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学教育可以促进入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但部分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等尚有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状况。基于体验教育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可以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亲和性和实效性,从而让入学新生在环境体验中实现与学校关系和谐,在情感体验中实现与他人关系的融洽,在心理体验中实现与自我关系的统一。
[关键词]体验教育 新生 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99-04
[作者简介]张海兵,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江苏淮安223300)
一、当前入学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空洞乏味,缺乏生活性
对于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思想认识、个性特点呈现出新的变化。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结合90后大学新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教育内容往往不谈与新生关心的具体生活实际问题,而是侧重于学校优势和院系的专业设置介绍,缺少具体的感性指导,使他们感到收获不大,因此他们对学校开展的入学教育活动缺乏兴趣,而学校开展的入学教育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形式枯燥单调,缺乏互动性
入学教育既要考虑内容的针对性,也要重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互动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还是采取单向灌输,缺乏与新生的双向交流互动,形式没有创新,只是停留于开大会、作报告等老一套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三)载体形式缺乏创新性
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投入到入学教育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将新生入学教育流于形式,因循守旧,创新意识不强,没有主动思考新生面临的诸如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职业生涯等实际问题,而只是忙于应付,把入学教育当成走过场、搞形式的面子工作。因此,入学教育的载体缺乏新意,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参与面不广,教育效果较差。
二、体验教育的发展及其理论基础
体验教育最早可以从卢梭、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中找到渊源。卢梭认为,在个体的生命面前,教育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的,教育必须听听生命的发言,甚至是借助于生命力量的显现。他提出以行求知、体验中学,这是体验教育的最早来源。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将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受教育者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其成长和发展。“从经验中学”,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连接。由此可见,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是体验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的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改造,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思想,为体验教育在中国的实践探索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最早完整提出“体验教育”这个概念的是关尚敏,她提出:“改变传统的以教育者说教训导的教育模式,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身心体验的环境与氛围,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体验状态,在体验中达到净化和升华自我心灵的目的。”后来著名学者刘惊铎在理论上把体验类分为“亲验活动”和“想验活动”,并将体验教育运用到德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当代许多学者也对体验教育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了我国学校德育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了德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体验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结合体验教育的发展及运用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育就是通过组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引导受教育者感知、体会教育内容,明确认识态度,形成良好习惯,内化为优良品格。体验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其哲学基础,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将教育的过程变成受教育者实践的过程和认识的过程,成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体验的过程。体验教育以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规律为其心理学基础,遵循人道德形成的各个环节,认识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意志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亲身体验的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为个人品格。体验教育以受教育者中心论为其教育学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将受教育者变成教育的主动接受者,在体验、感知中实现内在建构。
三、体验式入学教育的实施
体验式入学教育的目标,总的讲就是通过学生体验,使入学教育的内容能够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进入大学生的内心,最终外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从而使大学新生主动接受、快速适应并全力投入大学生活。这个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环境关系的统一,这主要指与学校关系的统一;二是人与人关系的统一,主要指与家长、老师、同学等关系的统一;三是人与自我关系的统一,主要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及心理调适。实现这个目标,分三个层面:一是真实的感受。生活实践中的感想体会,称之为感受,这是心灵被触动、心弦被拨动,是体验的开始。体验式入学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大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在体验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亲情、友情以至母校情、爱国情。体验教育的真实感受是伴随着情感而产生的。没有情感的渗透,就没有真实的感受。二是深刻的理解。体验在人与主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具有加工、深化、分析、判断、选择和升华等多种功能,其中理解更具核心的功能。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受层面的体验,最终不会完成内化的过程,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理解参与体验,能把表层的感受引向意义的价值,通过角色地位的移位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并主动地去承担别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的行为更加规范、道德更加高尚。三是正确的行为。体验教育要求将内化的心理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感受、体验中获得的认知与情感转化为行为和人格。大学新生在体验中对入学教育的系列内容有了较为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就会在行为中体现对大学生活的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
(一)环境体验,实现与学校关系的和谐
大学新生进校前对学校、对专业的不满,对即将所上学校、所学专业的排斥是很多学生工作者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学生的不满与排斥主要来自对学校及专业的陌生,让学生了解、认识、理解,进而接受、喜爱学校和所学专业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要事。孟母三迁告诉我们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巨大。学校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优美的环境、优越的条件、温馨的氛围无疑能吸引大学新生对学校的关注、认识,进而理解学校文化精神、喜爱学校及所学专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1.感受学校,满足新生的心理期待。每个大学新生都对大学充满期待,我们要让新生在入学教育中感受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首先,要精心设计迎新内容,通过学校简介、专业简介、教师简介、优秀学子风采简介等,让新生了解学校的特色、亮点。二级学院还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精心设计特色内容,给新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传媒学院可以制作迎新专栏报纸、播放学生制作的视频、现场拍摄打印新生入学报到的照片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专业特色,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其次,要组织新生观看学校宣传片、参观校史展览馆、参观学校人文景观等,让他们了解学校历史、知晓学校成绩、领略学校辉煌。再次,可组织新生参加开学典礼、参观学校规划图、参观毕业生成就展等,通过校长致辞、学校愿景、辉煌成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校文化。最后,可组织以“我的大学”为主题的征文、演讲、微博、日志等比赛活动,让他们交流彼此的体会,感受“我的大学”,融入“我的大学”,体验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认识学校,解决新生的心理困惑。新生对大学制度、大学学习、大学生活等方面有很多困惑和不解,有的根本一无所知。首先,通过自学、专家讲座、规章制度考试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在日常管理、评价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其次,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微博讨论等形式,重点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让他们能更全面地认识大学。