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根热”,热了谁?

2014-02-14 09:40石破
南风窗 2014年1期
关键词:淮滨蒋氏祭祖

石破

“文革”期间,中国人曾有过将血缘与政治密切联系起来所导致的惨痛经历。如今,在中华姓氏祖根地的大省河南,正热情高涨地在血缘与文化及经济活动之间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

宗亲活动,背后都是钱?

蒋卫东一家住在村外,四周是庄稼地,门前一口池塘,有几只野鸭子起落戏水,一派田园风光。他家两栋草房,一间简陋院子,养一群鸡,家徒四壁。蒋卫东说,他们全家6口人,十来亩地,人均纯收入一年只有几千元。

在他家三四里以外,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的一片田野上,正在热热闹闹地建设蒋家祖庙。

不知从什么年代起,这里遗留下12个巨大的坟堆,当地人叫“冢子”。每个冢子比3间屋还大。据说冢子下面全是古墓,下雨的时候,村民可以拣到古钱币。冢子上面杂草丛生,有的还有几个小坟卧在上面,周围也有数量不等的杂姓小坟。

几年前,有人来宣布:其中一座最大的冢子,就是蒋氏始祖蒋伯龄的墓地。理所当然的,这里也就成了蒋氏的“祖根地”。消息传开,不断有蒋氏后人前来探访、祭祀。淮滨县政府大力支持,“蒋氏宗亲联谊会”随之成立,每年都有“蒋氏寻根祭祖文化活动”在这里开展,“始祖墓地”周围征地拆迁,清理了小坟,修建了围墙,并要建造祖庙,使始祖香火长久旺盛,为此,每年祭祖仪式上,蒋氏宗亲会领导都要呼吁与会成员们大力捐款,支援建设。

2013年4月18日,在淮滨县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蒋氏文化论坛”上,“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为蒋氏宗亲会颁发了牌匾,认定这里为蒋氏始祖地。次日,300多位蒋氏后人参加了“中华蒋氏始祖伯龄公”的公祭仪式,酒祭、茶祭、上高香,非常热闹。

但这些热闹场面,似乎与蒋卫东一家关系不大。淮滨当地蒋氏人口稀少,期思镇只有他一家姓蒋,但他们很穷。在去年的祭祖仪式上,他们借了500元钱捐建祖庙,跟一些蒋姓企业家上万、十几万元的捐款相比,显得分外寒酸,因此在香烟缭绕、鞭炮声声的祭祖现场,他们只能跟附近村民一样,在外围伸着脖子看热闹。有个别蒋氏宗亲怀疑他们是其他姓改过来的,这个说法让他们愤怒而无奈。

“有研究蒋氏文化的教授来我们家,没有进门。政府大概感觉影响不好—淮滨还有这么穷的蒋氏人家,给他们丢人,也不让外地蒋姓人跟我们打交道……我们只希望他们知道,蒋氏祖坟旁还有一家蒋姓后人。”蒋卫东说。

建造祖庙的资金筹措并不顺利,而当地政府几年见不到效益,也有些着急。好在蒋氏宗亲会领导和县政府经过几番摸索,找到了解决办法:在宗亲会之下,成立“中华蒋氏企业家协会”,将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的蒋姓商业人士笼络到一起,重点由他们开展活动。协会主要发起人之一、蒋氏集团(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政强先生在筹委会成立大会上表示:中华蒋氏企业家协会的会员之间将“各自的信息大家共享,平台和资源共用,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各自的实力相互依附,各自的力量相互扶持”,既“为各自企业的发展”,也“为祖根地的发展和繁荣”贡献“企业家们应该贡献的”、也只有他们才“有能力贡献的力量”(淮滨当地搞过“企业家联谊会”,5年没搞起来,原因是本地企业联系松散,实力不够等)。由于协会的成立目的之一是“帮助祖根地县委、县政府打造招商引资平台”,“没有祖根地的外姓企业家参加不圆满”,因此可以破例吸收祖根地的外姓企业家加入协会。

你的祖先在哪里?

