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者良
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富有个性地写,写出生命的真实。
原生态习作是什么?其实习作就是有发现的时候,需要分享;有建议的时候,需要表述;有苦闷的时候,需要倾吐……这一切如果都用笔记录下来,就是原生态下的作文。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是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学生且挥之不去的烦恼。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老师出了作文题目后,学生绞尽脑汁,咬破笔杆也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现象。如何让学生的习作变成“喜作”呢?我近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倡导原生态的作文,主张“悦读”“喜作”:采用漂流日记形式,为学生架起“喜作”的桥梁;将教学目标多维化,拓展学生的“喜作”空间;引导学生捕捉精彩生活瞬间,激活学生“喜作”的灵感;保持学生习作的原生态,促进学生“喜作”。
一、 漂流日记,架设学生“喜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日记。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但是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发现,而更多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及发生的事情往往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我发现,学生写日记始终摆脱不了那些传统的、老套的风格,甚至发展到有一种完成任务似的痕迹,而写日记的优点也随着学生这种完成任务的心理逐渐褪色了。那么,如何使小学生的日记常写常新、兴趣不减呢?我尝试让学生写漂流日记,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为自己的生活留下一些痕迹,为学生的“喜作”架设了一座通往彼岸的桥梁。
1.富于变化,兴趣先行
为了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我改变过去日记的固定模式,在班级里开展“漂流”日记竞赛活动,将班级40多名同学组成“胜利队”“超人队”“优秀队”等10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写日记,并在日记的首页写清楚“漂流日记”的要求及奖励办法:①每个小组由四位同学组成,推荐一位组长,每天按照小组的顺序轮到一位同学写日记,达到100字以上(上不封顶),得一颗星星;在写日记之前,必须先阅读别人写的日记,如果能给别人改正错别字、病句或者是提出建议的加一颗星星。②一周之内小组成员都能完成任务且总数达四颗“星星”,即可每人奖励一个“月亮”,有一个人没完成或者不认真的,这个组就得不到“月亮”,累计得到四个“月亮”者,就能得到一个金光闪闪的“太阳”(一个太阳可以换取两张金卡)和我赠送的神秘小礼物一份。③每周对各个学习小组的日记进行一次评比和奖励,一个月进行一次综合评比,一学期进行一次总评,优秀日记推荐到各类刊物发表等。
一开始,学生对这种写日记的形式感到非常新鲜,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凡是轮到写“漂流”日记的同学都非常主动,学习组长更加负责任,一两周的时间,学生就写出了许多令我意想不到的优秀文章——
王贤超同学写《漂流日记真新鲜》:
昨天晚上,于老师给我们组长发了一个本子,于老师给这个本子起了个名字,叫“漂流日记”。
我们一听到这个名字,觉得很奇怪。有人问:为什么叫漂流日记呢?于老师告诉大家:“这个漂流日记就是每一天写一篇日记或作文,第一天由小组长写,接着四人小组轮着写……”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个日记是在小组内漂流的日记本啊!还真有点新鲜呢!
