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臻
【摘 要】新闻细节,是新闻作品中细腻精准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以及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也是多角度表现事物感性特征的最小的材料。在新闻报道中应用好细节,是新闻抢占媒体制高点的重要所在,更是增加新闻魅力的重要砝码。《新京报》记者在《夏俊峰下葬:三个悲剧家庭纠葛终结》报道中的细节运用成功刻画出人物的个性,使我们不得不再次考虑民众诉求、行政管理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与矛盾。
【关键词】新闻细节 真实性 生动 形象 新京报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有特点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因此,挖掘细节,也就成为一个记者本领的标志之一。”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细节的生命。新闻细节一定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记者胡编乱造出来的。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脚到现场”,必须亲眼所见,否则新闻细节必然由想象得来,这样的失实报道会导致作品丧失独有的魅力。
首先,获取新闻细节必须要深入采访并细致观察。试想,如果作者连一个新闻事件是怎么回事都不了解,那么很容易导致主题混乱,细节是用来说明、强化主题的。主题是“魂”,核心所在,主题混乱,细节自然是无用武之地了。记者只有清楚了解新闻事实,采访的问题才会有针对性才有可能细化。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要细致观察,善于捕捉行动,关注表情,倾听声音,洞察环境。
善于捕捉行动可以使新闻报道富有跳跃感,生动活泼。关注表情,可以比较准确地捕捉到采访对象当时的心理活动,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使新闻报道人性化,形象化。倾听声音,能感受到采访对象通过语音语调所传达出的情感,报道因为声音而富有生气,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而采访当时周遭的环境则为报道烘托了气氛,报道会更加打动人,为新闻魅力增加砝码。这要求记者由表及里地观察、记录,不放过和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关的“蛛丝马迹”,学会捕捉精彩的细节。记者在实践中要练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对信息保持敏感,全面仔细地捕捉新闻细节。
夏俊峰是沈阳一小商贩,2009年5月16日,夏俊峰和妻子在马路上摆摊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在勤务室接受处罚时,夏俊峰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用随身携带的切肠刀刺死城管队员两名,重伤一人。2013年9月25日被执行死刑,10月1日,夏俊峰出殡。《新京报》对此做了报道,报道第一段:“‘还有五分钟,旁边的计时人员不断提醒。窗口太小,家人的手不能一起伸过隔离网的小口,最后时刻,夏俊峰请求管教把扣在自己双肩的刑具卸掉,这样他可以更靠近窗口,母亲苏秀君得以抚摸几下他脸上的胡茬。”②母亲抚摸他脸上的胡渣这一细微的动作渲染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计时人员“还有五分钟”的提醒强调了夏俊峰离死亡越来越近。正是记者善于观察触动人心的细节,才使报道打动人心。
其次,采访完成后,记者要对内容进行梳理,回忆采访中采访对象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回忆事件发生的环境,有选择地描写新闻细节。新闻人物在接受采访中跟记者会有话语交流,会有动作手势,在写作过程中,记者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把关于采访对象的一切都呈现在作品中。此时,记者应挑选出和新闻报道主题相关的细节,这些细节要能展示出新闻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凸显人物性格无关的信息,记者应该大胆割舍。
记者观察和挖掘到的新闻细节必须符合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更生动地刻画出典型人物的与众不同,新闻作品才能有效地展示人物形象。“10月1日早上10点多,夏俊峰的骨灰盒被放入墓穴,阴了一上午的天空飘着细雨。上香的时候,张晶对着墓碑喊,‘老公,一路走好,咱谁也不恨,谁也不怨。”天空飘着雨本就悲凉,张晶对天的呼喊把一位弱势女子的无奈与认命描写得淋漓尽致。“晚上给儿子夏健强洗澡时,儿子跟张晶说,当天他背着书包上楼感觉书包轻了很多,‘是不是爸爸回家了,他在背后帮我扶着呢?爬到床上,强强问张晶,‘爸爸到床上了吗?爸爸回家后会在床上睡吗?张晶不知道怎么答,只能等儿子上床后自己流泪。”③这简短的对话透露着无限的凄凉。精选和简洁的表达可以凸显新闻报道中细节的运用效果,在新闻写作中,一定要挑选典型细节进行刻画,而不是“有闻必录”。
最后,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不能“合理想象”。“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有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④新闻写作中的细节包括一个表情、动作、一句话哪怕是一声叹息,但这些表现必须是真实的,是确有其事,客观存在的。细节应该是记者经过仔细观察得到的,而不是记者为了烘托作品内容而人为想象编纂的。
在新京报《夏俊峰下葬:三个悲剧家庭纠葛终结》的报道中,记者客观、中立地记叙了原告、被告双方的生活和观点,并没有因为社会给予夏俊峰“弱势群体”的称号,就偏袒他。也没有因为申向党是一个丧子的孤单老人,就想象和夸大他的困难。对于被杀城管的父亲申向党,记者运用了语言、动作及外貌描写。“失去儿子的几年,申向党每天五点起来去停车场收停车费;下午下班后再去倒垃圾。晚上九点,去马路边的车棚给人看车。一米六高,瘦得只有骨头的申向党说,每天把自己弄得很忙,是不想停下来,因为停下来会想儿子。‘上个月22号是他的生日,我去看他了。每次我都跟儿子说,儿子,爸现在自食其力,活得很好,你安息吧。”孤寂的身影,单薄的力量,一个瘦小的老头失去了至爱的儿子。记者用细致的笔触刻画出形单影只的老人,同时也借老人之口讲述了儿子的生活面貌和工作的心声,“他活着的时候,邻居有啥要帮忙的,他都当仁不让。在部队当兵的时候得过很多荣誉,早早当了班长,还入了党。当上城管,他跟我说,‘爸呀,你说我这工作又苦又累,天天撵小贩儿让别人埋怨,你说我图啥?”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可夏俊峰出于怎样的愤怒与无奈出此下策,张晶作为一个杀人犯的妻子为何引起社会同情发人深思,报道中典型的个性对话使我们不得不再次考虑民众诉求、行政管理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与矛盾。
有效应用细节,可以使新闻更具有阅读性,为新闻增加魅力。在一篇新闻报道中,细节的有效利用不但可以摆脱枯燥、呆板的八股文似的刻板报道,活跃新闻内容,还可以使文字“活”起来,使新闻中的人物形象或事件的表现更加生动、立体,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②③《夏俊峰下葬:三个悲剧家庭纠葛终结》[N].《新京报》,2013-102(A12)
④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