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晓 韩东 王卿峰 夏国庆 宋伟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王东晓 韩东 王卿峰 夏国庆 宋伟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观察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结果术后Class1为31例, Class2为8例, Class3为3例。随访3月, 极好33例, 好9例, 差0例, 死亡0例。患者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的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
动脉瘤;介入治疗;生存质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介入栓塞技术、材料的进步, 脑动脉瘤临床治疗越来越多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而对于复杂性动脉瘤治疗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效果不理想。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在已多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本研究对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2例颅内动脉瘤进行分析, 观察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
1. 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06年6月~2012年8月本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2例, 均行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其中男19例、女23例, 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7.2±5.7)岁。Hunt-Hess临床分级:I级6例, Ⅱ级15例, Ⅲ级17例, Ⅳ级4例。42例患者在进行栓塞治疗之前经64排CT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脑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17枚, 前交通动脉瘤14枚, 大脑前动脉动脉瘤6枚,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3枚, 前交通及后交通多发动脉瘤(6枚)2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6枚)3例。动脉瘤直径<6 mm 24个, 6~15 mm 22个。
1. 2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 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 评价动脉瘤部位、形状、大小、指向、测量动脉瘤大小、瘤颈情况及血流代偿情况, 观察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放置指引导管, 全身肝素化下将Prowier Seiect Pius输送微导管在微导丝配合下越过动脉瘤段血管, 以瘤颈为中心, 输送、调整Enterprise支架系统到位并固定。塑形微导管及微导丝, 导丝辅助下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内。将支架采用半释放技术逐渐释放, 支架释放的位置根据输送导管头端标志判断, 至动脉瘤颈附近后停止释放。支架保护下选择弹簧圈逐渐依次填塞动脉瘤, 直至瘤腔被致密填塞,再对支架完全释放。弹簧圈经血管造影复查证实位于动脉瘤腔内后, 将弹簧圈通过电解的方式释放;应依据栓塞前测得的动脉瘤瘤体及瘤颈的大小对弹簧圈(尤其是首枚弹簧圈)的直径大小、长度及形态进行选择, 直至完全致密填塞脑动脉瘤达;DSA瘤囊内造影经微导管确认。术毕导管鞘拔除, 股动脉使用血管封堵器闭合。
1. 3疗效评价 栓塞后即刻造影评价标准[1], Class1为栓塞完全(95%~100%), 经造影确认动脉瘤不显影;Class2为次全填塞(80%~95%), 仍见部分对比剂进入瘤体和(或)瘤颈;Class3为部分填塞(<80%), 大部瘤体显影。临床随访使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患者术后3个月的状况:(mRS:0~1)极好、(mRS:2)好、(mRS:3~4)差和(mRS:5)死亡。
1. 4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的评价 ①生存能力:进行评估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量表), 涉及患者生存能力的指标包含10项, 所有指标的总分满分为100分, 轻度障碍为基本可以生活自理以>60分表示;中度障碍为生活存在一定障碍以41~60分表示;重度障碍为存在重度依赖, 大部分或完全不能生活自理以≤40分表示。②生存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估, 共涉及对机体功能、精力、体力状况、总体健康、疼痛、社会功能、心理情况及机体角色等8个方面的评估, 分值越高, 则说明状况越好[3]。
1.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正态性检验, 正态分布数据用( x-±s)表示, 偏态分布数据经变量转换为正态再比较, 用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表示, 比较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成组设计。检验水准定为α=0.05,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疗效评价 术后Class1为31例, Class2为8例, Class3为3例。随访3月, 极好33例, 好9例, 差0例,死亡0例。
2. 2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术前、术后比较经比较,患者术后3月随访时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的评分均有明显升高,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表1 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术前、术后比较( x-±s)
脑动脉瘤为脑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男女比例女性略高, 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4岁。病因多为先天性畸形, 其次是感染和动脉硬化。诱发动脉瘤的重要因素可能是血流动力学中异常的切应力, 这也是在血管分叉处动脉瘤经常发生的原因。动脉瘤的位置最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内段, 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少见[4]。动脉瘤破裂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现。由于开颅手术创伤较大, 现在临床已多采用介入治疗动脉瘤。目前在欧洲的一些医疗中心, 约85%的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5]。
目前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的治疗机理已逐渐阐明[6],瘤腔内填塞进弹簧圈, 其内血流被阻滞, 血栓形成,进而机化、瘤颈处内膜化, 达到动脉瘤治愈。但是手术中注意, 操作过程要轻柔, 防止产生“疏忽前跃”现象, 以卸掉因所过弯曲较多而产生的张力, 要注意导丝、导管前进一段路程后轻轻回撤少许, 避免刺破动脉瘤。尽量做到致密填塞, 以免复发。可能栓塞完毕后有弹簧圈尾端残留在微导管内, 为避免弹簧圈逸出应在导丝辅助下退管, 退出微导管后应与退管前及栓塞术前造影复查对比。在宽颈动脉瘤栓塞过程中,易发生弹簧圈外溢及跑圈现象, 应用球囊保护, 可明显提高栓塞成功率, 降低复发率[7]。本研究显示, 术后Class1为31例, Class2为8例, Class3为3例。随访3月, 极好33例, 好9例, 差0例, 死亡0例。本组结果提示,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
现代治疗不仅要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更主要是增强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显示, 患者术后3月随访时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的评分均有明显升高,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 H, Gao BL, Fang C, et al. Angiographic flloup of cerebral neurysms treate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an an alysis of 62 cass with 173 aneurysms. Am J Neuroradiol, 2006, 27(2):1107-1112.
[2] 李敏, 王武, 李明华, 等. 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疗效.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5):356-361.
[3] 陈先平.高压氧治疗对脑动脉瘤术后患者生存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11):1350-1352.
[4] Hiro K, Shuichi T, Mika O, et al. Anatomic featurc8 predictive of complete aneurysm occlusion can be determ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digita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M NR Am J Neuroradiol, 2009, 23(7):1206-1213.
[5] 赵继宗. 微创神经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01-605.
[6] 刘建民. 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8, 7(1):1-3.
[7] 孙永全, 李彤, 王字, 等. 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球囊保护作用.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08, 15(4): 294-296.
R743.3
A
1674-9316(2014)01-0013-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1.009
454000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