“漂流日记”让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在写日记之前去读一读前面同学写的日记。阅读别人的日记,以自己的眼光和水平去审视别人的作文,往往会有一种新的发现和新的超越,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日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交流;整个班级同学的日记在每周末评讲时再进行交流和评比,又是一次更好的交流和展示。学生在写日记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会了沟通。
当别人读着自己的日记时,自己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当自己给别人的日记写评语时,更会有当小老师的成功之感,习作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2.目标导向,不断激励
作为教师,我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日记而写日记,而是最终希望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写日记,从而会写、善写作文,能够“喜作”。但是学生有时写日记也只是一时的热情。一个月以后,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没有以前高了,有的学生不知写什么好,就将以前写过的日记或作文抄上去以应付我的检查,我发现了这个苗头,马上采取措施:只要哪个小组的漂流日记的内容是写身边的事或班级、学校的事情,我就在班级给予大力的表扬和奖励。这样一来,学生也渐渐地聪明起来——“投我所好”,不再抄袭以前的作文了,而是在小组内相互提醒,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为的是能够得到我的奖赏。这样,学生就慢慢地学会了主动去发现身边的事情,并把这些表达出来,写作题材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的日记渐渐多起来,如:《发奖品》《当一天的“阳光志愿者”》《轻松周末真轻松》《第一次参加大队委竞选》《今天我被表扬了》《漂亮的密码本》《牙痛》《第一次看露天电影》《同学过生日》《中秋节》……
其次,学生每次上交的“漂流日记”,我都能及时批阅,尽量少改,尽量多发现日记中的闪光点。对写得多的以及写得好的这两类学生予以大力表扬,并定期发表他们的作品(将文章打印张贴在教室的墙上),或是在班级里定期开展优秀漂流日记展览。每次展出和表扬的人数都不少于全班人数的60%;同时,在连续的几次日记表扬中,能让每个学生至少被表扬一次。大力度的表扬如同一剂兴奋剂,让学生开始“舍命”写日记,原本不爱写的也渐渐主动起来,生怕落后于别的小组。
另外,每一次表扬都要“赞之有理”,不能泛泛而谈,不开“空头支票”;每一次表扬都在为下一次的日记指明方向。如:
林再格《发奖品》:endprint
……于老师微笑着摆了一下手势,让我们停下来,顺手拍拍桌上的“漂流日记”本对大家说:“昨天老师读了同学们的日记,写得好的我要发奖品。”咦!写“漂流日记”还能拿奖品,这倒是一件新鲜事儿。接着,于老师拿出了一袋糖和一本“漂流日记”说:“‘龙凤队林再格、黄超枫上台领奖!”真是歪打正着,正好第一个叫到我,于是我高兴地领到了一块糖……接着,于老师又报了其他小组获奖的同学。
【点评:生活中处处有可写之事,你是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就是写好日记的敲门砖。】
日记贵在自然,学生们在记日记时,我没有刻意地让学生注意文笔,也没有过于注重用词造句。学生的日记完全是一种“原生态”的“喜作”,天然的流露是日记的一大特色。日记是自由自在的,充满乐趣和真实感的,同时也使他们学会真实地写作,并尽可能持久地保存一颗纯真的心灵。
3.承载快乐,学会积累
以“漂流”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写日记,记录生活中、身边的一点一滴,不仅从表面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常见的日记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承载着学生习作的快乐,让学生在日记中学会交流、学会积累。
通过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我能写好”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关注着每个学生的生活、思想。利用交流,帮助每个学生掌握通畅地叙述的能力,使他们彼此更了解、更亲近。利用交流,我们可以在班级里营造一种因为真实而感动、而欢乐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得到的就不只是写好日记的本领了,更多的是享受写日记的快乐,这才是真正原生态下的“喜作”。
“漂流”日记,承载的是学生心中的快乐、是知识、是享受,更是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和智慧。
二、多维目标,拓展学生“喜作”的空间
长期以来,命题作文一直是最为传统、最为重要的训练方式。目前,我国小学作文命题与以前相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看图写话、看图作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自由命题作文等命题方式被广泛采用,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继承 超越 创新》一文中,关于“怎样正确认识命题作文和放胆文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观点:首先,学生可以写自己喜欢写的事情。各年级都应该这样考虑,如果学生写不出来,就再给他一个命题,提供一个思路,或者干脆由学生自己命题,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写自己想写并愿写的事情,从而达到理想的习作状态——为了交流而表达。其次,不要把教材中的作文题太当一回事,很多作文题其实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可以自己命题。
