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主导活动 用思想引导思想

2014-02-13 10:33沈平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主导性道德德育

沈平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107-02

几年来,我们依据德育的主动性、时代性、综合性要求,边思考边实践,摸索出“以活动主导活动,用思想引导思想”的德育主导性活动新路子,并日益显现出这条路子所具有的实效性。

一、德育主导性活动的理论依据

以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作为培育德性、确立思想的载体,这是德育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从道德产生的角度来看,道德并不产生于人自身,而产生于各类社会活动当中,当需要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道德需要也就很快显现出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来说,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思想道德实践过程,及早地在各类活动中发现道德需要,认识道德价值,选择道德行为,则显得异常重要。这个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思想道德的探索者,在不同观点与道德行为面前,他具有主动思考、主动选择的权力;另一方面,他需要对主动选择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善恶及价值负有责任。在道德需要时,主动选择、负责实行,这就是一个德性养成、思想形成过程。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去参与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选择”“判断”,这是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对学生来说,学校如何提供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思想、指导学生涵养良好道德素质的场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充分条件”。德育主导性活动就是依据道德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确定一次次学校主导发起、把握主题思想及组织形式的活动,以此构建一个个德育载体,实现德育目标。

二、德育主导性活动的实践效能

1.主导性活动反映德育的主动性。现在中小学生生活成长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的道德需要、道德观念不断产生,不健康的思想、有害物质也经常诱惑、冲击学生,学校搞封闭型、隔离式教育必然事倍功半,有时还适得其反,使学生缺乏辨别、选择、抵抗的能力。而学校从现代社会对传统道德需要和新的思想要求出发,对现代社会多源信息、多样行为,有前瞻性地进行鉴别分析,然后有主导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识别,引导学生选择并实践。如此,采取主动方式,掌握主导地位,从而引导健康道德的主流。

2.主导性活动符合时代的特点。过去学校德育主要通过德育知识的灌输、教育者人格的示范及现实中榜样典型的树立、集体舆论等方法实现。这些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方法存在的不足也日益显露出来:忽视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忽视道德内化过程,忽视经济日益发展、市场日益繁荣、生活日益富裕的背景下,个性的差异和思想环境的复杂性。当代社会随着经济条件和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处理各种关系的道德需要及形式也有许多变化,活动和交往是当今时代的特点,而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坐在电视机前时间较长,人际交往、处理关系、开展活动能力弱,道德实践少,又少年儿童应是能动会动时期,“主导性活动”就依据这些现实背景做好文章,因“学生乐于活动”之势,利“学生接受道德”之导。既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又满足学生个体愿望,从而实现学校德育目标。

3.主导性活动最具德育综合性。德育的效果如何,主要看主体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上有否变化,而要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效互动、协调发展,最佳途径就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认知道德、发生情感到形成意志、付之行动,才会出现连续的、全方位的变化,道德才会发生知、情、意、行的综合效果,并在实践中产生的积极观点,正确思想将内化成精神力量,然后终身发挥作用。

三、德育主导性活动的具体形式

以充分的主导性的活动为德育载体,在活动具体形式上,要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原则,把握主导方向,蕴含正确思想。

1.发起爱心体验活动,增强爱国思想。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讨论,组建学校红领巾志愿队,经常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到社区街道进行文明建设;结合“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举行“我爱自己的母亲”主题班会;在“教师节”进行尊敬老师、热爱母校的演讲比赛;多次举行“手拉手”活动,为贫困、生病学生捐款捐物。让学生沿着爱母亲、爱同伴、爱集体的情感轨迹,升华到爱祖国、爱人类的崇高目标。

2.开展班队比赛活动,巩固集体主义思想。在每年一次校运动会和长期进行“纪律、卫生、出操”三项竞赛的基础上,经常开展“三人制”篮球赛、男女乒乓球赛、班际拔河比赛等,通过集体活动突现集体力量,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的凝聚力。

3.举行特长展示活动,激发创新思想。学校以艺术节的形式,为学生展示特长铺设舞台。从节徽制作、书画展评、习作评比、文艺调绘演、船膜航膜和七巧板比赛等,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在吸收中加强创新。

四、德育主导性活动的指导教师

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这就是:活动的外在方式、活动的内在价值以及教师对活动的指导。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造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提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提供活动的社会与生活背景,供给活动的实物与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等。二是有效地推动活动的进展。激励学生的活动热情,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捕捉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活动,探究问题等。三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选择讨论的适当“火候”适当问题,创造有利于讨论的气氛;指出学生讨论中的矛盾所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疏通思想、流畅表达;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概括及交流活动成果等。

德育主导性活动的教师较之传统道德教育的教师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实施起来也更为困难。它不仅要求教师懂得活动之于道德发展意义的一般原理,而且要求教师认识到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环境最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的发展或道德经验的获得,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并从中抽出一切有助于建立有价值的道德经验的东西。

(责任编辑 全 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导性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