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之上青云

2014-02-14 18:30陈湘徐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课堂

陈湘+徐勇

在湖北省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会场上,有两位老师在旁小声讨论:“怎么没把课堂交给学生呀?”“都交给了学生,那老师的素质体现在哪里呢?”后来,在评课时专家也说,依旧有很多老师把学生当工具来展示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在一问一答之间,学生被教师领着走过了四十分钟,走过了文本。虽然大赛打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口号,可是学生没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没有激发出“探究”的强烈兴趣,在课堂上依旧亦步亦趋地走在教师的思路中。然而,健康课堂之所以“健康”的条件之一就是学生有自己活动的空间,真正自主。不自主,情感之门就不能主动打开,探究之念头就不能主动出现,那么何来课堂上的健康学习呢?

一、教师大胆放手,学生个性体验

真正的健康课堂应该是学生策马奔驰的草原,是学生奋勇攀爬的高山。因此,拥有健康课堂的前提应该是教师的大胆放手。

首先说放手。放手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放开想掌控学生的念头,放开想让所有学生都听课都当乖乖小绵羊的念头。

再说大胆。很多教师不能放手,是因为不敢。让学生自主探究,须花很多时间,到时课程不能按时完成怎么办?让学生自主探索,到时会有千奇百怪的问题,如何给他正确的答案呢?种种顾虑确实让人放不下心来。

但实际我们没有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台湾学者蒋勋说:“文学不是励志格言,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文学是对生命真实现象的理解和包容。”同样,语文学科中知识概念不是唯一的,不是最重要的。旅行或读书,灵魂总要以一种方法行走。那么,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面对经典,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增强体验,锤炼灵魂的地方。所以,一篇课文概念性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没掌握并不会影响后阶段的学习,后来的学习也常常会补充前面没涉及到的知识点。语文学习并不是线型的,它需要个性体验,需要积少成多,需要攀高望远,因此,教师若是太看重某篇课文知识的对错,太看重要概念知识的讲授,自然就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感知课文了。

二、教师学识渊博,学生深广发展

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性后,要真正做到大胆放手,还需要十足的底气。这底气便是教师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由台前转入台后,为学生建造一个自由奔跑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健康发展的空间。

因此,课堂空间的宽阔,取决于教师的广博。为了建造好的平台,教师首先必须想得深,读得广,站得高。

想得深,即深刻地解读文本,能够从语文文字、文章技巧、文化内涵三个层面挖掘经典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修成如来佛的手掌,任那群机灵的猴儿在课堂上自由探寻,并且能准确地感知学生的瓶颈问题。

读得广,即广泛地阅读相关文本内容,了解各时期名人对文本的解读,了解文本在传统文化坐标系中的位置。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更深更远处,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课文。如教《我有一个梦想》,我问学生:“美国白人为什么歧视黑人呀?”要能深刻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有几本名著是要看的,如《根》《汤姆叔叔的小屋》《飘》等等,然后学生会知道,黑人这一种族从大自然中自在的精灵变成受欺压剥削、遭歧视鄙弃的“低级人种”的过程,充斥了多少血泪,充斥了多少人心的贪婪、残酷及邪恶!而且学生也必然会了解,马丁·路德·金所提出的自由、正义、平等,不再是空口号,而是全人类实实在在地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历史上的美国政府要解决的问题,更是现在每个国家每个青年人所要关注的问题!

站得高,即站在通读文本与了解学生需求的高度,依照现实情况,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的平台。

如教读《项羽之死》这一课,有教师是这样设计课堂题目的:“走进末路英雄的内心世界——《项羽之死》之体验式阅读” 。他先举出宋朝名士苏舜钦阅读《史记》时情不自禁的情形:“浮一大白”“又浮一大白”,再举出日本学者斋藤正谦读《项羽本纪》时的情感变化,给学生作出范例,告诉学生,我们真正走进了人物内心,就会有独特的方式表现出独特的体验。这样设计,其实就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由赏析的平台,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去感知经典文章《项羽之死》。只可惜,这位老师没有放手,依旧带领学生逐步明确回答了项羽“为何而悲”“为何快战”“为何而笑”三个问题。如果在给出名人体验式阅读的示例后,教师问“你用什么方式表明你走进人物的内心了呢?”那么课堂就会百花齐放了。

三、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健康成长

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学生能否走得更远,跃得更高,还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抛出问题设置平台后,教师需得起一个榜样作用。可以是文本朗诵的榜样(语文课上,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对帮助理解文章,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很有好处),可以是思考的榜样,也可以是表达的榜样。没有教师的榜样,课堂就会像杂芜丛生的花园,那自由和发展空间都是无效的。

如讲《囚绿记》中作者回忆他住乡下时床下长有芽苗的段落,学生自己能分析这段插叙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师,要联系同一单元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关于江南采莲的联想,《故都的秋》中作者关于文人与秋的议论,再拓展到记叙文中插入的景物描写,让学生明白,这些插入的成分,这些宕开的笔墨,不仅使文章丰富深刻,摇曳多姿,更是作者写作时的从容自信心态的体现。此时,教师作为主导者,应该站在高处,纵横捭阖,把一个常见的知识点往深广处拓展,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同时教师这个示例也让学生明白,如何将知识点举一反三,如何将课文体会与写作技巧有机结合。

二是教师要因势利导,趁机点拨。在平台上自由感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独特的体验,但很可能会失之肤浅,流于片面,或漏掉重点。这时,教师的顺势点拨就至关重要。或将片面、琐碎的答案上升至一个系统,或给出一个更合理的思路,或提供一个更有效的方法。

如讲《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其写作上的各种巧妙之处,学生在互相补充和启发下,也能自主发现。但他们对文章开头与结尾的景物描写理解有偏差,并且他们也不知道这篇新闻作品的可贵之处并不仅是表面上的各种技巧。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关注一个被他们忽略的段落:“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正是因为使命感和责任感,作者才看到了阳光绿树和儿童嬉笑声下的遗忘,才将那定义为“最可怕的事情”。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决定文章档次和境界的不是内容和技巧,而是作者的心胸和品德。

三是作为年长者,教师还要给学生指明方向。一篇课文,还应是一扇窗户。欣赏完窗户,教师还应推开它,让学生通过它可以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如讲《我与地坛》时,有教师介绍作者时只简单说了一句“史铁生是一名有残疾的作家”,这简直不可原谅。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课文这个窗户,让学生明白自身有残疾的史铁生是如何战胜绝望,用精神的力量展示自己的存在。他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力量源泉,应该获得最崇高的敬意!教《寡人之于国也》,如果只解决字词障碍,分析王道措施,远远不够。教师必须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看到孟子作为亚圣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扇窗子不仅要通向作者,也应该通向那个时代,通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向人性,通向世界。尤其是,借机会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目,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在健康课堂上,学生须得是一片能灵活飘动的云,是一棵在蓬勃生长的树,须得拥有一个独立完整的灵魂。而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更要使自己充满力量,有能力去推动、去摇动、去召唤,有能力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