小学作文训练中也有部分语文教师布置作文题目之后,忽视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作文命题空泛笼统,甚至只有字数要求和提交作业的时间要求。这样的作文命题,怎么可能引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更不用说教会孩子写作了。很明显,命题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孩子对习作的态度以及完成习作的质量,理应成为习作训练的焦点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明确指出:“观察周围世界,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思考就会发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笼统而难度大”并不是全命题作文形式本身的问题,而是命题内容的问题。命题的内容如果太狭窄,就会限制学生的习作思路,无形中增加了习作的难度。如果将命题的内容宽泛一些,选材的要求更广阔一些,学生自然而然就思路开阔了。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一单元习作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和思考:
目标: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
要求:写之前要想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希望通过你的习作,使读者能够想象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做法:组织学生写学校角落的菜园(美丽的菜园、不起眼的菜园)。
习作的多维目标分解:①我跟老师学种菜;②种菜的快乐;③我认识的几种菜;④观察一种蔬菜的生长过程;⑤给菜捉虫子;⑥除草(拔草);⑦我会做的一道菜……
《菜园里的辣椒》(林渝峰):
学校西北角的菜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辣椒。那块地大约有我家的小房间一样大,里面有五彩椒、朝天椒和青椒三个品种。我最感兴趣的是五彩椒,因为我以前都没见过,对它一点也不了解,感到很好奇。我站在旁边看,它好像一颗圣诞树, 小树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辣椒,有红的、青的、黄的、紫的、百合色的……数不胜数,好看极了。一个个小辣椒好像一个个小彩灯,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通了电似的闪闪发亮,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我感到很奇怪:同一株小苗上为什么会长出那么多不同颜色的辣椒呢?我想去网上查查资料。
再看看那朝天椒,它们的尾巴都翘到天上啦,原来它是世界上第二辣的辣椒。我摘了一个,对吴中凯说:“你敢吃朝天椒吗?”说是迟那时快,吴中凯马上把朝天椒塞进我的嘴巴里,顿时我辣得嘴巴都红了,在那里跑来跑去。
青椒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菜场里、园子里都可以栽几棵。小的青椒不怎么引人注目,引人注目的是长大了的青椒,它皮厚厚的,一点儿也不辣,我家的后院就有。
辣椒的品种可真多,我很喜欢辣椒。
捉青虫(何东展):
今天下午,我和东霖为了保护青菜的生长,一起到学校的菜园里捉青虫。
走进菜园,我蹲下身子,把菜叶一片片翻过来找了好一会儿,连一条小虫也没找到。于老师在一旁看到后说:“光翻菜叶不行,把菜心扒开看看。”听了老师的话,我轻轻地扒开菜叶,仔细查看菜心,终于找到了一条青虫。“我找到了!在菜心里!”我大叫着。接着,我马上伸手去捉,谁知手刚碰到它,它就蜷缩了起来,把我吓了一大跳,它会咬人吗?我转念一想:就是这坏家伙,专偷吃我们的青菜,多可恶啊!我一定要消灭它!我把它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又用脚一碾,立刻结果了它的性命。endprint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劳动,我们把菜园里的青虫消灭完了。
虽然这次的习作没有直接命题,但要求太宽泛,学生也无从落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胡适先生在《中学国文的教授》中提出好题应当符合的三个特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引领学生搜集材料;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认为:好的命题应能为孩子提供宽广的写作切入角度、丰富的叙述内容,能给孩子神经的触动、情绪的挑逗和感情的诱导,而不能使命题成为孩子的敌人,让孩子感到无从下手。两位学者跨越时空的言论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优秀命题的本质特征也在两个观点的交汇后浮出水面:第一,命题本身应具有鲜活的生命体征,能够在瞬间激发写作者的兴趣;第二,命题所界定的写作范围应该广泛,更大众化,能和大多数孩子的生活、思想接轨;第三,命题要具备适中的难易程度,有“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促进作用,不会给写作者造成精神负担。
这样尝试着将习作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从多个维度去解决问题。从大的角度看,有感受与观察;从小的角度看,涉及自己和同学在种菜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样的作文训练,能够让孩子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生活。同时,将大题目进行分解后,也给了学生巨大的选择余地,学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不同情况。在这次作文训练中在意的不是学生写作的结果,而是学生写作的过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实践了、体验了、思考了、感受了。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每天写一段文字”,作文在一周内完成。“片段训练”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而且能够在作文训练中使学生自然学会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些相关的小问题逐一加以解决。这样的分解,实质上仍是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维度分解作文教学目标,既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又拓展了学生“喜作”的空间,可谓一举两得。
