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军
摘 要 音乐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人学习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和起到情智互补的作用,起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作用。让美渗透在课堂,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感受、理解、创造中达到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渗透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123-02
一、感受音乐,用心灵审美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之一,在我国历史上,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始于孔子。他最早注意到音乐具有艺术感情特征,他认为音乐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对人的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人通过聆听音乐作品使人们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旋律中的美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常常充满着激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凝结着作曲家们的智慧与才华,能使人们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得到启发和鼓舞。同时每一首作品“在各个时代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水平和艺术思想水平,是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一种标志”。如对《黄河大合唱》的欣赏,有这样一段表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养育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黄河两岸的人民世世代代以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开渠筑堤,建设着美丽而富饶的家园,过着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但是,日寇的铁蹄疯狂地践踏着这片美丽的国土,人们遭受着侵略者野蛮的蹂躏,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你听,河东民众在痛苦的呻吟,教师富于激情的语言营造出了音乐作品的意境,歌曲旋律由喜及悲,由悲及愤,由愤及怒,使学生真正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虽然我们没有亲身体会过战争的残酷,但此时我们都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敌人的凶残,百姓的苦难。音乐语言、音乐作品特有的魅力触动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用心灵去感知音乐艺术的美。在感受音乐艺术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的目的。
二、理解音乐,让美升华
语言的尽头便是音乐,这就是说音乐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而是感觉。而感觉音乐最终是对音乐的理解,所以,理解音乐是感受音乐的升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融入音乐就必须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并获得审美需求,得到自我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例如,在教唱《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了》时,教师给学生描绘了歌曲的意境:洁白的雪花漫天飘洒,给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纱。雪地上快乐的孩子们堆起了雪人,划着雪橇,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美好和欢乐。教师愉悦的表情,自然朴实的动作,富于情趣的语言描述,就不知不觉的把学生带到了童年的幸福和美好之中,欢快的歌曲,活泼的旋律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美好。同时,学生也从歌曲学唱过程中上升到了享受艺术美的过程,学生学唱起来轻松、愉快,通过对歌曲的深刻理解,在充满美的氛围里走进音乐的神圣殿堂,也就充分得到了艺术美的熏陶。
三、学习音乐,体现个性美
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嗓音条件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演唱个性和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演唱者对歌曲演唱的处理,有柔婉深情的,有刚健豪放的,有纤细优美的,有绚丽舒畅的,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演唱特点和演唱风格。同是一曲《我爱你,中国》,有的人会唱得热情奔放,有的人可能唱得深情含蓄;同是唱《游击队歌》,有人把它表现为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战斗情景,有人则表现为游击队行军高歌的场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特别是在选择曲目时,尽量选择与学生性格特征相一致的歌曲,这样能使他很快进入“角色”,创造性地发挥他的演唱才能,使作品的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动情的演唱得以清晰的再现。一曲充满哀怨悲愤的《黄河怨》能给一个刚健豪放之人以肝胆皆裂的痛楚,而一首壮丽而宽广的《沁园春·雪》能让一个柔弱女子感受到一代伟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胸怀。只有尊重作品,才能使自己的审美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在创造中追求美
音乐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音乐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表达心中的情感和表现的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迫切探索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因而,作为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和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开展自由的想象和丰富表现来引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使学生在创造美的同时对美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艺术世界里,尽管每一种艺术都是人的思维创造和情感作用的结果,但音乐却渗透着美的因子,具有美的意味。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唱,对音乐作品生动而富于激情的语言表达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也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过程,音乐和美永远相伴。
参考文献:
[1]叶林.艺术歌曲的发展问题[M].人民音乐,2000,(8).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3]刘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