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三
当各种类型的年度汽车评奖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后,谁又敢保证那些摆在壁橱里的奖杯当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名副其实?这个问题,即使是国外经验丰富的汽车大拿们也解释不清楚。
2014年元旦前夕,跟一位在某车企公关部上班的老友L先生吃饭,席间他打趣道,每年年关都是自己最忙的时候,因为他们要像“快递员”一样跑到各处去领奖,而且还得准备随时接住现场主持人抖的那个包袱:“谈谈获奖感言吧”。
据说,有的畅销车动辄就会斩获近百个大奖,这在汽车圈并不新鲜。厂家其实还是很愿意看到自己的车型能被各大媒体列入获奖名单的,毕竟来自第三方的认可会不同程度地吸引公众注意力,而且即使影响力有限,也能摆在橱窗里提提神、撑撑场。对汽车媒体来说,年终大型评奖活动也能提升自己在业内和大众中的影响力,关键还能拉近与客户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汽车评奖的对象均集中在上市一年的新车型上,为了体现彼此的差异,各大媒体在评委阵容、网友参与及流程设置上做足了文章。新浪汽车近年的年度车型大奖就率先引入了微博网友投票、评委和网友场地实车测试等新环节,真可谓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可是,当各种类型的年度汽车评奖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后,谁又敢保证那些摆在壁橱里的奖杯当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名副其实?这个问题,即使是国外经验丰富的汽车大拿们也解释不清楚。
美国汽车专业网站Edmunds.com的主编斯科特·奥尔德姆曾这样形容他眼中的年度车评奖活动:“有时候,你可能提名了一款垃圾车,但是如果其他车型更垃圾,那你提名的这款车就会成为年度车。”
奥尔德姆所在的网站曾在2006年将庞迪亚克Solstice列入年度最有意义新车阵营中,但是四年后,这款明星车就走下了神坛,被列入年度100款最糟糕车型名单之列。
每年都在底特律车展会场重磅亮相的的“北美年度风云车”评选活动多年来因其权威性而在全球汽车行业享有盛誉。为了能够票选出真正意义上的年度好车,该评审委员会汇集了50位美国与加拿大的著名媒体人,他们先将17款入围轿车和7款入围卡车分类别减至3款,然后再次集中投票,选择最终的优胜者。评委投票的标准也非常全面,不仅包括车型设计、安全、燃油经济性、操控和舒适性,还要考虑车身质量、功能、创新精神、车主满意度、价格及内在价值等。
2011年1月,在以上严苛的测评标准下,通用雪佛兰Volt和福特Explorer最终胜出并引爆底特律车展。可是一年以后,这些车型就被负面新闻包围,雪佛兰Volt不仅因为价格高昂销量不如预期,而且还在美国联邦政府的碰撞测试中出现了电池组着火的现象。另一个主角福特Explorer也因为MyFord Touch触屏控制系统存在缺陷而广受车主诟病,福特随后不得不对MyFord Touch系统进行数次升级和改进。
同样的年度车折戟事件,知名杂志也难逃一劫。1983年,雷诺Alliance分别被美国著名汽车杂志Motor Trend和Car and Driver评选为“年度车型”和“十佳好车”,可是这款欧洲设计的小车实际上并不能满足美国消费者的用车需求,而且维修成本很高,所以在1987年就停产了。
Motor Trend的前主编托尼·斯旺后来无奈表示:“对于汽车杂志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往往不能预测一款新车型的耐久性及可靠性在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而这个问题对于新年过后即将入手新车的消费者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曾围绕新车可靠性这一问题采访过底特律汽车新闻协会主席米歇尔·克雷布斯,她本人凑巧也常年担任北美年度风云车的评审委员会委员,她对笔者提到了美国《消费者报告》的评测模式。
每到年末,当各大网站、杂志为自己的年度车项目大举造势时,低调的《消费者报告》只是按时出版自己的年度书刊——《消费者报告购买指南》。这本小册子的定价只有10美元,普通消费者只需在亚马逊上轻点鼠标,将其拖到自己的购物车里就能轻松获得。这本书很另类,你在其中几乎找不到任何产品推介图片,也看不到其他杂志上遍布的恭维之词,却能查到美国市场现有的超过1800个品牌产品的综合测评数据以及明确的购买建议。
在汽车版块,这本册子囊括了美国市场上在售的近300款车型的综合对比评定数据,每款车的实际路测表现、可靠性水准、安全性能、5年拥车成本和综合路况的燃油经济性都通过统一的评级符号一一呈现。
在预测新车型可靠性这一议题上,《消费者报告》其实采取了“最笨”的办法。他们会将每款车型近十年的可靠性水平进行系统评估,每款车型调查100名以上的车主,通过向他们调查过去一年中在发动机、传动系统、温控系统、刹车系统等17个关键系统中遇到哪些故障,然后给出车主未来某款车型的可靠性预测。
为了明确告诉车主哪些车可以买,哪些车不能买,《消费者报告》会在值得“推荐”的车型前打勾,条件是这些车型必须在路测中表现出色,可靠性在平均水平之上,而且在《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和《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安全测试中表现优秀。
克雷布斯说,虽然人们偶尔也会对《消费者报告》的评测方法有一些争议,但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很重视,一些车企甚至将正在开发和试验的车型放在《消费者报告》的车型测试设备上进行试验和检测。更为重要的是,很多美国消费者已经习惯将其每年出版的《购物指南》带回家来作为来年消费的重要参考。
“我们总是走得太快,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从2005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走过了长达5年的蜜月期,虽然随后进入低速稳定增长阶段,并迎来了限购潮和三包法规,但是消费者并没有因此成为上帝。汽车经销商和车企售后部门的展示柜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媒体与协会奖杯,但这并不能解决新车使用中的种种问题。
2014年快到了,希望某一天,中国的消费者也能买到中国版的《消费者报告购买指南》,而不是只能欣赏哪家汽车媒体年度车评比的大片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