三、精彩瞬间,激活学生“喜作”的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习作目标中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说:“生活中不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感到习作是件头疼的事,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去撷取素材、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不懂得如何从实践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琼浆。俗话说,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素材库”,也是“知识库”,还是作文材料的源泉。不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活动,不论是学习、休息,还是逛街、旅游观光、社会实践、社区活动,都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学会运用自己各种感官去观察生活,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1.共同寻找,学会观察
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是一回事,会不会观察、会不会捕捉又是一回事,这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观察的本领。观察的本领要靠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一起寻找习作素材,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素材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提醒我们:“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生活中不曾经过的事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我们可以从学校生活切入,引导学生去观察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学校每周开展的活动、班级里的突发事情、寝室里发生的事情、同学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的事情……一开始,学生总感觉没什么内容可写,到了周末,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梳理、讨论、搜集本周的写作素材,并且针对每一个素材进一步讨论习作的思路、习作的重点等。如第一周:①开学第一天,我……(很开心、激动、哭了)(习作思路:开心、激动的原因、经过、结果;习作重点:心情的变化);②又发新书了(思路:搬书——发书——包书皮——读新书;重点:包书皮、读新书);③自己选同桌(思路:选同桌前——选同桌时——选同桌后;重点:选同桌时的心理变化)、我的新同桌(思路:外貌——性格——爱好——有关趣事等);④我们的新教室(重点:“新”在哪儿——教室布置、桌椅、物品、电教设备等);⑤班里转来新同学;⑥大扫除、优秀暑(寒)假作业评比……
到了第二周,我就逐步放手,主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讨论、去交流,由扶到放,逐步过渡,不再写出思路和重点,只是让学生在班级说一说。如第二周习作素材:①出黑板报;②班级获得流动红旗;③我受到表扬了;④第一次发表文章;⑤教师节、做贺卡;⑥特别的升旗仪式……
到了后来,我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出一块专栏——“习作素材库”,这个专栏对每个同学开放,任何一个人只要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习作素材都可以写在专栏里与大家共享,写一个素材就会奖励一张阳光卡,如果能写出习作的思路和重点则双倍奖励。一个小小的举动,没想到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都争着去发现、去书写。至此,这样的事情我就不用去费心了。如第三周:①过中秋节、做月饼;②一节( )课;③发新校服;④我的新手机;⑤我当上班长(值日岗、组长、学习委员……);⑥今天我减免作业了;⑦《感冒,我想对你说》。第四周:①我的“生态瓶”;②漫长的一周;③台风来了;④去一中食堂吃饭;⑤听礼仪讲座,我懂得了……⑥期待着国庆;⑦卫生大扫除……这样几周下来,学生慢慢地就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和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
2.捕捉瞬间,激活灵感
班级里时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学生都是当事人,在事情中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老师能及时捕捉这样的精彩瞬间,激活学生的习作灵感,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即时记录,就会写出妙趣横生、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文章。
