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中的升华——许瑞峰瓷艺

2014-02-18 03:1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德化观音福建省

扬 新

许瑞峰在继承德化瓷塑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题材不断拓展,技艺日臻成熟。他不仅继承了独树一帜的“许氏瓷塑”的艺术风格,更是德化陶瓷釉艺发展的领军人物。

润物无声

1969年,许瑞峰出生于德化的一个瓷艺世家,父亲是从事瓷雕艺术50多年、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

《宝石釉:闻尊》│许瑞峰

《坐岩观音》│许瑞峰

润物细无声。在家庭浓郁的艺术熏陶下,许瑞峰自小就对瓷塑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随父学艺。由于经常跟着父亲到德化瓷厂艺术瓷车间玩泥巴,许瑞峰成了父亲的小帮手,成了小有名气的“小车间主任”,他和父亲被誉为“陶艺父子兵”

“年少时,总喜欢想象。”许瑞峰很早就表现出瓷艺家的创造性禀赋,他喜欢让观音长胡须,让弥勒佛瘦骨嶙峋;还喜欢做各种试验,把“作品”放进不同的窑炉里煅烧,并记录不同的效果,以此印证自己的种种猜想。

瓷海弄潮

“瓷艺就像人生,许多路无法模仿;别人的羊肠小道,或许就是我的阳光大道。” 他坚决不走寻常路。他不仅继承德化历代瓷塑技艺尤其是家族传统瓷塑技艺而且玩起了釉艺和窑变,开辟与父辈们不同的艺术道路。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变化多样、色彩丰富、形态复杂、原本无意识的“窑变”,转变成有意识的“窑变”,烧制出 “巧夺天工之美,精取玉色之秀”的陶瓷艺术品;他玩红釉瓷,从釉料的配制到烧制的技法、温度,——进行不断试验,使得他的“中华红”暗藏纹裂、暗藏小气泡,红色饱和度达到99.9%,釉面光泽度与纯净度极高,以高附加值驱使一股“红流”在德化悄然兴起;他玩现代派造型艺术,突破瓷泥成型与烧制技术的极限,烧制成螺旋型瓷塑作品《玄》,把佛教的观音与道教的玉蟾融于一体,创作了瓷塑作品《托蟾观音》……他的作品六十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嘉奖。并有二十六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国家珍宝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德化陶瓷博物馆等海内外多家文博单位收藏。其事迹载入世界名人录。并分别荣获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被授予泉州市优秀拔尖人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被聘为福建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引福归堂》 │ 32cm│许瑞峰

回归传统

面对鲜花、掌声以及金钱,许瑞峰陷入了新的思索:红瓷也好宝石釉也好,虽然让自己名利双收,但都还只是技艺,要怎样把他做成艺术品,许瑞峰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位资深工艺大师的话,点醒了苦苦思索的许瑞峰。他突然发现,把真正属于德化瓷精髓的瓷雕艺术发扬光大,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回归传统的许瑞峰一下子找到了艺术道路发展的亮点。为了更好地传承何朝宗等瓷雕大师的精湛技艺,他在继承前人优秀技法的同时,不断摸索创新,使得德化瓷烧制技艺焕发青春。他把民族文化做到陶瓷里,把传统文化做到陶瓷里,也把现代文化做到陶瓷里。

文化村梦

《陶艺:玄》│许瑞峰

也许是想在陶艺家与企业家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许瑞峰开始做“陶瓷艺术园”的梦。建设一个融艺术陶瓷研发与创作、生产、展示与销售、文化艺术交流、体验旅游等功能与一体的“陶瓷艺术园”。他从北京请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帮他设计规划,设想把“陶瓷艺术园”建成德化陶瓷文化体验旅游的示范园区,瓷都德化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他的“陶瓷艺术园”之梦,一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许兴泰对中国陶瓷艺术的贡献,二是为了借助体验旅游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德化陶瓷文化,三是为了探索艺术陶瓷朝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途经,可以说这个梦是他一生最大、最重要的梦。

如今,许瑞峰以旺盛的创造力,在白瓷领域寻求新的超越。他在继承德化历代瓷塑技艺尤其家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致力于艺术创新与材质创新,在“瓷圣”何朝宗的写意概括与“山湖祖”许氏家传的精雕细琢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许氏瓷塑”艺术风格。

《宝石釉:美人瓶》│许瑞峰

《自在观音》I许瑞峰

《牧羊女》|许瑞峰

猜你喜欢
德化观音福建省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观音送子图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