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欣赏,爸爸回家就上网。”最近网络上流传的这句俏皮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也引发了笔者对父亲参与家庭教学育儿作用的思考。父亲在科学的家庭育儿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对儿童进行教育互补,完善儿童的心智成长。
【关键词】父亲;科学育儿;正能量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中国的教育理念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对父母职分亦有明显的区分:男主外,女主内,父要严,母要慈。父亲的角色主要的供养者,教育者与惩戒 ;而母亲则主要是保姆,可以尽量呵护包容。简而言之,父亲的功能在理不在情,母亲则重情多于重理。
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带孩子理所当然是母亲的事。很多父亲忙于工作,认为挣钱养家是自己最大的功劳。笔者对身边的环境进行粗略的统计:孩子参加早教活动课,生病去医院,下楼玩耍等活动,三分之二参与者都是母亲。更别提吃饭,睡觉,洗澡等生活的琐事,几乎是母亲包办。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调查表明,孩子们在被问及“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选择父亲的只有约7%,而选择母亲的比例高达63%。“全国的多次调查也显示,孩子与母亲沟通的比例要高于父亲的20%以上。中国家庭教育正由传统的严父慈母向严母慈父转变,但更多的父亲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由母亲一手包办。”等等现象反映出当代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父教的缺失。
专家说,缺少父爱的孩子常出现许多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不稳定,常伴有忧郁、恐惧、紧张、焦虑;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女孩不自信,男孩少阳刚,而导致胆小、怯懦;三是极易与母亲闹僵,极易偏执任性;四是意志薄弱承受不了一点挫折;五是拙笨无能,生活上的事一窍不通。
以上种种现象都提醒我们:父亲在家庭科学育儿中对孩子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母亲难以比拟的。
二、儿童对父亲的需求
1.儿童的成长需要父亲
最新一项研究提示:在生命的第一年内就存在婴儿与父亲之间的大量的强烈的依恋。当父亲出现或在场时,孩子会注视着父亲,表现得很活跃,渴望被父亲拥抱。另一项调查表明,5个月经常与父亲接触的婴儿,比那些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他们不怕生,愿意让生人抱,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跟踪研究还发现,当孩子五岁时,受父亲照料的孩子长大后具有更强的同情心和社交能力。
2.孩子的发展离不开父亲
在家教中我们常发现:父亲比母亲更理解孩子,对孩子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实际,要求更严格,方法更适宜,更有利孩子的发展。这种从童年培养起来的毅力和耐性,成为巴甫洛夫在科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父亲参与育儿对儿童心智成长的作用
研究父职的世界权威Lamb(1987)指出,理想的父亲应兼具负责任、投入及可亲这三种特性。另一位专门研究父职的学者Canfield(1992)亦指出,成功爸爸的秘诀,在于愿意承担、认识孩子、态度贯彻、愿意供应及保护、爱护孩子的母亲、愿意与孩子沟通,及注重孩子灵性培养七方面。父亲参与育儿对儿童心智的成长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家庭教育互补
一般情况下,父亲在育儿方面都不如母亲般感性,父亲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可以让孩子有一个在家庭中比较敬畏的人。
2.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母亲的爱细腻、温柔,而父亲的爱表现为粗犷、豪放,两者爱的表达方式不同,给宝宝的感受也不同。他们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社会的情感财富。有了父爱的宝宝,可获得正常的全面的人格发展。
3.更有利于儿童成才
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教育专家们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
4.有利于儿童逻辑思维发展
有研究显示:父亲对宝宝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宝宝,数学成绩佳。父亲的说话方式虽然不能像母亲那样温柔和漂亮措辞,但能够让孩子体会到说话中更严密的逻辑性。
5.有利于性别健康发展
在和男孩子的交流中,爸爸的严格要求会使男孩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学会承担责任,男孩也会更好地从爸爸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日渐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6.使儿童更具有创造性
从教育方式上来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爸爸和孩子玩游戏时,大多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并以其固有的男性特征。
四、结语
科学育儿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好父亲也没有固定的样本。儿童是父母的爱情结晶。身心健康,伶俐长进的下一代是父母互相搭配,长期努力的成果。现代父亲应该要与妻子合作,以情以理教导儿童,在家庭科学育儿中发挥父亲的“正能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8-239
[2]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8
[3]刘贤臣,郭传琴,翟静等.儿童行为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5-47
[4]蔡敏.城市寄养儿童有隐忧[N].新华每日电讯,2009.08.24
作者简介:
胡蓉(1979.3~),女,江西宁都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