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红徐 青
1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28;2 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先天性胆管囊肿的CT、MRI诊断
朱 红1徐 青2
1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江苏 南京 210028;2 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目的探讨CT、MRI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的价值。
先天性胆管囊肿;CT诊断;MRI诊断
先天性胆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是胆管的局部或全部呈不同形态的扩张状态,可发生于胆道的任何部位,以胆总管多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幼儿多见,成人胆管囊肿占15%~20%,女性多于男性。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本病诊断的正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收集了24例采用CT、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病例,评估该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2008~2010年经CT、MRI影像检查先天性胆管囊肿共24例。年龄2~81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17例。10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MRCP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CT检查
CT机采用Siemens 16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条件为120~150KV,180 mA,层厚3~5mm。扫描范围自隔顶至十二指肠水平段,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由肘部静脉注入欧乃派克300 mg/ml, 80~100 ml,速率2.5~3 ml/s,动脉期延迟25 s,静脉期延迟65 s。
1.3 MRI及MRCP检查
磁共振扫描仪采用GE 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机,MRI采用体部线圈,所有病例均分别进行FSE及FIESTA序列。矩阵256×256,层厚5 mm。首先需要做常规腹部MR平扫,包括T1WI,T2WIFS序列,然后再做MRCP。采用重T2加权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利用厚层投射直接成像技术,在冠状位和不同角度斜冠状位采集MRCP图像。
24例患者胆总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根据Todani分型[1],24例中I型占75%(18/24),表现为胆总管呈囊状或梭形扩张,肝内胆管正常;IV型占20.8%(5/24),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多发性囊肿;V型又叫Caroli,占4.1%(l/24),表现为多发和单发性肝内胆管囊肿。其中6例合并胆总管和胆囊结石。图像对比度满意率100%,定性和定位准确率100%。手术所见与影像学检查一致。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图1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Ⅴ型,肝内胆管扩张伴多发大小不等结石;图2~4 胆总管囊肿I型,胆总管呈囊状扩张,其中图2见数枚结石;图5 胆总管囊肿IV型,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囊状扩张
胆管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00~150000,好发于儿童,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本组病例中,女性17例,占71%,与文献一致。关于其病因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胆胰管汇合异常是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的主要病因之一,与胆胰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3]。该病典型临床表现是黄疸、腹部肿块和腹痛三联征,但实际临床很少见到典型的三联征表现。同时本病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因此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B超、CT、MRCP、ERCP、PT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等。
上述影像学检查方法中,B超检查因其具有方便,经济,无创的独特优越性,常作为首选,但因病变本身或(和)病变周围脏器的干扰,其诊断定位和定性的准确率不十分高,常易引起误诊;而ERCP和PCT均有创伤性,且并发症较多,因此CT、MRI检查成为目前胆管囊肿术前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具有重要价值。
Todani[1]将先天性胆管囊肿根据囊肿形态、部位、范围等分为5型;Ⅰ型:为狭义的胆总管囊肿,占80%~90%。指胆总管全部或局部囊状扩张;Ⅱ型:是指胆总管单发憩室,约占2%;Ⅲ型:为壁内段胆总管囊状膨出,占1.4%~5%;Ⅳ型:为肝内和肝外多发胆管囊肿,约占19%;Ⅴ型又称Caroli病,是指多发和单发性肝内胆管囊肿。本组病例中有18例I型,Ⅳ型5例,Ⅴ型1例。
先天性胆管囊肿CT、MRI主要表现为肝门部见边界清楚的液性囊状占位,囊肿的上下端与胆总管相通。CT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等特点,能清楚显示胆管囊肿发生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相邻脏器的关系,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是用于检查胆管囊肿非常有效的方法。MRCP是影像学的重大进展之一,其原理在于采用重T2加权技术使胆汁和胰液等含水的结构呈明显高信号,而周围呈低信号,无需造影剂而达到水成像之目的。MRCP技术可大大提高对胆道系统的显示率和病变的发现率,能多方位展示胆道的立体构型,供多角度的观察识别且无损伤、无辐射、不需对比剂、安全而经济,越来越受临床上重视。
综上所述,CT和MRI对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MRCP具有安全、无创、简便、无需造影、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是目前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的较佳手段。
参考文献
[1]Todani T,Watannabe Y,Narusue M,et a1.Congenital bile duct cysts.Classification,operative procedures,and review of thirty-seven cause including cancer arising from choledochal cyst[J].Am J Surg,1977,134:263-269.
[2]彭卫军,张蓓,周康荣,等.CT诊断成人胆总管囊肿合并胆道系统囊肿[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12):738.
[3]Han SJ,Hwang EH,Chung KS,el a1.Acquired choledochal cyst from anomalous pancreatobiliary duct union[J].J Pediatr Surg,2005,32(12):1735.
R816.92
B
1674-9316(2014)12-0100-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12.060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先天性胆管囊肿的CT及MRI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
结果24例中的10例经CT及14例经MRI诊断为先天性胆管囊肿并进行分型的病例,其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其中I型18例,Ⅳ型5例,V型1例。
结论CT、MRI均是理想的诊断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尤其是MRCP,因其无创、安全、无需造影剂、无辐射、可多角度观察等优势成为明确诊断的较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