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2014-02-13 07:00宋洁翁丽丽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网络社会亲社会行为大学生

宋洁 翁丽丽

[摘要]网络亲社会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又没有明显利己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本文通过编制“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调查问卷,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探讨了提高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社会 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99-06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以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的、自由的、个性化的传播形式,为大学生提供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及娱乐需要,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又没有明显的利己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我们通过编制“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调查问卷,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访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真实想法、付出与收获、利他取向、移情取向、规范取向、合作行为、公德行为等。然后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补充和归纳整理,同时在综合分析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Perner J、张宇等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以及宋凤宁、马晓彤、蒋雪等人在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中所用的问卷等相关量表的条目,拟定出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初测问卷题项,形成了封闭式“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学生调查问卷。借助SPSS10.0统计软件,先对抽样小范围计算每个分量表(维度)的α系数,即计算每个单项与其所在的分量表(维度)总分的相关,用以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删除相关系数低的题目。同时结合对问卷编制效度题的检验。经过反复筛选,最后形成“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学生问卷,共23题,主要包括利他取向、移情取向、规范取向、合作行为和公德行为5个维度。

问卷全部由填选题构成,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的五点分方法,分别赋值为5、4、3、2、1。5表示非常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分数越高,说明表现越积极,即1、2表示否定态度(简称不赞同),3表示中性态度(简称中性),4、5表示肯定态度(简称赞同)。若某项目平均值是3,则表示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若平均值小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若平均值大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肯定态度。

由于研究的需要以及地域与实践时间等原因,抽样选择上海的本科高校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结合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学生问卷410份,回收有效卷386份,有效回收率为94.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填选题采用频数分析法。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采用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测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运用SPSSIO,O进行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得出总问卷的α系数为0.8252。说明问卷的信度符合教学测量的要求。

问卷通过编制效度题(测谎题)来探测问卷的效度。测谎题2题,不计分,如果被测者均答错,则该问卷视为无效。

(二)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付出与收获

研究发现,有59.8%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在网络中以各种形式帮助过他人,说明大学生在网络中存在一定的亲社会行为意愿和行动,但仅有29.3%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在网络中得到过帮助。这种在网络中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将会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进一步深入,也将影响亲社会行为在网络中的传播。但总体上大学生在网络中付出与收获的平均值各为3.56和3.20,均大于中性值,说明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和可延续性。

(三)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可以从利他取向、移情取向、规范取向、合作行为、公德行为五个方面来揭示。从图1可以看出,除了公德行为之外,各项内容均处于中性水平之上,说明大学生具有普遍的网络亲社会行为。顺序依次是:移情取向>合作行为>利他取向>规范取向>公德行为。

在网络移情取向方面,46.9%的大学生曾经为网友送过节日祝福;43.6%的大学生乐意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为大家带来快乐和笑声;35.7%的大学生表示会真诚地为网友获得的成绩而感到高兴;39.1%的大学生表示在发帖时,会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34.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计较和网友之间无意的磕磕碰碰;34%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中跟帖安慰失意的网友;29%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中跟帖支持网友的求助。大学生的网络移情取向体现的是大学生在网络中理解他人并产生相似情绪体验的过程。大学生具有的网络移情取向进一步促成了其在网络中做出亲社会行为决策的可能。

在网络合作行为方面,有38.4%的大学生曾经发帖寻求合作同伴;36.8%的大学生表示乐意与网友合作举办网络活动。如主题讨论等。网络合作行为体现了以网络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合作行为是网络人际关系不同于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反映,体现了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匿名性、广泛性、多元性以及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特点。其具有的积极推动作用使原本并不认识,甚至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很远的陌生人之间更容易相互熟识、产生互动和协作。

在网络利他取向方面,有34.4%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中主动提供过信息资源;28.8%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中发布过别人求助的资源;34.7%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中分享过自己的一些经验,如考证、兼职等。这说明大学生在网络中有主动提供免费资源共享的意愿,存在一定的利他取向,但这种取向的比例尚不高,还需要随着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使亲社会行为的利他取向在网络中更加普及。

