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字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民族素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希望不断强烈,人们普遍关心自己的健康,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我国某市权威部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发现小学生心理问题达9.7%。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学生,满怀热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使学生走上成功之路。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民主教育思想与观念,反映了当代的进步潮流。
近来年,国家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途径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包含着心理健康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而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的内容很广泛,许多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做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语文学科中心理健康资源的优势,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突破传统教学,实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利用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是学生展现自我,发挥才干的舞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常会有许多接触,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常常不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己,难免会有磨擦、隔膜。曾经就有这样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喜欢站起来,老师问他是想站着还是想坐着,学生说他喜欢站着,老师就说,即使这样,你就不需要椅子,于是就椅子拿走,并允许他以后上课站着听讲。两天后,老师再问他是想站着还是想坐着,这回学生回答说喜欢坐着听课,老师把椅子重新搬回让他坐,从此他再也没有发生上课无故站起来的情形。通过这种带有惩罚性的心理教育,使学生懂得学生必须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增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带给学生以内省。还可以通过黑板报、集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对心理健康具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一些细微的不健康的“疾病”消失在萌芽时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兴趣,这对小学生而言极其重要。而语文学科以其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教育目的。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让学生懂得战争年代读书是多么不容易,那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学习《她是我的朋友》,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的帮助是无私和真诚,学会沟通理解他人并使他人理解自己,体味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真情;学习《落花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完美学生的人格。而教材“读读背背”中的诗词、谚语、对联,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无不以其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通过吟咏朗读,拓宽学生知识面。吟诵着古代仁人志士的优美诗词,徜徉在绚烂的文字长河中,许多历史人物的博大胸襟与高风亮节把学生带到高尚的情感境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朱熹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都影响着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操。
三、通过习作训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训练时应当把触角伸到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另外,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心随影动,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凡人俗事,什么都可以写,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他自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写出自己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从而有助于学生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克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因而在习作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便于表达学生内心情感的题目,如《二十年后的母校》、《假如我是〖CD#3〗》或《〖CD#3〗,我想对你说》。
在评判作文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好的、中肯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心理发展。所以,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习作批改时,作出恰好其分的评判。对学生习作的评价,鼓励至关重要,除在作文本上写出习作的成绩以外,习作下面尽量多地写上“有进步”、“习作态度端正,老师感到很高兴”、“很棒,老师为你自豪”等,对不同的学生写上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尝试成功,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
对于学生,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因此积极的课堂氛围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以表扬为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同时,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老师的引导教育,更需要学生具备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要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可以加强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训练,让学生懂得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信心。
语文教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更需要各科教师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同时倾注一片爱心,针对具体的个性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标本兼治,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用老师的心去净化学生的心,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升华和完善。让他们生活的每天都灿烂无比。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霞美中心学校 36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