再次,要充分发挥导论课作用,让新生充分了解大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最后,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助理班主任制,为新生指定导航者。本科生导师要由具备一定的学历、职称且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教育、管理者担任,负责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的困惑。助理班主任一般要由高年级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担任,一方面发挥他们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因他们熟悉学校相关制度,又生活在学生中,可以快速、便捷地为新生导航,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3.融入学校,完成新生的角色转变。角色理论认为:一个人获得了某种社会地位,他就扮演着某种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身份都有其社会规范、要求和规则,所以“角色”就是身份和相关的行为规则。入校新生进校时必须进行角色的适应转换,即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然而,因为角色期待、学习环境、生活方式等不同,入学新生对角色的认同也并不一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产生角色错位和角色偏差。因此融入学校,完成角色转变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强化入学新生的角色认同意识。刚进校是新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此,学校要充分抓住开学第一天、第一次班会、第一次活动、第一次评比等活动,强化入学新生的角色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转变,从而主动实现角色转变,积极应对不适。要调动入学新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旁观者永远是局外人,参与者才是主人翁。要让入学新生快速地融入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就得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要激发入学新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要完成新生的角色转变,不仅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还要尽可能让他们积极参与自主策划、自主筹办、自主发动、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等各类活动,激发他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学会规划。
(二)情感体验,实现与他人关系的融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和活动。大学生对父母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伙伴等的认知态度、能力和行为都能反映出他们的基本道德素质。然而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单调的生活内容、狭小的交往空间、自我的个性特征,让他们对社会生活缺乏直接而深刻的了解,故而在金榜题名的同时,作为“笼中鸟”,他们与人独力相处的能力很差,甚至很多人无法适应大学的群体生活,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一开学就申请调换宿舍的同学屡见不鲜。因此,只有让入学新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交往人群、增长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学会换位思考、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地实现与他人关系的融洽。
1.迎新第一课,体谅父母,学会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想着回报社会、奉献国家,才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作为初入大学开始独立的人学新生,只有学会感恩,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首先从拿行李、办手续等细节处做起,让新生体谅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其次,开展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倡议给父母寄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回家给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脚。最后写出感受,大家交流,从而在了解和体验父母生活中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最后,引导新生用追逐梦想、认真学习、健康生活、注意节俭等实际行动来感恩父母。
2.入住第一课,融洽同学关系,学会谦让。个性强、自我意识明显,是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但这也给他们的相处带来了困难。只有学会谦让、学会宽容、才能与同学相处和睦。宿舍作为学生学习、居住的基本场所,是他们平时交流、相处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们进入大学、成为朋友、开始集体生活的第一课堂。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营造氛围。利用媒体、展板、橱窗等大力宣传文明宿舍、党员宿舍、考研宿舍等先进事迹,引导新生从住校起就要学会互相帮助、彼此宽容、相互理解。二是组织评比。学校要通过开展新生文明宿舍评比,激励新生从一开始就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在参评中感受团结、协作、友爱的集体氛围。三是制订规章。从宿舍卫生、环境布置、生活常规、作息时间等各方面,宿舍成员都要明确分工,“约法三章”,从而为宿舍成员的和谐提供保证。四是以身作则。正人必先正己,要想宿舍和睦、舍友团结,每个宿舍成员必须严于律己,带头执行规章;同时宽以待人,多作换位思考、学会理解。
3.开学第一课,教会学生学会尊师重道。教师之教,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荀子说: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经之路。尊师重道就是要教育学生尊师重傅,懂得“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的道理,让学生自觉做到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对老师有意见和要求,能善意诚恳地提出来,不许顶撞老师。让学生明白,师,是特殊的“长”;师生关系,是特殊的长幼关系。从这个角度尊师也是敬长的表现。对教师来说,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过硬的业务功底讲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产生对老师由衷的敬意,这样自然而然就会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对学生而言,尊敬教师的最好方式就是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大学课堂的开放性、学术自由性都为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才能在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灵感与创新。而这也正是教师传道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三)心理体验,实现与自我关系的统一
自我认知不清、心理调适不好,是入学新生最常见的外在表现,而其实质体现的是一个人对生命、价值、理想、信念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人与自我身心关系统一,就会形成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追求美好、积极进取、知行合一的完美品格,反之则造成思想混乱、目标不明、动力不足、精神不振、颓废消极的人格。因此,通过心理体验,找回自我,实现与自我关系的统一,对入学新生至关重要。
1.认识自我,重拾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实现自我身心和谐的重要条件就是自我认识准确,积极乐观自信。首先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的位置,审视自己,正确面对角色的变化,尤其是适应曾经的“优等生”到“平凡生”甚至“差生”的变化。其次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凭借这些,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再次是培养自己的能力,其中包括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为梦想而行动,让自己在能力的提升中充满自信。
2.珍视生命,健康生活。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的。人与自我身心的统一,也表现在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入学教育的过程应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行生命教育,有助于推动入学新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唤醒入学新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有助于实现人与自我身心的统一、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为此,要创造以人为本的氛围,让新生进校后充分感受学校师生给予的温暖,体验爱的温暖,感受对生命的尊重。对那些学习、心理、经济方面困难的特殊学生,更要给以及时的关注。其次,要开展关爱生命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等系列活动,引导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识生命的真正价值。要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卢梭曾经说过: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生命的意义在于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并追求自我成长。责任意识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但要珍惜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而且要不断完善自我,完善自我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任。
3.面对挫折,积极勇敢。新生入学后,面对学习、情感、社交等方面的一些挫折常常感到难以承受,以至于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等过激行为。对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防范措施:一是建立心理档案。在新生进校后进行心理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建立档案,便于及时开展挫折心理干预。二是开展生存训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体验中增强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学会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挫折、战胜挫折。三是开展渗透教育。要充分利用贫困生资助、励志奖学金评选、助学贷款办理等时机,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