本学期开学初刚接手一个班,我还没来得及向原来的任课教师询问了解班级的情况,数学周老师就主动向我介绍个别特殊学生的情况。其中最有特点(个性)的要数小东,脾气比较倔强,一发脾气就会到处乱跑……
了解了这一重要信息后,我特别关注小东,其实这个孩子从外表上看是挺老实、挺文静的。第一周平安无事,第二周周一至周四依然安然无恙。正当我放松对他的警惕时,事情发生了——endprint
周五上午第三节音乐课上,小东拉小园的辫子,小园告诉了音乐罗老师,罗老师就批评了他。可过了没几分钟,他又去拉人家的辫子,这次小园忍无可忍,打了他几下,罗老师也让小东下课留下来。可是,等到下课铃声一响,小东就箭一般地冲了出去。同学们都知道他会乱跑,就这样,一场有趣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又一次上演了。
一部分同学去追小东,一部分同学来找我,向我汇报了情况。这时,罗老师也来了,我马上和罗老师一起跟着学生去寻找小东。在路上正好碰到高策同学“光荣负伤”,腿都摔破了,我立即安排人带他去医务室包扎。我们又去追赶小东,来到了7号宿舍楼,这幢楼好像迷宫一样,似乎是专门用来捉迷藏的。我只好随着学生乱跑,终于在东边楼梯口碰到了巧勇和哲瑜等同学拉住了小东,他还拼命挣扎着往楼上跑。我大吼一声,一个箭步跑到他跟前,他一下子怔住了。
后来我和罗老师一起做工作,将他带到餐厅吃饭。我边吃饭边思考,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呢?午饭后,我在班级召开了班会,一分为二地分析了这次“风波”的原因:“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看似坏事,却也有好的一面。今天小东和小园为我们上演了一出戏,首先感谢小东带领那么多同学做了“捉迷藏”的游戏,与同学们在校园内锻炼跑步,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这是好事情。但并不是说小东就没有错误……”我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如果把今天的事情写下来,好写吗?应该取个什么题目好呢?”这下学生可来劲了,纷纷举手抢着说,题目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有趣的“赛跑”》《又一次“捉迷藏”》《痛并快乐着》《我当了一小的“保镖”》……同学们马上拿出笔写起了作文。请看——
《又一次“捉迷藏”》(励雯洁):
同学们继续向前面几幢楼搜查,突然,不知谁大声叫着:“他在那儿呢!”余佳栋听了飞也似的跑过去,这时小东已经跑到七号楼了。许哲瑜回过头来对我们女生说:“你们去吃午饭吧!这儿交给我们了。”于是一部分同学就往食堂走去。可是我很好奇,就一直跟在他们后面。突然,小东冲了过来又来一个急转弯,正在追小东的许哲瑜来不及转弯把小个子的高策撞了个“大马趴”,左腿连裤子都摔破了,膝盖擦伤了一大块皮,流了不少血,但高策这一次不仅没有哭,连一句怨言也没有。
【点评:“小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淘气的孩子往往又能给平静的生活增添几分乐趣。这篇文章小作者把自己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写得有条不紊,详写了“捉迷藏”的经过,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得非常细致,结尾以胜利而告终,大家心情依然是那么的好。】
我想:老师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诸如此类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有其坏的一面,也必有其好的一面。作为老师如果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把这些习作素材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这恐怕对于这出戏的“主角”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和教育的过程,而对其他同学来说,也应该是一次极好的训练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辨别能力的机会。
我觉得让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比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更重要。学生在记录精彩生活的同时,也同样会受到教育。
离开生活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生活是无比广阔的,学生身边的习作素材很多,只要老师细心引导、用心设计,创新做法,学生便能从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学生习作的灵感就会被激活,习作就自然会变成“喜作”。
教育家巴士卡里亚曾说过:“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可以这样说,有了写作的自由,才有写作的可能,也才能写出个性化的作品。聂闻老师说过:好作文是“写”出来的。学生只有走进生活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就会有独特的体验,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才会拥有一篇篇成功的作文。“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尊敬,当然也有批判;有现实描绘,当然也可异想天开……大凡世间可见之物、可造之物,皆可入文,诉真心,抒真情,保持生活的“原生态”,文章自然天成,别具风格。习作,就要不依规矩,自成方圆,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述,不要为所谓的方法指导、所谓的格式困惑,只要展示你自己眼中的世界、你心中的世界就成了。只有保持习作的原生状态,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喜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