在网络规范取向方面,38.3%的大学生曾经想过要申请做一些资源网站的审核管理者,28.3%的大学生曾经想过要申请做相关论坛的版主,35.2%的大学生表示会认真考虑网友的意见或建议,31.9%的大学生表示会尽最大可能维护网络虚拟社会的秩序和规范,28.3%的大学生表示在网络上看到网友的错误观点时会指出和纠正。这种对网络规范的认知取向,是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直接动力,体现了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体现了大学生网络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网络公德行为方面,有38.4%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中跟帖支持募捐信息,35%的大学生曾经在网络中跟帖支持环保行为。网络公德行为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深化的表现,这种宣传和发动社会救助行为发展为群体力量后,其凝聚力和推动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获得了归属感和成就感,满足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和网络社会交往的需求。

(四)不同性别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差异

图2描绘了男女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差异。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差异来看,男女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确实存在差异。女生的平均值均高于男生,可以认为这跟女生与生俱来的细腻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女生相对于男生往往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和社会心理归因,体现为更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在网络社会中的分享、帮助、安慰、支持、合作、捐赠、互助等有益行为的表现更为明显。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Independent-samplest test)。统计表2表明男女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差异都显著。女生在网络中的利他取向、移情取向、规范取向、合作行为、公德行为(Sig.=0.000<0.05,即P<0.05)均显著高于男生。所以从统计数值上也反映了男女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确实存在着差异。

图3描绘了理工科和文科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差异。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差异来看,不同学科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确实存在差异。文科的平均值均高于理工科,可以认为,这主要是由文科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特征所决定的,文科学生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性知识,感受力、洞察力相对更强些,社会情感相对更丰富些,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自觉自愿的行为也相对更显著些。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统计表3表明不同学科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差异都显著。文科学生在网络中的利他取向、移情取向、规范取向、合作行为、公德行为(Sig.<0.05,即P<0.05)均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

(六)不同出生年份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差异

图4描绘了不同出生年份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差异。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差异来看,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确实存在着差异。80后大学生的平均值均高于90后大学生。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80后大学生相比于90后大学生心智更为成熟,知识面相对更广些,对社会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其网络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也更为积极些。但同时也说明在90后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学生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和促进更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统计表4表明80后和90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差异都显著。8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利他取向、移情取向、规范取向、合作行为、公德行为(Sig.=0.000<0.05,即P<0.05)均显著高于90后大学生。所以从统计数值也反映了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确实存在着差异。

三、调查结论与启示

(一)宏现政策环境激发了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

近十几年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10号)、《教育部关于在高校中推广中南大学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做法的通知》(教社政[2003]4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4]1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32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教高厅[2006]1号)等都对网络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海市结合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颁布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本市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办[2009]62号)等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做出了有利于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政策表征与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和网络素养培养的良好宏观政策环境正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

(二)网络客观条件的外部激励强化,推动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持续、协调发展

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学生对网络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鲜事物的关注度极高,可以说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社会是应网络的崛起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网络社会类似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中的网络社会行为几乎都可以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原型。但是网络亲社会行为是发生在网络社会中的,因此又不完全同于亲社会行为,体现着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一方面是借助于网络媒体,其行为的目的是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另一方面大学生行为者没有明显的利己动机,是自觉自愿非强迫的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是在互联网中发生的亲社会行为,其实质仍然是亲社会行为,只是行为发生的环境与以往不同,而正是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环境决定了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网络亲社会行为是网络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受到网络社会特点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促进网络道德范式形成等一系列外部激励强化,都将激发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并促进这种良性行为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各方面的内涵表现不一

