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
曾经有学生问笔者:“老师,为什么书上的知识我都背熟了,但是一到做题的时候,我的选择题还会错很多呢?”这是因为在课改新形势下,历史选择题的命题形式发生了变化。试题的题干和题肢不再直接来源于课本,而是由命题人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后再呈现给大家。面对新的材料,同学们往往在解题时产生了强烈的畏惧感,甚至感到无从下手,于是随意选择,错误率当然就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具体例子,向大家介绍三种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方法。
一、利用历史阶段特征
例1 下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这里“部分经济数据”指“产品平均年出口值”和“年出港船舶吨位”两项,审题时特别要关注图下方的时间,数据变化的时间是从1841年到1870年间,而这个时间段正好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期间。再看四个选项,A选项中奴隶贸易的兴起,不属于这一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奴隶贸易兴起于15世纪,终结于19世纪,是英国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A项排除;C选项内燃机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题干中显示的时间段之外,排除;D项垄断组织的形成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同上理由被排除;B选项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正好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它符合英国两次工业革命间的历史阶段特征。
答案 B
点拨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时间”,明确历史阶段特征。就本题而言,“关键时间”是1841年和1870年,前者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后者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那么本题所考察内容的发生时间就定格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之间,接着将题肢中符合这一历史时期的选项选出即可。同学们在学习必修二经济史专题时,应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明确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时期:从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时期(15世纪~17世纪)——资本主义早期原始积累时期(17世纪~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罗斯福新政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罗斯福新政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1973年后,世界经济呈现两大特征,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不断加强。从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高度来审题解题,可以事半功倍,不会因为题干中出现全新的名词概念而感到茫然无措。
例2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解析 本题题干反映了北宋时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宰相的情况,从“单元主题”角度来思考,与本题相关的“主题”是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这项贯穿于我国封建王朝发展始终的政治制度隐藏着两对矛盾,一是君相矛盾,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这项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显然,通过审题,本题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君相权力的变化,与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变化无关。再回归到题干,北宋御史从很少弹劾宰相,到与宰相“交战于廷”,说明宰相的权威遭到了挑战,宰相受到较大制约,权力削弱。A选项侧重于相位之争,与题干表达的意思不符,排除;B选项本身是错误项,可以举一反例,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故排除;D选项与题意不符,题目没有谈论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大小的比较,也就无法得知二者间权力是否“基本对等”,排除。
答案 C
点拨 明确“单元主题”,把握历史阶段特征。若能在审题过程中,判断出与该题相关的单元主题是什么,然后再联系单元主题所反映出来的历史阶段特征帮助判断,便能准确而快速地锁定正确项,排除题肢中具有较大迷惑性的干扰项了。就本题而言,与本题相关的单元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在这一主题下,课本中讲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即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及其特点,以及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即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等)及其特点的相关内容。通过明确“单元主题”,我们能牢牢掌握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
解答该题时,我们脑海中能快速反应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增强。这样,在审题过程中,我们便能基本上锁定答案了。明确课本中每一单元的主题,也是帮助我们梳理单元主干知识的好方法。单元主题就像大树的“干”一样,从这个“主干”上会生成很多具体的知识点,把握住“主干”,那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便能按照某种内在的逻辑串联起来了。
二、突破重点知识,辅助排除法
例3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 本题考察明朝内阁的相关知识。“明成祖时……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说明成祖时,内阁始设;“然其时……不置管属,不得专制诸司”又说明其地位低下;“嘉靖以后……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地位发生了变化,地位提高了。审读题干时,要注意对材料分层理解,一层一层地剖析清楚,这样做题时才能全面思考,作出准确的选择。本题题干材料不难理解,考查明朝的内阁。明朝内阁的设置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之一,它的设置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在这一基础上,辅之以排除法,A选项说内阁是入仕做官的新途径,通过课本知识我们清楚内阁根本不是一种选官制度,排除;B选项将内阁说成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与课本知识不符,排除;C选项与史实不符,我们知道内阁的性质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它的出现是皇权加强的结果,而六部是执行机构,六部并未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endprint
答案 D
点拨 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有一部分试题以新的材料和情景呈现,考察课本上重要的历史知识或结论。对于这类选择题,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将课本上那些重要的知识点突破,牢记基本的史实和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这类试题相对比较简单,审题后判断出考点,然后按照课本中的结论,对四个选项逐一审查,排除错误项即可。
三、提炼题干题肢主旨,寻找契合选项
例4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 本题题干提供给我们的材料是一段毛泽东致朋友书信的内容。信中毛泽东表达了自己对俄国选择革命手段的看法,主要看法有两点:第一,毛泽东承认革命是一种恐怖的方法;第二,选择俄国式革命是诸路皆走不通的一个变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再看四个选项,题干中并没有表达出俄国革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意思,而且该选项中“必须”一词过于绝对,故排除A选项;B选项侧重说明当下要在中心城市中进行武装暴动,而题干中没有这个意思,排除;D选项侧重谈改良是有效方法,这明显与题干表达的意思相反,排除;C选项侧重说明暴力革命是必然选择,与题干信息“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的一个变计”非常贴合,是为正解。
答案 C
点拨 此类试题在高考选择题中大量出现,它不单考课本知识,而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同学们做这类试题时,主要的解题方法是:首先,准确提炼题干表达的主旨;接着,分别抓各题肢的句子主干,提炼每个题肢的主旨,找到每一题肢所表达的侧重点;然后,再将各题肢与题干意思逐一比对,找到最契合题干意思的题肢,即是正解。
当然,学无定法,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方法解题。不论怎样,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提高解答选择题的正确率。
1.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2.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