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号 杂文家
十余年来,当我轻点鼠标用“伊妹儿”给远方的友人发邮件,无需付邮资传文稿,发照片;用“百度”搜查资料;尔后用QQ同远在美国读研的孙女儿作视频对话,不担心时间长短、计费多少,只尽情享受由网络带来的“天涯咫尺”的天伦之乐……我不能不为网络发明者的神奇与大度而惊叹感动,把它称为给“地球村”全体村民送上的一份厚礼,是毫不为过的。
2013年,一个陌生的名词“MOOC”—中文译作“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新客,又来到了我们中间。由国际性学习社区创造出来、将顶尖大学拥有的前沿性教育资源,集合于互联网的平台上,施行一种全新的免费授课方式,经过2011~2012年的海外预热,迅猛而火热地成为中国高知人群的热门。免费上世界最好大学、最好老师的最好课程,视频讲解,讨论区、作业和论文,一应俱有。横跨IT与教育界的“革命性事件”,着力于拉平全球教育资源,实施平等教育,让大学内容和所有愿意学习者联在一起,以此作为社会使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经2000年而在现代化的虚拟世界里光芒闪烁!在教育同医疗一样不断为国人诟病、行政化压倒专业化的当下,“MOOC”的莅临既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
我不禁想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科学是社会的助推器,科学家的研发成果是惠及全民的善举,是无疆大爱的播撒。它突破时空、疆域、民族、人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各种壁障而人所共享,也蕴含着“世界大同”的元素因子,价值抹煞不了甚至无可限量。大规模的“网络公开课”的兴起,预示着一个教育新时代的肇始。
大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亲切。受惠者感受着,也必然将广泛传递着,泛漫着。其社会传导力、道德感召力、文明征服力不可低估。大爱必然无疆,无疆方成大爱。贫家学子也能踏入学府之门,普通高校的青年有缘面对面聆听名师的教诲,这是怎样的一种大爱教育。在它的面前,那些“教育产业化”、“学术造假”,“圈地运动”、“建豪华校园”等等,是何等渺小猥琐;那些吮吸青年学生的血以自肥的“招生办”主任者流,又何其丑陋与卑污。
《南风窗》的年度评选是独具慧眼的。不论是用生命守护孩子坚守人性本质的长者,还是还原革命的历史根脉、寻找历史本质真实的史家;是规划未来乡村“把乡村建设成真正的乡村”的中国乡建院,还是用生命构筑护卫幼女防线的白衣天使;是殉职一线的县官,还是宁舍百万年薪也要服务“边缘”学生的校长,还是维护法律尊严跨界联手平冤的卫士……都是大爱的践行者,普惠的播撒者。大爱方式多样,普惠渠道多元。博爱天下、慈航普渡、尊道贵德彼此是相通的。回归善的教育、善的人性、善的政治、善的法律,回归常识,回归本质,就是大爱、普惠的要义。
评定是价值观的宣示,是信则的推崇。与其成天大话连篇,口水四溅,意识形态烙印,四处乱盖,真还不如埋头做惠人惠己有大爱大德的切切实实的工作。
封建社会以土地产权的多寡划分出地主和佃农,凭借着政治权力的介入将人们分成三六九等,尊卑明晰。社会的进步便是要打破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于是革命、改革,破旧立新。但现实的遗憾是,以权力、金钱等因素为“参照”,社会又陷入新的等级固化中,精英和草根,土豪与屌丝,泾渭分明而不能丝毫撼动。如果说,天然的出身差别无可避免,那么制度所造成的机会不均等,权利不公平,阶层不流动就必须努力打破—个人出身不应该决定其命运,而社会也唯其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其长久的发展。
—汪建君(读第26期《好运气不能独占》)
“阅读是纯个人的事,非常自觉的事。”阅读本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在阅读中心灵能够自由驰骋在各种时空、各个国度,在书本中寻得心灵的共鸣或是思想的碰撞,从而引发对时代、对人生的思考。但是现在真正沉醉在阅读中的人却不多,过度重视物质生活而看不起精神生活,只从网络上读取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只停留在获取信息没有引发思考,心态浮躁,难以静下心慢慢读一本书。如今很多书本,过分重视实用主义,过分强调阅读效果,如 “3个月练成××”,“10天可以当××”。阅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精神独立自由的享受过程。
—林泽婷(读第26期《阅读的真相与危机》)
如果不是近年来频发的幼女被性侵事件发生,女童保护问题甚至都达不到现在这样被关注的程度,毕竟像王行娟有经历且有前瞻性思考的人是少数。笔者认为作为幼女所处时间最长的家庭和学校,父母和老师更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更应承担起传授孩子自我保护意识、防止性侵的职责。不仅需要这两类人群教育观念的更新,用科学且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更需要国家从法律、法规上完善立法,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让幼女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杨柳(读第26期《王行娟:为保护幼女构筑防线》)
2013年度“回归善的本质”的创意,用8个不同类型人物的典型事迹,一目了然的标题、简短的颁奖词、高度概括的内容,介绍了这些奋战在一线各界精英的顽强拼搏精神,直接启迪着我们的心灵。不管是谁,工作在基层,只要勤勤恳恳,想事干事干成事,就是最大的快乐;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岗位中,才能在默默无闻的平凡事业里有所建树,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去奉献一份接地气的爱心,那才是最值得回味的,也是《南风窗》倡导的精神!
—魏文祥(读第26期封面报道《善的回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