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

2014-02-13 07:00王冬云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王冬云

[摘要]交往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交往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逻辑起点,生活世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实境域,交往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交往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3-0095-04

交往不仅是人们相互作用的手段,而且是人们普遍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在交往视域下论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把交往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逻辑起点,交往实践体现的是主体间互为主客体、互为手段的关系。人们在交往实践中获得了社会的规定性,成为社会存在物,并通过文化的力量使这种规定性深入人心,渗透和支配着人的生活,从而规范着人性的发展。当前,人们交往方式的变迁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价值环境,从而突出了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因此,以生活世界为存在的境域,通过平等交往双方的互动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体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特性。

一、交往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逻辑起点

“人文”一词出自《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关怀的宗旨在于“助人自助”,使人达到“充分的存在”,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以使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为指向,通过促进人的崇高精神境界的自我塑造和生成而提升人的存在价值,通过对其不断的抽象反思,从而赋予其特定的价值与意义。因此,从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角度去揭示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一般本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赋予了人全新的意义,他认为生产实践与交往实践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自然关系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实践是人们在认识与改造相互联系的共同客体的基础上进行的物质与精神上的交换与沟通。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一部分,但任何个人不可能脱离和他人的关系,脱离社会而孤立地成为现实的人,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人在与自然界和他人的交往中产生语言和文化,在自己的活动中创造了人的应然存在,使自然的东西变成了文化的东西,以人文化人,从而升华了人与动物共有的生命本能的活动方式。同时,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的规定性,成为社会存在物。交往实践本身造就交往规范系统,这个系统体现在一定的习俗、纪律、道德、法律等制度化的规范体系之中,人通过文化的力量使个体的活动得到规范和调节,并使这种规范深入人心,渗透和支配着人的生活,从而规定着人性的发展,体现着人的关系和行为方式。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际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价值维度中选择了关注人的生存、优化人的生存状态的方向。人的存在性质和状态是不断变化的,人无时无刻都在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实现对生存的偶然性和受动性的超越,因此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生命本性和超生命本性在充满张力的现实的人身上实现着否定性的统一,这种否定性统一的历史生成与实现,就意味着价值世界的确立。或者说,人在根本上就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创造自身的价值性存在,人超越了自然事物预成的、宿命的存在方式,使自己的存在方式获得了开放的和生成的性质。实践活动是一个基本价值的生成过程,是作为整体的人创造自身、生成自身的过程,它所指向的是人特有的一种人文理想活动。因此,交往实践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强调人既是一种现实性存在也是一种发展性存在。人的存在绝不是摆在那里的现成存在者,而是显示为一个生存过程,显示为一个矛盾的否定统一体,显示为一个不断生成的开放流动过程,一言以蔽之,人的存在就在于它辩证的生存本性。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境遇,根本置换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态环境和价值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话、沟通和交流正在成为个体普遍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它为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性、客观性前提,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提出了时代诉求。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要超越传统“主体——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关注个体生命的完整性存在,满足个体的身心发展需要,培养既有主体意识又有合作精神和交往意识的个体,促进其生命价值的实现。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既强调对人的尊严的肯定,也强调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它是人类应答其生存困境的产物,是人之生成和人之解放的重要过程和环节。它的全部旨趣在于对人性的滋养和对生命的放飞,在于引领人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个体整体性生存重要的意义支撑。人不但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存在,人又有追求精神生活充实的欲望。人较动物而言,在本质上是非决定的。此即人的生命并没有遵循事先决定的路线,事实上自然只是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身去完成。因此,人不是抽象的或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它总牵涉到意义,而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并在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辩证的过程,是一个由多重矛盾关系构成的否定性统一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人之生成、人之解放,就是全面地展开人生存的内在丰富性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启发和唤醒,唤醒主体的使命感和区别善恶、真假、美丑的理性意识,使主体能够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世界,领悟人生真义。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需要的尊重,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需求的层次上,而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给予其生存以意义和价值,使其能自主建构意义世界和精神世界。