在商业社会中,文化现象背后都有它的经济根源。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向大陆的沿海地区转移,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也率先返回到福建等地去寻根。中国的“寻根”热最早在福建等地出现。

姓氏是“宗族的基因符号”。海外华人的生存纽带,一靠同乡,二靠同宗,即同乡会和宗亲会,这两个组织是他们最亲近和最能依赖的,要靠它们在当地站住脚。所以,宗亲会在海外华人中非常兴盛。

其实,广东、福建、港澳台,以及华人集中的东南亚,好多华人的祖根都在河南。河南省社科院按地方志考证,发现中国前100大姓里,竟有78个起源于河南,其中前五大姓中的李、张、陈均源于河南,王姓和刘姓最早的一支也是在河南形成。

离祖根地越远,对祖根的思念意识越强。随着产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进程,海外华人华侨“寻根”的热潮与大陆招商引资的需求迅速地融合到了一起。

“寻根”与经济发展一结合,各地都想打这个名片,对祖根地的争议随之出现。原因之一:古代的地名是跟着人走的,不像现在,地名是固定的,人是活动的。比如“郑”姓原来在陕西,东周时郑武公迁到河南,“郑”姓随之来到河南。“吕”姓原来在南阳,后来到了新蔡。加上古代每个姓是一个“国”,现在以市、县划分行政区域,所以对姓氏祖根地的争议纷起不断。

为避免“寻根”活动中不愉快的冲突,河南省政府成立了“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隶属省社科院。“我们的认定主要针对有争议的姓的祖根地,”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赵保佑说,“认定的理由是根据史料,某个姓氏有很多来源的,我们就列清楚,拿不准的我们也不轻易认定。学术研究不是行政命令,只要你能说服宗亲就行。”

早期,地方政府还比较重视“文化搭台”活动中的“经济唱戏”,现在基本不提“经济唱戏”了。通过参加祭祖活动,很多海内外富商主动前来,对当地政府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至于人家能不能投资是另外一回事。况且祭祖活动也带动了当地的住宿、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在重新拣起传统的过程中,寻根和宗亲活动有功利性目的也是正常的,”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说,“整个国家不都在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吗?这些活动如果没有功利目的,就与社会格格不入了。”endprint

张新斌兼任“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执行主任。认定蒋伯龄墓在淮滨,就是在他们主导下做的。张新斌说:“我们的认定接近历史可能性,有科学成分,但更多的是文化。”

并不是所有姓氏的后人都喜欢他们的认定。某个姓氏的祖先可能不止一个人,但人们一般都刻意地确定某一个祖先:这个人要在历史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较大社会贡献、形象必须正面—他不可能是个农民,更不可能是奴隶。张新斌和同事们的某些研究成果,被一些宗族后人认为对祖先的身份矮化了,“你让他的祖先还原了真相,还原的同时也意味着矮化,所以他就不好接受了。我们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也不一定非得让他家族去认同。”张新斌说。

“老瓶装新酒”

在距河南淮滨“蒋氏祖根地”1500多里开外,山东济南郊区唐王镇的一个村子里,蒋氏村民们正在复建一座古老的蒋氏祠堂,领头的是“蒋氏宗亲会”山东分会的联络人蒋忠利。蒋忠利30多岁,在济南做医疗器械生意,大概做得不错,就想通过恢复祠堂,来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

除了修缮祠堂外,蒋忠利还在一个早已拆除了的“贞节牌坊”所在地,立上一块新碑以纪之,名为“清代御赐贞节牌坊遗址”。石碑的背面有碑文“历城县志·列女传”,大意是:清代本村的蒋加福,娶妻曹氏。曹氏28岁时,夫亡,她独自抚养幼子,守寡59年,儿子长大后娶了媳妇,媳妇又给她生了孙子,孙子又给她娶了孙媳妇。不幸的是,孙子也早夭亡,曹氏的孙媳妇李氏,夫亡后守节35年。朝廷遂为曹氏与李氏祖姑二人共建一坊,“乡里荣之”。

村里对他们修复祠堂顾虑,怕他们“搞政治”。蒋忠利跟村委会领导说:这只是发扬传统文化,目的是带动本村经济发展。蒋忠利准备注册一个公司,搞经济合作社。此前村里搞了两次合作社,都没弄成。蒋忠利说,我们打算先以蒋姓村民合作为平台,以后旁姓也可以加入进来,以股份合作形式,为农民争取利益。

唐王镇的大白菜非常有名,据说“能吃出水果的味道”。蒋忠利踌躇满志地说:“以后,我们这里就有‘蒋氏大白菜了!”

寻根祭祖热,既是向古风旧俗方向的一次摇摆,又是结合着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商人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意图,是“用老瓶装新酒”。因此,要先把“老瓶子”从古墓里刨出来,清扫干净,贴上堂皇的商标,才能装上“新酒”,创造出价值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淮滨蒋氏祭祖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CLOSE TOHEAVEN
淮河上游拟建水库洪水调度方式与防洪库容优化研究
洪洞祭祖
试论淮滨沙冢遗址M1的性质与年代
祭祖
清女诗人庄盘珠外家蒋氏家族考
是“蒋氏日历”,还是《蒋氏日历》?〔*〕——读两《唐书·蒋传》拾零
从《诗经》祭祖诗看“周德”的建构
淮滨—固始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场地评估项目通过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