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一变,让初中词语教学高效起来

2014-02-13 00:16范迎春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仲夏词语阅读教学

到了初中,词语教学瞬时降了位。很多教师将词语教学称之为扫除字词障碍。在他们看来,初中语文词语的教学是为了扫清阅读的障碍,这个阅读障碍仅限于学生不认识这个字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障碍的消除表现为读读、写写。教师普遍的想法就是学生会读了,会写了,这个教学过程就结束了。后续的阅读教学也就没有障碍了。

上行下效,教师的教学思想对学生的字词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受中考影响,由于考试内容都是常见的字词。学生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对于字词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小学。他们的词汇量在初中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有的甚至还出现倒退现象。作文中别字、句意不通等现象时常可见。这些词不达意的现象产生的直接根源就是对于词语的不重视。

面对这样的现象,探索适合的语文字词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积累字词,发展字词使用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既然如此,语文教学需要变一变,这样才能真正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教学方面可以这样变一变:

一、变得深一点

小学的字词教学,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做到会读会写。初中的字词教学,相对于小学来说在教学目标上要有所提升,这也是初中教学的自有目标。苏教版的教材中的汉字专题便是明证。从阅读教学角度来说,把握汉字文化知识,能更好的读懂文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叶”专题中的一篇散文《一片树叶》,学生通过探寻树叶在四季生命的转化,来感悟生死轮回的要谛。文中写有仲夏这一季树叶的生命形态。夏季中的仲夏究竟是夏季的哪个阶段,很多初中生都不很清楚,可以从造字解说方面来教学。仲,甲骨文在(口,说话)的中间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站在中间说话。造字的本义为立场调解、仲裁。篆文加“人”,强调居中者身份。农历四五六月为夏季,中间农历五月则为仲夏。其他两个月分别是孟夏、季夏。如果把夏分成三个均匀的段,那么孟夏,仲夏,季夏就是这三个段按时间先后的名称,所以仲夏就是盛夏。盛夏,就是最夏天的意思。有了这样的解释,学生对那夏天树叶的形态和生命将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变得趣一点

在初中的字词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因素仍旧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单纯的字词教学索然寡味。小学的字词集中教学,会读会写已经让学生忍受了六年。初中的字词教学如果仍旧停留在抄写背诵默写阶段,要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此外,到了初中,课程的增加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探索之门。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生搬硬套小学的教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教学中,如果把字词教学搞得有趣味一点。对于孩子学习字词会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陈涉世家》时,在讲析陈胜的志向时,书中有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为什么要用燕雀来和天鹅比呢?这里显然要讲清燕雀的特征。原来,“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个“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是吱吱喳喳,是跳跳蹦蹦,还有便是胆小。毛泽东的“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说明雀的生活在蓬间,当然也就无法和天鹅展翅翱翔在空中相比。一点点的趣味就会使学生对文章的含义有更深的体会。

三、变得博一点

学生的兴趣广泛。在字词教学中也要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如果字词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就会让学生丧失对字词探索学习的兴趣。而作为文化载体的字词,其实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汉字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汉字是表意文字,独特的形体结构保留着造字时的文化气息,是我们的祖先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蕴含着古代先民的思想意识和时代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握这个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把握字义,更有助于我们把握阅读。例如,“家”,上边的“宝盖儿”表示屋子,下边的“豕(shǐ)”指的是猪,家是养猪的地方。“家”字后来演化为人居住的地方,演变成可以获得食物,获得温暖的地方。在《岳阳楼记》里有一句话“至若春和景明”,“景”是什么意思?很多同学望字生义。“景,景色”。是这个意思吗?其实从这个字的构造来看,“从日,京声。”“景,日光也”(《说文》)一拓展,词义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讲清楚本意,字词教学就有了趣味。

初中词语教学没有像小学语文教育那样形成很多的教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初中语文中的词语教学就能弱化,甚至忽略。相反,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词语教学,这样才能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往深度和广度进发。

(范迎春 江苏省南通市新桥中学 226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仲夏词语阅读教学
容易混淆的词语
《壬寅仲夏》
仲夏之夜
仲夏的休闲放松
仲夏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一枚词语一门静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