二、生活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境域

交往是一种建立在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现实的、历史的、物质的活动。交往主体在日常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中建构起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而生成的时空,是人自我生成之域。可以说,人的现实世界不是给予的世界,而是经人自己的活动参与创造的世界。在这种活动中,人以物的方式从事活动,换来的则是物以人的方式的存在。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的活动,也创造了人的生活世界和对象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生活关系,人在生活世界中展开其思想与言行,展示其生命与人生历程。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生活世界体现着人的意识、意志和价值追求,因此生活世界是特定主体所特有的意义生成的世界。面对所处生活世界的境域,个体是无法选择、无法拒绝的,既生活世界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为思想道德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它制约着人们对可能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追求,不仅影响、塑造着个体的生活习惯、日常情趣,而且形成常识、价值观念,制约着其行为方式,因此可以说人就是他自身生活建构的结果。人们虽然面向客观世界,依赖于它,由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但人又不满足于这一客观世界,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改造外部世界,消灭它的规定性,使得精神不受环境和本能的控制,从而表现出人的超越性,即创造可能生活。人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自觉理解和有限现实的批判超越中确立真实的价值理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本真的生存方式和真实命运置于关切的中心,把人具体的生存境遇同超越的价值理想统一起来,把人当时所在的历史状况同高远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⑩。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现了鲜明的人本精神。人是生活的主体,人是生活的目的,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人,从人和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则。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人在“生活世界”中具有两重性,一种是与外在于自身的物之间发生联系,另一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个体思想道德的生成于个体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在人与人的交流对话中,在个体我发现与发现自我的过程中,而不是纯然充当等待预设的伦理规范的“传声筒”。生活世界就是人们在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所必需的共同背景知识,正是在这种可信赖的熟悉的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才是可能的。可以说思想道德不是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能够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具有和现实生活不可剥离的特性,思想道德就存在于直接的、具体的人的交往实践中。伦理和道德原则的意义,唯有在生活过程中才能真正把握。

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在本质上可以还原为与社会中的个人的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必须基于实践,基于生活来理解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是直接的,而是经过“现实的个人”这个中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并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存在提供最后的支撑,因此,我们必须透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这层帷幕,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去认定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客观事实,并以此作为一个基本的方法论。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要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世界,要关注大学生的世俗生活,满足个体生存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过去的抽象的理想主义的目标回到现实中来,从现实出发,贴近真实的生活,贴近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境况,通过与学生真切的交流引导其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把生活世界作为其探寻的起点和基础,并能够将讲授内容背后的意义、精神挖掘出来。同时又要在世俗生活的基础上引导意义生活,为人之存在提供终极关怀。世俗生活是人的存在的基础,意义生活则把人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终极关怀应理解为是对人的生命的终极依托或人之为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支撑点的关注和关怀,是对人生最高意义和价值的寻求与探索。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通过启迪人们自我批判的意识使人超出既有的藩篱和羁绊而实现人的自我确证和自我提升,促进人持续地走向本真的从而也是合乎人的自由自觉的存在。

三、交往互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

交往互动既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平等的师生之间情感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生命的沟通。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师生会产生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同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因单纯的知识信息的交流,缺少人格精神的相遇,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最终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事实上,离开了人的交往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人性的提升与精神的建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交往互动来完成的。人决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为某种必然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人的精神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才能产生和发展,个体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确立离不开个体的社会交往,它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因此,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真正体现对人的现实的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不仅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得到增长,而且思想道德情感与能力也获得发展,在精神与生命的沟通过程中使学生作为完整的人而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强调的是一种关系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共在意识,不仅有个人的“在”,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在”,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存在构筑着与他人的共在。交往实践是一个以主体和客体为基本要素的动态的、多维的复杂系统,体现的是主体间互为主客体、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关系。以其为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师生之间在充满平等、交流的课堂情境中达成生命的交融、智慧的生成和精神的觉醒,实现师生之间的语言、表情、思想、情感的充分互动。因此,它既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与智慧、精神与生命的沟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教师不再垄断话语权,信息的发送、接受、理解不全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度的、线性的影响,而是把对方看作是正在与“我”言谈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在交往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的过程中,师生的生命更加完满、充盈,最终达成人性提升和精神建构的目的。因此,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强调要把学生确实当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做学生生命历史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不再把教育简单当做现在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做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外部的交往环境,尊重学生自主活动的权利与自由,为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教育内容,以促进其知识建构与意义的生成。

真正的教育其意义只有在学生的理解中生成,教育的内容不能强制灌输,教育的意义必须由每个受教育者所理解。学生的理解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意义关联的方式,没有理解形成的“意义关联”,思想政治教育就构不成对个体的精神发展的影响。因此在交往互动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会因为没有真正内化而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没有主体的理解,任何外在强加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过程就是理解者的视域与理解对象的视域进行对话的过程,他们都敞开自己,接受对方的影响,走向一个没有事先设定的视域的融合。因此,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成为通过理解与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理解和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双方采取平等、自由的开放式对话,使双方既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倾听对方的意见,在多元理解中整合形成了意义的规范结构,从而形成视域的融合。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