家钧窑藏品)
为了能够很好地继承古代钧瓷的传统技术,历年来我们艺海拾贝,发现和收集到宋、金、元钧瓷胎骨和釉料标本30余种,为探索和研究古代钧窑胎、釉找到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挑选几种作了化验分析,化验报告附后,供研究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