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应棉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生物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进行分类以及其有效应用策略的探究,以达到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探讨;优化教学;应用策略
与老教材相比,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每一节的“问题探讨”栏目尤为出彩,安排在每节内容的起始位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图片、情境和讨论三部分组成。新课改中,以问题驱动课堂,以自主探究引导教学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和方式。而“问题探讨”栏目恰到好处地给了教师一个这样的平台和落脚点。笔者在此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作以下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具有酝酿情绪、组织教学的任务。教材中较多的“问题探讨”是对常见的生活现象进行描述讨论,通常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其可直接作为课堂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烘托课堂气氛。如必修1《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的“问题探讨”:
例: 衰老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衰老的人体通常表现出细胞数目减少,肌肉萎缩,行动迟缓等特征。讨论:
(1)人体的衰老还表现出哪些特征?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
(3)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应用策略:生活中随处可见老人。因此,我以“问题探讨”为依托,采用直接提问法导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我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有哪些衰老的特点,学生七嘴八舌地就将老人的衰老特征一一列出。在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顺势问出下一个难度稍大的问题“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如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用于悬念设置
教学模式多种多样,“问题学习模式”强调把学习置于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以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一种教学方法。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紧紧交织在一起,是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的良好素材,是使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以此类问题为契机,适当地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吊足胃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带着疑惑进入课堂学习,显然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必修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问题探讨”:
例: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事物,你随身尚存的一些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4Kg玉米。试讨论:哪种策略维持时间更长。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应用策略:由于问题具有选择性,学生争论异常激烈。而此时的我选择静听学生的讨论和判断。面对学生两方的选择结果,我不在第一时间给予定论,而是故作悬念地说到“预知正确答案,且听本节内容。”为了解决内心疑惑,学生只好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本节内容的每一个细节,在学习中等待着答案揭晓。在这样一个悬念的引领下,本节教学非常成功,其教学效果也异常显著。
三、巧避难问,用在教学反馈
由于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有限,有些“问题探讨”涉及的内容,学生并不熟悉,超出了他们的知识体系,若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讨论,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进入预备学习状态,反而会使他们失去信心。面对此类“问题探讨”,我们不妨换种形式,将其作为课后小结,既巩固知识,又联系实践,同时锻炼了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必修2《染色体变异》的“问题探讨”:
你知道无子西瓜是怎样形成的吗?甲同学认为是由于卵细胞没有受精;乙同学认为是因为受精卵没有正常发育。讨论:
你的推测是什么?
应用策略:无子西瓜技术离学生的生活偏远,其远超出了学生目前的能力范围。因此,本节内容的实际教学中,我巧妙避开“问题探讨”,待学完染色体数目变异之后,作为教学反馈,让学生结合练习,回过头来思考“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以此时的知识水平,学生略微思考,就能自己分析出答案。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逻辑推理,既锻炼了分析问题能力,又拉近了书本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从而达到以已知晓未知的目的。
四、转换形式,作为课后实践
与老教材,新教材更加科学合理,除了理论知识丰富、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外,它还加入了模型建构等栏目。在很多“问题探讨”中也融入了实践因素。面对具有一定实践性的“问题讨论”,若依然按照上述方法处理,显然会使课堂连贯性牵强,同时还使学生错失了动手实践的大好机会,如此以来,“问题探讨”多样性的设置就失去了意义。此时,我们不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做中学,效果更好。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探讨”:
在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讨论:
(1)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应用策略: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生物膜的功能特点。而教材内容的安排是本着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前节内容中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制作实践活动与本节生物膜理论学习相联系,若直接以“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显得突兀。因此,我的策略是在细胞膜知识的基础上直奔主题,进入学习,在学完了生物流动镶嵌模型之后,返回到“问题探讨”,让学生分组合作,课后实践,寻找到制作生物膜的最佳材料。学生的兴趣显然十分高昂,积极行动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生物膜的特点。
所谓“教无定法”,对于“问题探讨”的应用策略还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所使用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我们在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而是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郭刚.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7期
[2]张树虎.漫谈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问题探讨”的开发[J].中学生物教学,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