1 大学生的网络移情取向表现最为显著,网络公德行为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一定情境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是在综合分析多种动机因素之后才做出决定的行为,这里既有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这种动机是以他人为中心的;又有以道德规则为取向的,主要表现在坚持行为规则上。同时也有以移情为主要动机的。移情作为非常重要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动机因素之一,其价值取向越强,网络亲社会行为在特定情境中被激活的可能性也越大。同时大学生网络公德行为的低水平也引起了我们的担忧,公共关怀、公共参与、捍卫公共利益、宣传和发动公益救助等公德行为是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和自身素质,也是网络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但是在我们的访谈中,不少学生表示不是自己不愿意支持网络募捐行为,而是对于这种网络行为的环节和去向并不是很信任。当然,网络社会毕竟是虚拟社会,辨别网络社会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这种信任危机,体现的仍然是网络社会建设的危机,说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还是离不开网络社会的建设和现实社会中亲社会行为体系的构建。促进这两方面体系的建设,鼓励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络行为,激发网络公德行为的进一步提升,必然能推动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2 不同性别、学科、出生年份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存在差异。男女学生性别角色、文科和理工科学科差别、80后和90后不同出生年份的差异,引起了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网络亲社会行为教育时,要秉持性别、学科、年龄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各自的性别优势、学科优势和年龄优势,发挥各自的角色特长,关注其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变化发展,合理定位,建立适合各自的最佳行为水平,从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创造男女学生、文科和理工科学生、80后和90后学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四)大学生主体内部因素激发着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促进着大学生在网络中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主力军,他们的一些社会行为必然反映在网络中。大学生对于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因此他们在网络中的亲社会行为表现较为频繁,也更易于出现类似现实生活中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时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亲社会行为——小到主动调和网上论坛的气氛、提供助人信息,大到打击网络犯罪、慈善捐助、拯救他人生命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同样也是网络社会所必须的,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大学生这种积极的网络社会行为,体现了大学生自身发展并为社会服务的需要,激发着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进一步深化,促进着大学生在网络中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推动着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形成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网络社会进步的循环促进机制。

四、培养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首先,应加大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在与大学生的访谈中,许多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网络参与意识及积极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取向,但他们对网络规范、网络公益、网络保护等相关政策的知晓度还不足,如果这些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无法得以全面实施,那么将会严重削弱宏观政策环境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影响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颁布施行相关制度规定后,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既定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监控督促执行与落实,必要时应采取一定形式的强制性评估考核。

第二,构建全员育人体系,满足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需要。要让全校教职员工充分意识到他们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起担负着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育人使命与责任,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并以实际行动实践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要在广大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部门、教学部门、科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之间建立起一种沟通协作的教育性伙伴关系,满足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需要。广大教职员工要融于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参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网络互动,要在思想上、情感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在学生情绪波动、被社会上一些表面现象误导的时候,能够调适学生情绪,为学生解疑释惑,用具有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和教育功能,推动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教育。一是加强网络教育,努力开创德育新阵地。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教育发展规划,完善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长效机制。积极挖掘课内外网络教育资源,构建各种教育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把网络亲社会取向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认清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激励和表彰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让学生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二是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宜“疏”不宜“堵”,对其网络行为应予以科学的指导。对学生的上网行为放任不管或者完全禁止都是不可取的适宜的做法是了解他们、支持他们、指导他们却不纵容他们。应关心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挖掘、发挥大学生的课余价值。使他们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具有较好的自主性和判断力,正确地理解网上信息,利用网络开展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行为,支持具有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提升网络素养,实现自身价值。三是强化氛围营造,用网络道德典型感染大学生。可通过微博、开心网、人人网、淘课等网络社交载体,利用相关网络专题专栏、评论、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宣传网络亲社会行为,报道体现网络道德规范的先进典型,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公德意识,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成为网络的真正主人。

第四,加强理论研究,探索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促进网络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加强对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理论研究,挖掘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丰富内涵,开展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方向研究、价值取向研究、规律与特点研究、方法研究,逐步形成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体系。

猜你喜欢
网络社会亲社会行为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